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潦寒
這是一個關於胡辣湯的真實的故事。
十四歲的我姥爺領著五歲的弟弟到汝南縣逃荒要飯,在郭記胡辣湯店門口走不動了,乞求老闆說:
「我給您幹活吧!不要工錢,只要俺兄弟倆有口吃的。」
老闆心一軟,收留了倆人。
開始,以謀生為目的我姥爺只是在郭記胡辣湯店打雜,洗碗擦桌子幹了兩三年。「有骨頭不愁肉。」兄弟倆很快長成個兒,郭老闆讓我姥爺到城北的孫記肉鍋挑肉湯,弟弟洗碗擦桌子。
民國時期的河南,冬天冷,屋簷下的凍溜二尺多長,汝南縣也一樣。三更天,我姥爺爬起來,挑兩桶肉湯穿過半個汝南城。郭老闆已經將粉條、花生米、木耳等洗好弄淨,一起下鍋熬。這時,老闆娘也已經起來洗麵漿,蒸麵筋。
過去行規嚴。什麼該聽,什麼不該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一切都由老闆說了算。
每次,郭老闆下輔料包時,我姥爺就自覺的低頭燒鍋。天天如此,老闆娘看不過去了,
「小方又不是外人了,值當那麼神秘嗎?」
「這不是神秘不神秘的問題。」郭老闆也覺得我姥爺踏實能幹,「不神秘,不用背著他了。」
老闆娘發現女兒對我姥爺熱情的不一樣,提前作鋪墊。「一年內,如果他能學會下蔥花,說明他是做這一行的料!我就教他湯包配方。」郭老闆拍胸脯激將說。
「一年!」我姥爺聽得目驚口呆。「中!這可是你說的呀!」老闆娘斜了我姥爺一眼,不讓他吭聲。
胡辣湯的蔥花是最後下的,目的是為了去肉湯的腥氣。
老闆娘為了讓我姥爺學會下蔥花,隔三差五的在大鍋湯外舀一小鍋,讓我姥爺熬。蔥花漂起來了,湯洩了。湯不洩時,蔥花又沉下去了。如此反覆,我姥爺才明白老闆娘斜那一眼的良苦用心。不是一年,而是三年。郭老闆放手讓我姥爺在大鍋湯裡下蔥花時,已經決定招上門女婿了。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對度的把握,胡辣湯也是。「攪起是一片,揚湯一條線。」老闆娘早將口訣傳給我姥爺了。但做起來不是那一回事。
它不像稀飯,只考慮水與面的比例。胡辣湯從肉湯下鍋開始,粉條,木耳,金銀花,麵筋,一直不停的往鍋裡下。勾芡開始,考慮到鍋內一切情況,用麵漿平衡稀稠。
另外,湯不是熬成就立即能賣完的,還要考慮生意的好壞,賣的時間的長短,冬天夏天之天氣因素……因此,讓胡辣湯的蔥花漂起來不僅是衡量湯稀稠的標尺,也成為了一門絕竅。
許多有關胡辣湯的傳說,無論「明嘉靖年間,閣老嚴嵩從一道士手中得到一制湯秘方,遂獻於朝廷」的宮廷版,還是「胡辣湯曾治好了明代清官于謙傷風」的功效說,多是平民百姓對皇權的極大渴望,人為的增添胡辣湯的神秘色彩,誇大其功效,但也不是無中生有。
過去,飢餓了幾千年的人們普遍的營銷不良,身虛體寒。胡辣湯為了增加其營養,加入黨參、黃芪、枸杞、花椒……外加上去腥的大茴、小茴、八角……由於各家對各種中藥草的理解,用量的多少形成差別,造成孫記、李記、王記等不同特點。
在汝南縣,郭記胡辣湯的特色是肉丸。郭老闆喜歡將肉過油炸過後,經過涼水一冰。下鍋後,既有肉的香鬱,又不失筋道。郭老闆也以此絕招,視為郭記的一大特色。
我姥爺是商水縣大武方莊村人。當年,國民黨的十一師在商水縣拉壯丁,十四歲的我姥爺怕打仗,牽著五歲的弟弟一路逃荒到汝南縣。
▲被鎖鏈鎖著的國軍新丁
一切安頓下來,討飯的小夥計成為掌勺的,就整天琢磨胡辣湯怎麼熬。商水縣離汝南縣百裡,卻和西華縣交界。西華縣恰是胡辣湯的發源地。我姥爺每次回商水縣省親,都要到西華縣嘗嘗別家的胡辣湯,一來二去,嘗出了問題。
過去各行各業的都有行規,一是為了保護自己,二是心存敬畏。
例如,土匪到飯店吃飯,你不能把筷子橫著放在碗上。他忌諱「橫死」,一切要「順」。
熬胡辣湯也是一樣。郭老闆熬湯一是不讓人說話,更不能提「洩」、「糊」等字眼,怕壞了一鍋湯。二是攪湯盛勺一定要用笨重的木勺子,不能用鐵勺子,尤其是肉鍋上有非宰殺動物,一定要提前告之。
那年月,隨著戰事越來越緊,各種物質緊缺,更別說能宰殺的豬羊。弟弟挑肉湯後多次提醒他哥,肉鍋裡的東西不對了。已經成為郭老闆女婿的我姥爺,壯著膽子給郭老闆說,「肉鍋」越來越不守規矩了。沒有想到,郭老闆聽後大發雷霆,不僅不聽勸告,還把我姥爺,連同他女兒一起轟了出來。
世上的事,有時候是做了,不能說。有時候,是說了不能做。
郭老闆趕我姥爺有他的苦衷,一切都在給女兒的細軟包裡了。開始,我姥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老丈人轟了出來,就在郭記胡辣湯店對面大張旗鼓的開了「方記胡辣湯」店。同行是冤家,兒女也是冤家。郭老闆卻沒吱聲,老闆娘還不停的來幫忙。
已經成為老闆的我姥爺,第一個決定是自己買骨頭熬湯。二是一年四季用禹縣的粉條。三是將肉丸改成肉丁。四是將蔥花改成蔥花與蔥白各摻一半。五是胡辣湯裡不能見辣椒,全部改成花椒、白胡椒……
真料換真心。方記胡辣湯在汝南縣城打響了,尤其是我姥爺將包子改為水煎包後,外焦裡嫩的水煎包配上酸辣渾厚的胡辣湯,先是汝南縣城的人去喝,後來傳到平輿縣、正陽縣,而後擴散到整個駐馬店。
▲水煎包配胡辣湯
大人物改變時代。小人物被時代改變。
從逃荒小子到赫赫有名的方記胡辣湯老闆,我姥爺已經在湯鍋前站了近二十年,正當雄心勃勃的買房子置地時,「土改運動」開始了。
我姥爺不服,叫囂著誰當皇帝不讓老百姓吃飯。郭老闆出來了,以郭姓家世在清王朝的起起伏伏,與自己一生的坎坷命運告訴我姥爺:「變天了,夾著尾巴回去吧!」
此時,東北先解放。有些人已經聽說運動的可怕程度。這時,我姥爺才知道嶽父的高明之處,領著一家老少回到商水大武鄉方莊村老家。
縣城就是縣城,鄉村就是鄉村。我姥爺回家之後,再也沒有熬過胡辣湯。隨著解放後「三反五反」、「批私鬥修」、「大集體合作社」.一場一場運動下來,只會熬湯的我姥爺,不能熬湯就熬自己的心血,不久離開了人世。傷心欲絕的我姥姥一個人領著三男二女,嚴禁他們學熬胡辣湯。
▲建國初期三反五反運動舊照
多年以後,我三舅入贅到磚橋。那是一個集市,我三舅軟磨硬泡的要學熬胡辣湯。我姥姥不教。三舅不服。我姥姥一生氣,捋起左右粗細不一樣胳膊說:「你吃了這個苦不?」「咋?」我三舅不明白。
「熬胡辣湯,從下粉芡到盛到食客碗裡,一直得用笨重的木勺攪。一天攪五六個小時。」
「不能用輕巧的鐵勺?」
「鐵勺遇熱有鐵腥氣。」
「不會不攪那麼長時間?」三舅問。
「胡辣湯配上料後一熬,就有了靈性。只有讓它一直動起來,喝著才是那個味……」
我三舅一聽,衰了。
湯是熬出來的,人物是熬出來的,後來著名的企業家柳傳志感慨:「偉大也是熬出來的。」
這個道理沒有幾個人不知道,但能做到的少之又少。很多人知道,但鮮有人能做的道理,就是真正的道理吧。
本公眾號發布內容均屬原創,版權屬於觀素文化創意工作室。
歡迎轉發朋友圈,歡迎投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微信公眾號:好食記。
投稿及商務合作,請留言微信後臺或發郵箱:1572889817@qq.com
或者加微信zhzdym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