季札寧當農民也不當國王,哥哥繼位後,設計了接力賽式的王位交接

2021-01-18 嘟寶聊孩子的成長

齊魯自古都是人傑地靈的福地,春秋時期的齊魯大地更稱得上中華文明的中心之一,這裡不僅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而且還誕生了司馬穰苴和孫武這兩位兵家鼻祖。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沒有建立強大、統一的強有力政權,而各諸侯國之間競爭激烈,因此在用人方面非常開放,人才可以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當時的頂級人才,大多數都是外來務工人員,孫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孫武生於齊國,成年後四處漂泊,後來輾轉來到了吳國,當時的吳國的國王是闔閭。吳王闔閭也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諸侯,這裡不能不介紹一下。

吳王闔閭在沒有當吳王之前被稱為公子光,他是吳王壽夢的孫子,他的父親是吳王壽夢的長子諸樊。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老大諸樊、老二餘祭、老三餘眛、老四季札。這四兄弟裡面老四季札聲望最高,他不僅品學兼優,而且深受吳王壽夢喜愛。吳王壽夢生前就曾經要把老四季札立為吳國的太子,並作為吳王接班人來培養。季札是一位謙虛淡泊的君子,而且非常罕見的是,這位季札從內心深處非常不喜歡當吳王,於是他堅決反對父親廢長立幼,硬生生地把許多人夢想的王位推了出去。更加罕見的是諸樊、餘祭、餘眛、季札兄弟四人非常和睦友愛,屬於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模範帝王家庭,其他三位哥哥不僅沒有因此嫉妒弟弟,而且更加堅定了要把王位傳給弟弟的想法。

後來吳王壽夢去世,老大諸樊被立為吳王,這位大哥並沒有忘記父親生前要立四弟當吳王的遺願,於是再次要讓位給老四季札。季札原則性非常強,再次堅定地推辭,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季札甚至離開王宮跑到鄉下去種田,寧願當農民也不願當國王。後來大哥諸樊為了實現父親的遺願,就想了一個辦法。他跟其他兄弟三人約定,自己去世後由二弟餘祭繼位,二弟餘祭之後由三弟餘眛接任吳王,而餘眛之後就要傳位給四弟季札。這樣,經過三位哥哥的傳遞,最終吳王的王冠就會戴到四弟季札的頭上,這樣也就算是實現了父王壽夢的遺志,兄弟四人也就盡到了孝道。客觀地說,老大諸樊設計的這個類似4×100米接力賽式的王位權力交接路線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如果四兄弟的死亡次序稍有顛倒,這個接力就失去了可操作性。

更危險的是其中只要有一位兄弟存有私心,就可能倚仗權勢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縱觀中國歷史,在帝位或者王位面前,帝王及其潛在接班人心存私心是最容易讓人理解的普遍規律。但是,更加令人驚奇的是,三位哥哥不僅先於季札依次死去,而且還非常守信地遵守了當初的約定。先是諸樊死後傳位給餘祭,餘祭又先於二位弟弟去世,於是按照約定老三餘眛繼承了王位。餘眛當上吳王剛兩年也去世了,按順序終於輪到老四季札了。

沒想到費盡周折的王位接力終於眾望所歸地傳到季札的時候,這位清高的王位繼承人仍然沒有改變初衷,他說:「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於是逃離了吳國,永遠放棄了吳國的王位繼承權。大臣們於是只好擁立前任吳王、老三餘眛的兒子僚繼承了王位,這似乎也是非常合理合法的解決辦法。三哥餘眛已經遵守約定傳位給了弟弟季札,弟弟季札不僅不接受,而且還離家出走了,那麼大臣們也只好擁立哥哥餘眛的兒子了,否則吳國將陷入非常危險的王位空白期。

讓所有的人沒想到的是,當年發揚風格一心要把王位讓給弟弟季札的大哥諸樊卻生了一個野心勃勃的兒子公子光。這位公子光變「要我當吳王」為「我要當吳王」,他最大的人生夢想就是當上吳王。為了順利實現「我要當吳王」的夢想,公子光為自己創造了一套理論:「吾父兄弟四人,當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光當立。」按照公子光的理論,父輩的王位接力既然因為四叔季札的棄權退賽而不能繼續,就應該在下一代繼續這個遊戲才公平,作為長子長孫,公子光認為自己才最有資格接過上一輩的王位接力棒,而不是由三叔的兒子僚加塞插隊直接登上王位。(點評:公子光的理論也有一定的道理,按照長子優先繼承的秩序,公子光是有資格當吳王的,不過僚也有僚的道理。誰的道理更有道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倆都想當吳王。)

後來,這位公子光找了一個機會宴請自己的堂兄弟吳王僚。席間一位廚子上了一道菜,這道菜是一條烹製鮮美的大魚。吳王僚還沒來得及下筷子,只見廚子像變魔術一樣從魚肚子裡掏出來一把鋒利的匕首,然後就插到了吳王僚的肚子上。廚子眼露兇光,吳王僚當場斃命。這位廚子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刺客專諸。由於策劃和實施了如此具有創意的經典暗殺,專諸成為與曹沫、豫讓、聶政和荊軻齊名的春秋戰國五大刺客之一,並被司馬遷列入了《史記.刺客列傳》(參見《歷史的個性:江湖》),而公子光也因為這次經典的暗殺行動而成功轉型,成為吳王闔閭。

就這樣,吳王家族禮讓友愛的優良傳統,隨著公子光陰謀篡位的成功而徹底斷送。可見在帝王之家,兄弟之間禮讓王位屬於偶然性突發事件,王位接力傳遞路線也就成了一種不可複製的模式而永遠地留在了史書裡。從吳王闔閭上位的過程來看,這位老闆野心勃勃而且心機很深。當上吳王以後,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成為一代霸主。在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登上始皇帝寶座之前,稱霸幾乎是那個年代所有傑出諸侯的主流價值觀和人生終極目標。一心稱霸的吳王闔閭需要的就是能徵慣戰的將軍,這時孫武出現了。

相關焦點

  • 季札讓國,為什麼他寧可躲進深山也不繼承王位?
    不願做握有生殺大權能夠主宰他人命運並且富有四海的一國之君,難得一聞,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個奇人就是吳王的第四子季札。更令人稱奇的是,季札的三個哥哥都能夠謹遵父王遺命,不傳子而傳弟地一心要把國君的寶座最終傳給他,這對於那時乃至以後的兩千年,都使人感到匪夷所思。
  • 吳王僚被堂兄刺殺與孔子的老師季札有何關聯?
    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去世,在去世之前,關於吳王的王位繼承問題,讓壽夢很為難,因為他有四個兒子,大兒子諸樊,二兒子餘祭,三兒子夷昧,四兒子季札,這四個人之中,壽夢最喜歡的是小兒子季札,這位兒子,知書達理,為人賢明,但是四兒子季札並不想繼承王位,這就沒辦法了,萬般無奈之下,壽夢只好暫時由長子諸樊繼位,並且告誡諸位兒子,在他死後,按照兄終弟及的模式,大兒子的王位傳給二兒子,依次往下傳。
  • 季札三讓惹血案.
    但江山自由人才出,長江後浪推前浪。季札的三讓,直接在次數上碾壓了前輩許由。 季札讓國,也是有家族傳統的,這裡就要講講其祖父輩吳太伯讓國的事。他的幾個哥哥還是希望能夠實現父親的意願,於是老大死了老二,老二死了老三,希望老四死了,最後到季札這裡。還真就是這樣做的,誰也沒有早早死掉,沒有拖拉著不死,總之就是老三死了,季札還好好的,這下可以輪到季札了。但是季札第二次還是斷然拒絕了,義無反顧。              這些讓國故事對後來中國人的歷史觀念影響深遠。
  • 【季札掛劍】
    季札,又稱延陵季子,是春秋時期吳國的王子,孔子的老師,曾「三讓王位而不受」。
  • 季札與寶劍
    深秋時節,季札在歸途中又路至徐國。春天在這裡時,他曾暗許把寶劍送給徐君。想不到再到徐國,物是人非,徐君已經離開人世。悲傷唏噓之餘,他沒有忘記自己當初心中立下的承諾。他鄭重解下寶劍,端端正正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隨從不解:「徐君已經死了,為什麼還要送他寶劍呢」?季札說:「當初我內心已經答應送給他了,難道就因為他死了,就違背我的本意嗎」?
  •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季札公是孔聖人的老師
    如果我們今天要為季札設計一張名片或做一份檔案,那麼應該是這個樣子:季札,吳王壽夢四公子,姬姓、吳氏;名札,字季札;號公子札,吳札,吳季子,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札就生活在吳國正在崛起和吳楚越爭霸即將到來的時代。    生活在這樣時代背景下的季札,究竟有怎樣的作為?他的事跡和言行對後世有怎樣的影響和關照呢?下面我介紹季札當時震動諸侯國際的五件大事。         第一件:三讓王位「富貴之於我,如秋風過耳。」季札對於至高無上的國王權力寶座,始終採取捨棄態度,體現了禮讓的最高境界。
  • 伍子胥為報仇,與公子光合謀奪取王位,成敗關鍵全在專諸身上
    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夷昧、季札。諸子之中,季札最賢。壽夢臨死時,欲立季札,但季札堅辭不受。於是壽夢將王位傳給諸樊,並約定兄終弟及,必使季札取得王位。諸樊立刻要把王位讓給季札,並說:「這是父王的遺志。」季札回答道:「父王在時,我不願位列東宮,父王歸天,我怎麼能搶兄長的王位?哥哥若再逼我,我只好出走他國。」諸樊拗不過季札,只好以父命繼位。
  • 秦武王之後的秦國動亂,秦昭襄王繼位的風波,秦武王死後的內亂
    然而,在這六代先王的更始交替中也不總是一帆風順,伴隨著至高權力的交接一場場血雨腥風也隨之而來。而其中政局最為波折動蕩,在朝堂為禍最烈的就是在秦武王死後秦昭襄王繼位過程中發生的的「季君之亂」。費力地思索著自哥哥秦武王死後所發生的一切。一、嬴蕩舉鼎,身死無嗣。作為父王秦惠文王的小兒子,我(嬴稷)本來是與王位無緣的。坐在秦國王位上的那個人是他的哥哥——被後世稱為秦武王的嬴蕩。
  • 《吳子使札來聘》公羊高
    我願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國君,最後把君位傳給季子。」餘祭、夷昧都說行。所以幾個哥哥在位時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禱,說:「上天如果讓吳國存在下去,就保祐我們早點遭難吧。」所以謁死了,餘祭做國君。餘祭死了,夷昧做國君。夷昧死了,國君的位置應當屬於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壽夢的庶長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訪回國,一到就把僚當作國君。
  • ​ 周潤發版《安娜與國王》背後的歷史故事:兄弟情深王位互相讓著當
    對於一個國王來說,愛上家庭女教師已屬驚世駭俗之舉,但是對於拉瑪四世國王來說,這好像並算不了什麼,因為他所屬的曼谷王朝的開國君主拉瑪一世和他的哥哥拉瑪三世都有著令人大跌眼鏡的特殊經歷。拉瑪一世弒君篡位後,卻轉過身來上書乾隆說他是鄭信的兒子鄭華(實際上,他只比鄭信小三歲),請求大清皇帝的冊封,乾隆竟然就相信了,於是,這個麥克白式的人物居然得以善終了,真是老天爺瞎了眼呀!
  • 新作《季札》
    「最小的王子札還未降世——我不能斷言。」「依照晉人的習慣,我們應該稱他『季札』,因為晉國將是他的歸宿。」儘管壽夢不甚明白,但他樂意乘車,也樂意看楚人遭殃。至少在那個時候,吳人之心尚且清白,札還在腹中,吳王不確定是否會讓他去晉國獲得那件巫臣稱作「歸宿」的東西。
  • 國王哥哥愛美人不愛江山,口吃弟弟無奈繼承王位,卻受萬民稱讚
    當然事無絕對,有時候一個人自卑也不一定百分百是壞事,自卑的另一面是沉穩,能夠練就一副沉穩的心態,有時候也並不是不好,在英國的歷史上,就發生過一起跟「口吃」有關的國王事件,這件事也突出了口吃也許是缺點,但也不一定會是一個毀掉一個人的缺點。
  • 歷史上鄂圖曼帝國王子想要繼承王位有多殘酷?
    如果真的有投胎轉世,還能選擇的話,相信很多人都會擠破頭的選擇生在帝王之家,雖然不管古今中外都有許多的王子們為了王位同室操戈的,但大多數失敗後也能性命無憂,錦衣玉食一輩子。可是鄂圖曼帝國就不一樣,想要繼承國王之位,王子之間要互相殘殺,甚至有的還會弒父,相互之間沒有絲毫的親情可言,整個過程形同養蠱,非常的殘酷。
  • 連孔子都要叫他老師,還放棄父兄傳他的王位
    排位老么的,名為季札。這位季札厲害到什麼程度?出使魯國時,對欣賞到的周朝的音樂、舞蹈和詩歌一一點評,把藝術和國家、政治相結合,聽音識國,從音樂出發,把齊秦魏唐陳各國特點娓娓道來,精妙絕倫,鞭辟入裡。在魯國時,孔子還很小,說不上立刻受到什麼影響,但是後來孔子長大了,他是很佩服這個先輩的。 孔子後來對詩歌的批評,也曾採取過季札批評幽地民歌「愉快而不淫蕩」的見解而加以應用。
  • 王位候選人和藝術鑑賞大師延陵季子是什麼來頭?
    聽了這話,這老大太伯、老二虞仲也聽明白了,老爸是想把王位傳到西伯昌這裡,按照「父死子繼」的傳統,這一代的君王讓小弟季歷當最合適,到時候季歷再順理成章地傳給西伯昌,這就遂了老父親的心願。於是二人就主動逃到東南的荊蠻之地,文明不及的地方,並且像當地人一樣,在身上刺滿紋身,還剪斷頭髮,以示二人不願爭位的決心。
  • 秦昭襄王在位56年,他兒子52歲繼位為啥只做了三天的國王呢?
    秦孝文王和他父親秦昭襄王都創造了秦國乃至秦朝的一個記錄:秦昭王任期最長,長達56年是秦朝歷史上任期最長的國王;秦孝文王是秦史上任期最短的國王,只有三天。他死的很離奇,讓所有的大臣們措手不及。比他還悲催的,怕只有金國繼位一個多小時的末代皇帝完顏承麟了。秦孝文王死的很不甘心,幾千年來他的死因讓人猜測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