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管名字再好,也還是人,不可能成仙;名字再醜,也不可能當牛做馬。所以名字只是一個符號。但是這個符號比較特殊,要伴隨終生,也不能隨隨便便就安個符號。
取名沒有定式,因為每個孩子出生的時代、地域、家族與家庭、父母的願望等不一樣,所以取名沒有應該怎麼樣,但是有不能怎麼樣。
首先,不能圖省事去網上找名字。網絡上這些名字,大都是一些江湖術士取的,貌似文雅別致,其實往往文理不通。這些名字最大的弊端是重名。所以現在很多小孩的名字,一看就知道是從網上找來的。這其實是過早給孩子帶上了平庸的標籤。
其次,名字一定要取三個字,尤其男孩。現在很多人喜歡取兩個字,也就是姓氏後面加一個單字。這很容易給稱呼帶來不便。稱全名當然沒有問題,友人、家人需要表示親切時就不好叫了,比如說周恩來、鄧小平、朱德、陳毅,叫恩來、小平就沒有問題,叫德、毅,就比較彆扭了。古人也有取兩字的,但古人除了名,還有字、號,所以蘇軾可以叫東坡,李白可以叫太白,曹操可以叫孟德。如果他們在今天,叫軾、白、操,會讓這幾位不知所措。嚴格說來,取兩個字作為名字,是不太符合漢語取名的規範的。
從這個角度看,今人只有「名」其實是不夠的(其實朱德也有字,玉階)。應該恢復「字」。這在古代是標配。講究的除了名、字,還有號,比如趙孟頫,他名孟頫,字子昂,號松雪,去世後被皇帝追諡「文敏」二字,所以他有四種稱呼:別人叫他孟頫,他自稱子昂,晚年自稱松雪(信道教後叫松雪道人),後人尊稱時,稱他趙文敏。
第三,取名不要用生僻字。有些家長,取名時拿本字典一翻,找一個誰也不認識的字,覺得特別。而且往往是文化不高的家長,更喜歡起生僻字。我上課如果遇到學生名單中有不認識的字,一般都不查,而讓他本人告訴我念什麼。我認字不算多,但我相信連我都不認識的,多數人也都不認識了,所以不必費神去查。
我還聽說過更極端的例子,有個人給他兒子取名為李L,上戶口時警察不讓,他還跟人家幹仗,大鬧派出所。
第四,取名切勿崇洋媚外。不是複姓,非要用四個字、五個字,這不是標新立異,是毛病。沒錯,這是你的權利,但問題是,這是人家日本人的習慣用法,上千年了,你何必非要哪個堆裡擠呢?名字的規範與約定成俗也是漢字規範的一部分,沿襲了幾千年,自有它的講究、道理,不是像做菜那樣可以隨便創新的。香港人曾經學習過西方人,結婚的婦女在名字前面加夫家的姓,比如陳方安生,結果不倫不類,終於連自己也覺得無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