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要在人物身上施展魔法,讓他們開口說話。有些孩子會說:「老師,人物本來就會開口說話呀」不一定哦,許多孩子筆下的人物都是啞巴。我們來看一篇習作《救小鴨》:
小鴨獨自出去玩。它一不小心掉進了大坑裡,大聲地尖叫起來,小猴、小熊、大象、聽到了,趕了過來,都想把小鴨救出來。可是他們用了許多辦法,沒有一種辦法管用。小猴提議把水倒進大坑裡,讓小鴨浮起來。小熊和大象都覺得是個好主意。大象跨步走到小溪邊,低下頭用鼻子吸水;小熊飛快地跑到小溪邊,拎起水桶,彎下腰舀起一桶水就往大坑裡倒。最後,小鴨得救了。
這是一篇看圖寫話,小鴨、小猴、大象都說了話,可是作者讓它們在文章裡開口說話了嗎?沒有。我們的大腦裡浮現出了小動物們救小鴨的忙亂的畫面,裡面的人物張著嘴巴,卻沒有發出聲音,我們就像在看「默片」一樣。
怎麼讓人物開口說話呢?這就要用到語言描寫了。語言描寫要描寫什麼呢?來看幾個例子:
①媽媽對我說:「在學校挺老實的話,別跟同學們鬧彆扭哦」
②「明明,好好吃飯」媽媽又端來一杯牛奶,心疼的望著我。
③「嗯,我再把幾個公式複習一下。」我捧著書,隨便舀了一勺飯。
由此可見,語言描寫,要寫出說話的內容,並用前沿引號和後引號引起來。語言描寫只是把人物說話的內容寫下來嗎?從剛才的例子可以看出,還要寫說話人和說話時的樣子。這部分叫「提示語」。提示語放在哪個位置呢?
①提示語可以放在說話內容的前面,提示語後面加冒號。
媽媽對我說:「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別跟同學們鬧彆扭哦」
②提示語可以放在說話內容的後面,提示語後面加句號。
「嗯,我再把幾個公式複習一下。」我捧著書,隨便舀了一勺飯。
③提示語放在說話內容的中間,提示語後面加逗號。
「你的腿怎麼多了一個傷疤?」媽媽焦急的問,「是不是摔了一跤?」
所以,完整的語言描寫要寫出說話人、說話的內容、說話時的樣子,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為什麼不能簡單地點明說話人,還要描寫說話時的樣子呢?有誰說話總是面無表情、沒有任何動作的?老師們上課,可能會眉飛色舞,做出各種手勢。爸爸媽媽聊天時,可能會深情的凝視著你,摸摸你的腦袋,語重心長的說話,希望你能接受他們的人生經驗;也可能會眉頭緊鎖,怒目而視,狠狠地訓斥你一頓,孩子之間說話,可能便說邊拉拉扯扯、推推搡搡。
有的孩子又會說:「老師,說話的時候是會做動作,有表情。但我說十句話,可能有一句話沒做動作,也沒有表情的。」是的,確實如此。那我們就來看看,假設任務說某句話時確實面無表情毫無動作,寫進文章裡是什麼效果呢?我們來看一個習作的片段。
片段一
門被踢壞了,開了一個拳頭大的窟窿。
班主任來了,說:「誰踢壞的?」
搗亂鬼董小天說:「沒看見。」
張小勇說:「開了窗,好通風。」
高芳芳說:「是董小天踢的。」
老師說:「還有誰看見?」
「我沒看見。」李星說
事情的來龍去脈能夠看出來:董小天踢壞了教室門,老師調查,高芳芳揭發董小天,老師想找人證,李星說沒看見。但是人物的內心世界都沒有體現出來。修改後的習作片段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呢?
片段二
門被踢壞了,開了一個拳頭大的窟窿。
班主任來了,瞪著眼問:「誰踢壞的?」
搗亂鬼董小天斜著眼,冷笑著:「鬼知道,又沒人叫我看好門」
旁邊的張小勇朝老師扮了個鬼臉:「開了窗,好通風。」
誰知,這一下惹惱了站在旁邊的班長高芳芳:「是董小天。他進來時,一陣風正好把門關上了。他就抬腳,用力一踢。」
老師看了一眼李星,接著問「還有誰看見?」
「我... ...沒看見。」李星低著頭,使勁咽了一口唾沫。
這下,我們就感覺到了,董小天真是調皮搗蛋,張小勇也是調皮的。老師找人證的時候暗示李星說話,但李星怕董小天,不敢說,說明董小天平時可能橫行霸道。寫了任務說話時的樣子,人物形象和內心世界就躍然紙上了。
所以,語言描寫的重點是設計出能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說話時的樣子,說話時的樣子又包含了哪些內容呢?簡單地說,就是語態,說話時的神態,說話時的動作。三者靈活組合,就構成了說話時的樣子。
「語態」就是語言本身的狀態。不同的人說話的語言狀態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不同狀態下,語言狀態也不一樣。有的嗓音清脆,有的嗓音低沉渾厚;有的語速快,像爆豆子,有的慢條斯理,不慌不忙;有的人說話流暢,有的說話結結巴巴,經常停頓;心情好的時候說話和風細雨,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惡聲惡氣。「語態」這個詞包含了音量、音色、音長、語調、語氣、語速、口齒、流暢度、重複度等語言本身的狀態。如果你發現這個人的語態很有特色,又能反映他的內心世界,就可以在語言描寫時強調一下。「和風細雨」「拖長了音」「嘟嘟」「吞吞吐吐」「生硬」等就是語態詞。來看看它們到底有哪些組合形式。
第一種:寫其中之一。
金玲嘟囔著:「我這麼胖,哪家會要我?不怕我吃窮了他?」(只寫了語態)
金玲嘴一撇:「我有那麼幼稚嗎?人家劫持我,我不會喊救命嗎?」(只寫了神態)
張老師用食指狠勁敲打桌面:「這可是剛進五年級就學過的內容!」(只寫了動作)
第二種:寫其中兩樣。
「出去!」他大吼著,額頭的青筋根根暴起。(寫了語態和神態)
他急得直跺腳,連聲嚷著:「壞了,壞了!要吃到了!」(寫了動態和語態)
張老師哭喪著臉,連連擺手:「罷了罷了,你回班上課去吧,我真是服了你了。」(寫了神態和動作)
第三種:三樣都寫
他一下子跳起來,滿臉緊張地喊道:「這東西是誰放在我這裡的?」(動作、神態、語態都寫了)
一共幾種組合?七種。其中組合,孩子們要靈活運用。
讓人物說話,當然要寫出人物說話的內容。
說話的內容首先要個性化,哪怕表達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說話風格,就會說出不同的話。
其次,說話內容要言簡意賅。也許人物說了許多話,但我們沒必要把他的原話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要挑出重點句子,挑出精彩的句子,甚至概括他說話的內容,再寫下來。
語言描寫的形式要多種多樣。可以些獨白,也可以寫對話。聽話的人可以光聽不說,也可以回話。說話的人可以一個人兩個人、多個人。
孩子,以後寫作文,就給你筆下的人物施展魔法,讓他們有聲有色地開口說話吧!知道方法不難,充分運用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