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我今天說的是個美食博主?
錯!
故事有點長,容我慢慢道來。
一段時間內,在墨西哥邊境城市蒂華納(Tijuana),幾乎每天都有失蹤人口被警察「找到」。等確認身份之後,以另一種形式回到親人身邊。
不是屍體,不是屍塊,而是「屍片」。
這些長相酷似石頭的「屍片」全部經過了慘無人道的二次加工,連DNA都無法查驗出來,警方也只能通過重量大概估算出遇害人數:
16500升有機物質,170~200公斤殘骸,大概屬於600餘具屍體。
600多具屍體,對應著當地上千名失蹤者。
此時應該有焦點訪談標誌三連問: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一個沾染了600多條人命(甚至可能更多)的劊子手——桑提亞哥·梅扎·洛佩茲(Santiago Meza López)。
在1996年之前,他還只是一個卡車司機,但是就在這一年,梅扎猝不及防的迎來了事業的轉機。
一販毒集團老大帶他參加了一場化學實驗。
集團老大要求他把一條帶骨牛腿扔進一桶化學試劑裡。兩個小時後撈出,牛腿上的肉已經脫落,溶在不明液體裡,非常噁心。
集團老大把梅扎和化學物品留在了「實驗室」裡,告訴他,他需要自己摸索出配方,最好能快速乾淨地溶解掉牛腿、豬腿、任何腿。
梅扎知道,用來做實驗的動物的腿最終會變成人類屍體——集團火併搞死了太多人,他們需要儘可能地「不留痕跡」。
梅扎在實驗室呆了半年,牛腿換成了一具人類屍體。
如今梅扎也有馬仔了,他用大桶調好自己的配方,讓馬仔扒光屍體的衣服,把屍體扔進桶,開火。
大火熬製了整整一宿,梅扎的工作就算完成了。他趁夜色帶著馬仔開著皮卡把大桶運到一片荒地,過濾出桶內殘骸。
所剩不多的殘骸裡,隱約能分辨出人類骨頭、指甲、牙齒的形狀,沒有任何肉塊,梅扎的「研究」成功了。
從1996年開始「實驗」,到2009年被警方逮捕,梅扎是集團的專職屍體處理工。
從業13年,他不用再販毒,不需要殺人,也不再處理雜務,只需要鑽研「化屍水」的配方,帶徒弟一起處理屍體就行。
就前面那些「屍片」,幾乎全部出自梅扎之手。
在集團裡、毒販江湖上,甚至當地警方和政府的案情分析裡,梅扎都有一個可怕的稱號——El Pozolero,翻譯成英文是The Stewmaker,翻譯成中文是「熬湯大師」。
這充滿惡意的外號……
嘔,容我先去吐會兒!
如此慘絕人寰的景象始於2009年,由於一名毒販的被捕,這個已存世13年的人間地獄才暴露人間。
如果不去刻意了解,很多人難以想像世界另一頭會有那麼多人不明不白地消失,只留下悲傷的親人和一地不知屬於誰的「石塊」;
如果不去刻意了解,很多人也難以想像這世界上有如此惡人,能面不改色用鍋熬煮數百具屍體,以此賺錢謀生;
如果不去刻意了解,你能想像「熬湯大師」竟然不是米其林三星廚師,而是一個煮著人骨頭的毒販子?
你們以後還能面不改色的正視「大師」這個詞嗎?
很多人對「大師」的藥水配方感興趣,我還真不想說。但是可以透漏一點,就是裡面有強鹼。
那強酸行不行?
看效果:
(圖為濃硫酸融掉紙巾的過程)
最近,一個名叫#硫酸男孩#的話題就佔據了熱搜前列,短短幾個小時,獲得了5億的閱讀量。
看到「硫酸男孩」這四個字時,我第一反應是,
「硫酸」可怕,「男孩」可愛,這兩個本不想幹的詞組合在了一起,反差如此強烈,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當時腦補的「劇情」是,一個男孩受到了硫酸的傷害,但他依然內心陽光,自強不息,感動了大家。
結果一點開,簡直感覺一口老血要噴出來,就這,硫酸,男孩?!
一起如此惡劣的事件,為什麼最先出名的居然是這樣一個令人不適的外號?
事情是這樣的,在12月28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的一節答疑課上,大家正好端端地上著課,卻突然傳來一陣騷亂,學生們聽到了幾名女生慘烈的叫聲,循聲望去,才發生一名男生竟然往三名女同學身上潑了化學試劑。
據當時在場的學生回憶,事發太過突然,場面駭人,女生們的頭髮都融了,臉上、身上冒著煙,其中一名女生眼鏡上的膠也融掉了。
而傷人的男生顯然是有意為之,所有的惡行,都是當著老師同學的面做出來的,手段之殘忍,令人不寒而慄。
受害女生被燒斷的頭髮
學校很快就報了警,肇事男生隨機也被到場的警察制服,據媒體事後報導,醫生證實,潑在三名女生身上的化學試劑是硫酸。
目前,一名女生臉部和眼角膜被燒傷,情況不容樂觀;另外兩名女生臉部和手部也有不同程度的燒傷。
今天新浪推的搜索詞有一個「周巖」,大家可以點進去看看,是一個九年前因為被官二代追求不得澆機油而燒傷毀容的姐姐。
這件事的性質,個人覺得沒有爭議,就是一起非常惡劣的故意傷害事件。
潑硫酸不僅僅是故意傷害,可以稱得上是「虐殺」。
加害人作為一名23歲的成年男性,不可能不知道潑硫酸對別人來說意味著什麼,但仍然在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做出了這等行為,很難想像他的內心究竟是有多扭曲冷血。
「受傷」在這裡並不是一個輕飄飄的詞,因為硫酸給人帶來的傷害,是對身心兩個層面的沉重打擊和折磨,貫穿當事人的現在和將來。
但是!
什麼時候,潑人硫酸也叫「男孩」了,不覺得太中性、太溫和了嗎?
「男孩」雖然字面意思和「男生」、「男子」等等沒有區別,但一般還是帶點正向的感情色彩的,從語境上看,對標的是正面人物或者受害人,比如娛樂圈中被粉絲暱稱的「寶藏男孩」,以及令人淚目的「百香果女孩」。
看著這樣一個暱稱般的外號,像我那樣不明所以點進去的群眾會怎麼想?受害人的家屬又會怎麼想?
面對這樣一起極其嚴重的、危害公共安全的惡劣事件,還有人在幹「受害者有罪論」那套:
什麼情況都不了解,就開始給施暴者找藉口。
「肯定是有原因的,可能這男孩經常受欺負,或者嘲笑,內心積怨已久爆發了,進行了反抗!」
「一個巴掌拍不響」
「男生肯定被兩個女生欺負」
「是不是女人做了很過分的事情」
「可能是抑鬱發作了」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不清楚前因後果,不發表評論」
在女生所受傷害已成事實的情況下,去給施暴者找理由、在受害者身上找原因,又或者暗示「雙方都有錯」...
這並不會顯得自己更理性、更深刻,而是在變相共情施暴者,間接地合理化這種殘酷的行為。
即使他生活再不幸,與同學的矛盾再大,也不應該以這樣的方式去報復。
我並沒有站隊,我只是作為一個女孩子,在看到這樣令人心疼的畫面而發出來的感慨罷了。
我不想聽這個男的有什麼不幸的人生,我也不在乎他平時是不是品學兼優的男生,我更不在乎這件事情是不是女生做得不好。
這所有的一切,都不至於讓男生憤怒的將硫酸潑向她們。
不少網友也跟我一樣,紛紛表示被這個稱呼噁心到了,儘管人們都不會因為稱呼太溫和,就會忽略他犯下的罪過,但這個稱呼出現的本身,就是對罪惡的刻意淡化,也是對「男孩」一詞的醜化,難道非要讓「男孩」以後變成「大師」「小姐」那樣就好了嗎,毀詞不倦,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你叫那個潑了三個女孩硫酸的人「XX男孩」,以後我怎麼追張藝興和易烊千璽?
我還好不好意思對別人說我最近又迷上了一個「寶藏男孩」?
都是女孩,換位思考一下,小時候我們害怕長疤,青春期我們害怕長痘痘,現在但凡臉上有一點點皺紋我都是擔心死了,何況這是毀容啊,一定要比死了還難受。
(圖為印度硫酸襲擊倖存女性的現狀)
毀容已經只是所有情況裡最輕的了,硫酸能讓所有組織碳化,如果是潑在面門上,眼睛鼻子嘴都沒了,作為失明失語的無臉人活下來,恐怕絕大多數人寧可去死。
她才22歲。我都不知道未來她們要以什麼樣的生活狀態去積極的面對生活。
所以,別再搞受害者有罪論,別再共情罪犯,這樣只會顯得我們自己和罪犯一樣卑劣殘忍。
目前來看,這名男生是有預謀的。越是有預謀,越見其手段狠辣、窮兇極惡。但就是這麼一個罪大惡極之人,居然被冠以「硫酸男孩」的稱號,實在令人感到不解。直到我以「硫酸男孩」為關鍵詞在網上搜索,看到了下面這個。
看了這個,我才明白過來,本來是違法犯罪事件,卻被引到了性別對立這個話題上。
最近一段時間,「性別對立」這個話題突然火了起來,從丁真到楊笠脫口秀被舉報,再到男子在街上專挑女性潑墨水……感覺每個人都緊繃著一根弦,水火不容,勢不兩立。
但是放到男生潑硫酸這件事上,這就是犯罪,跟性別對立真沒關係。單從這個男生這種禽獸行為來看,這種人,走大街上,我碰上了特麼也害怕啊。
說實話,「硫酸男孩」不是在汙名化「男孩」,而是在美化施暴者,就像我開頭說的那樣,作為一個不了解真相的人,上來看到這四個字,會有各種腦補,進而就分散了人們對事件本身的關注。
於是,本來是高度聚焦的一件事,因為「性別對立」,導致輿論開始失焦散光,男生的惡劣行徑、當事人的痛苦都成了虛化的背景。
再多說兩句,「名稱」「名字」「標題」起著點明中心、概括內容的作用,也可以引導風向,所以命名很重要,而作為掌握「命名權」的人,切忌胡亂命名,切忌意氣用事地命名。
就像「熬湯」的不是大師。
「硫酸男孩」,這樣的命名,又何嘗不是一種灼傷?對每一雙關注暴行的眼睛的灼傷。
參考素材:
秀春叨 「硫酸男孩」,灼傷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