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每位遊客來曲阜後,最先看到或聽到的一句話,景區中導遊的開場白,也是這句話。
春秋時期,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之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遍及全國各地,又成了當時的教育中心。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今天的山東省的簡稱就是「魯」。走在明故城中,就像走進了悠久厚重的歷史畫卷。
常規遊玩曲阜比較簡單,就是孔府孔廟孔林的「三孔」景區,再加上尼山聖境。「萬仞宮牆」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最愛它的大氣雄渾的氣勢。周朝時8尺為一仞,相當於現在的1.6米左右。哈哈,8尺大漢,也就沒那麼威武了。「萬仞宮牆」這四個大字,可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孔廟前後九進院落,佔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裡;共有建築466間,54座門坊,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群。圖中的大成殿是孔廟主體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大殿重簷九脊,黃瓦飛瓦,雕梁畫棟,氣勢雄偉,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
相比遊人如織的大成殿,後面的這座寢殿常被人忽視。寢殿始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是祭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殿堂。
寢殿內設神龕及亓官氏牌位。歷史上對這位孔子夫人幾乎沒有記載,無從得知品貌,她為孔子生了一兒一女。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去世。宋朝時期追封為鄆國夫人,被儒家後世尊為聖母。
寢殿內除了神龕及亓官氏牌位外,似乎變成了一個銷售旅遊紀念品的場所,遊人心不在焉地走一圈就出去了。
一位大哥正在挑選一件關於百家姓的旅遊紀念品。
在寢殿的一角,這個孔氏家譜吸引了我,這裡也是導遊重點講解的地方,可惜,遊客們大多在下面「開小會」,錯過精彩講解,就太遺憾了吧。宋代以前孔氏宗族即有譜牒,靠抄寫傳世。到北宋元豐八年(1085 年),孔子四十六代孔宗翰認為手抄本數量少,易於散失,而譜牒又只撰承襲者一人,其他顯貴子孫不得書之於譜,又不多見於史冊,日久年深,即湮沒無聞,於是創修孔氏族譜,並刊裝成帙,分藏於本族。
此後四百餘年間,續修族譜之事雖不乏其人,但多未刊刻,難以傳世。至元代,曾將族譜刻於碑上,置孔廟崇聖祠院內。 圖為孔廟崇聖祠。
明弘治二年(1489年),孔子六十一代孔弘幹又重修族譜,規定孔氏宗譜,「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為期,小修以甲午為期」。此後,明天啟二年(1622年)、清順治十年(1653 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隆九年(1744年)、嘉慶十年(1805 年)、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相繼大修或小修。與此同時,孔氏宗族各支派也纂修了各支派的譜牒。
我們來看看這張孔子嫡裔世系圖,大家注意了嗎?從第七十六代往下面的名字模糊且破損,似乎是有人刻意而為,到底是怎麼回事?那我們來看看七十六代到八十代都是誰?孔子第七十六代孫為衍聖公孔令貽,生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叫孔德成。
孔德成少年照。孔德成1920年出生,出生不到兩個月,即被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任命為襲封衍聖公。1935年被南京國民政府改授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49年從南京遷往臺灣,曾任臺灣考試院院長,2008年逝世,享年88歲,孔德成被稱為末代衍聖公。
孔德成育有二子二女、孫兒女四人,長子孔維益(1939-1989),次子孔維寧(1947-2010)。在孔子嫡裔世系圖中此處標註「無封號」。孔德成長孫孔垂長1975年生人,孔垂長長子孔佑仁於2006年元旦出生,是第八十代。此處的模糊和破損問題,是如何造成的?我沒有答案,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