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的《信條》上映,影迷們充滿期待,始料不及的是太多人大呼看不懂,口碑大跌,導致2億的成本回本無望。
縱觀諾蘭的拍片記錄,記憶碎片是片段時間敘事,盜夢空間是夢境層次時間跨度不同,星際穿越是五維空間展示,敦刻爾克採用不同事件的時間線條敘事。諾蘭講的一手好故事,輔助敘事技巧和酷炫視聽打造了很多爆款。
一部電影打動觀眾需要與觀眾建立起感情共鳴,技法的理性與情感的感性達到平衡,觀眾自然會買帳,顯然《信條》的時空逆轉不是在影院看一遍就能消化的,從而妨礙了觀影時的情感投入,於是影院觀影失敗。
我們先不去分析大家最為頭疼的時空逆轉和鉗形攻勢,這些其實是最消耗觀眾感性的東西,試問在解了一道超難的數學題之後,筋疲力竭的觀眾哪還有心情感動,我們直接從故事著手,信條到底講了怎麼樣一個故事?
女主凱特和反派的破敗婚姻情節已司空見慣,最不為人知的其實是:男主的戰友尼爾是凱特的兒子。影片沒有展現未來時空的男主,展現的是當時的男主和未來回來的尼爾,以及當時還是兒童的尼爾。
完整的故事是:未來時空裡的男主與尼爾是過命的戰友,派尼爾回到過去啟迪自己,早點領悟鉗形攻勢的技術,使自己成為信條的領袖。尼爾回到現在的歌劇院救了男主,同一天在決戰的塔斯克陣地發現,自己得替男主擋子彈才能勝利,自己捨命救人,導致自己的生命徹底終結,男主含淚與尼爾訣別,同一天的越南船上,尼爾的媽媽殺死了自己的父親,童年的尼爾開始媽媽陪伴的生活,同時男主的使命變成保護尼爾和媽媽凱特,讓其順利長大在未來成為自己的戰友。故事完。
電影裡構造的時空逆轉、鉗形攻勢都是為了使這個故事順理成章。
那麼這是不是一個感人的故事,你是否會感動。這個故事追根溯源來自於古羅馬的悲情神話《農神吞噬其子》。電影中反覆提到了畫家戈雅:
男主去接近反派大BOSS薩特的妻子凱特,拿的是一幅戈雅的贗品畫作。
凱特欺騙丈夫薩特,讓他買了一幅贗品名畫,那幅畫的原作者也是戈雅。
兩百年前,戈雅在他的晚年創作了《黑色繪畫》系列,其中最著名的一幅叫《農神吞噬其子》
講的是羅馬神話故事,農神薩特(土星)閹割並殺了父親,但他被父親臨終前下了詛咒,他同樣會被自己的兒子殺死。為了阻止這個預言,薩特將自己的前五個孩子全都吞到了肚子裡,但最終他還是死在了第六個孩子朱庇特(木星)手裡。
故事的主角是薩特。
電影中還有有個無處不在的東西:SATOR方形。Sator作為碑文最早在義大利龐貝古城被發現,而《信條》中反派薩特、妻子凱特以及他們的兒子麥克斯也多次提到要去龐貝古城。
這塊碑文是一段回文,象徵著時間的倒流,它的字面意思是:農神薩特掌握著時間之輪的運轉。而這塊碑文中的每一行字在電影《信條》中都可以找到:
反派男主:SATOR
贗品畫家:AREPO
影片名字:TENET
歌劇院名字:OPERA
自由港倉庫公司:ROTAS。
大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普羅米修斯,立意於蘇美爾文明古巨人的傳說,但把太空騎士與人類的對話統統刪掉,用留白保留了神秘感。
信條沒有講明尼爾與薩特的關係,也沒有展示尼爾與男主未來的過命交情,也是一種留白。
在最終決戰勝利後,尼爾要逆行回去擋子彈,男主含淚道別,當下的尼爾,看到男主的淚水才明白,在未來時的戰友派自己回來時為什麼會哭,未來的男主在派尼爾回去時才記起來,過去的自己與未來的尼爾在過去做過了永別。
而尼爾只能處於迴環中,沒有未來。就像權遊裡的hodor,為了布蘭男主而存在,一將功成萬骨枯,hodor混沌半生,只為最後為布蘭抵擋殭屍赴死,只有死前那刻才清醒的知道自己的使命,並接受了命運。
最後附上幾個技術點說明:
尼爾逆行回去,逆行中的尼爾生命會加速逝去。
歌劇院、越南船上女主殺死反派,斯塔克陣地決戰都是同一天。
尼爾救了男主三次,最後訣別是要逆行回去,用逆行來替男主擋子彈,自己的生命徹底終結,所以男主才會含淚。對男主而言,他剛剛約會鉗形攻勢,會在未來組織全球各地的鬥爭。
末尾附上影迷們整理的主要人物完整故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