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是徐崢最新出得囧系列電影,沿用了以往「公路片」的模式,囧媽的主題是親情,講的是母子之間的關係。
電影的前半段講伊萬和媽媽盧小花在開往莫斯科的火車上,媽媽盧小花對兒子伊萬事無巨細的照顧,讓伊萬感覺到壓抑和窒息,他大喊著「要逃離」,有很多人對這一場景感到熟悉,但是我真的沒有太多感覺,我心裡總是有個聲音在說,愛你還不好嗎?
所以說,沒有相同經歷對電影的前半段真的做不到感同身受,我想大概是因為我生活在農村,兄弟姐妹又多,父母又忙於生計,除了基本生活之外,根本沒有餘力把我們照顧的那麼細緻,我沒有電影裡面的經歷,工作後聽本地人說到在家裡的生活細節,我心裡還會有點小羨慕。
但是電影裡展現出來的親子關係模式,減少了我對那種生活的羨慕,我更加相信,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像我們這種兄弟姐妹多的孩子,有時候會覺得無法得到父母唯一的愛,但是反過來看,成年之後,父母對我們的幹涉也很少,所有重大事件全是自己說了算。
看完囧媽之後,結合自己的家庭,對於親情,我有三點體會:
1
孩子只是家長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盧小花跟丈夫因為家庭環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婚後的生活並不幸福,但是作為媽媽的盧小花,為了兒子伊萬的幸福,選擇維持家庭的完整,從她做出這個決定起,她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兒子伊萬身上。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投入越多,期望越大,就算是母子也不例外。
盧小花對伊萬也是這樣,她不單對兒子有要求,也對兒媳婦有要求。她希望兒媳婦張璐能像自己一樣,犧牲自己去照顧伊萬,迎合伊萬,也把伊萬當做她的中心。
盧小花對兒子的全心投入,並沒有給兒子帶來額外的幸福,反而讓兒子有很強的窒息感。
伊萬那句「爸爸就是被你逼死的」讓母子兩人的矛盾徹底升級,母親盧小花憤怒出走,並開始了自我反思。
她終於意識到,自己不幸福的根源是因為把兒子當成了生活的全部,並不是兒子造成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更加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父母望子成龍,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人生完全當成自己的人生,等孩子長大以後,有了自己的生活,父母心裡一下子空了,久久不能適應。
龍應臺說過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所以,父母從一開始就要知道孩子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我們也不應該把孩子當成我們生活的全部。
2
以父母為鏡子 完善自己
伊萬對盧小花說「你心中有個幻想的兒子,幾點喝水,幾點排便,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孩子,你都設定好了」。
張璐對伊萬說「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都這麼多年了,你難道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伊萬對媽媽對待他的方式心裡很不滿,但是在不知不覺中,他也變成了跟媽媽一樣的人,他也試圖把最親近的人張璐改造成他心中幻想的那樣。
但他這種方式除了傷害,註定不會有好結果,因為我們能改造的只有自己,我們唯一能做的也是把父母當做鏡子,改掉自身不好的那部分,讓我們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3
學會成全家人
在影片的後半段,伊萬學會了成全母親。
本來母親說趕不上演出就不去了,伊萬堅持要母親去,為了趕火車背著媽媽過冰河,錯過火車以後想辦法搭乘熱氣球也要讓媽媽去演出。
在媽媽演出的那一瞬間,伊萬看到一個光彩奪目的盧小花,發自內心的為母親鼓掌吶喊,伊萬讓母親盧小花實現了在莫斯科大劇院演出的願望,了卻了過去的遺憾,那一刻就連伊萬身上也閃耀著光芒。
我們在跟朋友相處時,會很自覺地保有分寸,但一涉及到家人,就特別喜歡打著為你好的名號,替對方做決定,從來不去關注對方心裡到底需要什麼。
所以,我們跟親人之間總是找不到讓彼此舒服的相處方式,就像電影前半段裡面的伊萬和盧小花一樣,可是當我們不要忘記,家人除了是我們的媽媽,兒子之外,也是一個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喜好。
我想到《平凡的世界》裡面,少平對哥哥說過的一句話:「我認為,兄弟之間要處理好關係,首先得是朋友,然後才是兄弟」,我特別認同少平的話,如果與我們在與家人相處時,能把握好分寸,真心去關注對方需要什麼,學會成全對方,而不是一味的把自己認為好的強加給對方,一定能夠處理好跟家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