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北京市「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新聞發布會城市副中心建設專場,副中心黨工委常務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通州區委書記曾贊榮,副中心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副中心工程辦主任王承軍,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胡九龍,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發改局局長、市發改委副主任張豔林,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規自局局長、通州區委常委、副區長鄭皓出席發布會,介紹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規自局局長、通州區委常委、副區長鄭皓介紹相關情況:
2018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副中心規劃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下面,我將有關情況向大家做簡要介紹。
一是建立兩級三類規劃體系,做實做細副中心控規。編制完成12個組團控規深化方案和拓展區規劃,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導則》(規劃管理版)試運行,城市副中心規劃體系的「四梁八柱」逐步搭建完成。在12個組團和36個家園的基礎上,進一步劃定470餘個細分單元和5800餘個地塊,建立「街區-細分單元-地塊-建築」逐級傳導的規劃管控體系,保障規劃落地不變形、不走樣。編制完成文化旅遊區、張家灣設計小鎮、張家灣古鎮、南大街、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等重點功能區規劃綜合實施方案,強化重點功能區和重大項目示範引領作用。推動9個特色小城鎮國土空間規劃和344個村莊規劃編制,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編制交通、市政、海綿城市、慢行系統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做好與副中心控規的銜接。加強政策集成創新,研究出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規劃建設管理意見、規劃綜合實施方案管理辦法、存量國有工業供地利用試點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充分發揮專家和外腦作用,全面實施責任規劃師、責任建築師制度,每個組團、每個特色小城鎮都有1名首席責任規劃師。
二是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設計方案品質提升,打造精品力作。成立副中心規劃設計專班,建立規劃引領項目的有效工作機制,形成一個工作檯帳、一本項目圖集和一份責任清單,精準調度388項市區重點工程項目,做到重大項目底數清、動態明、推進快。建立責任規劃師團隊預審與專家會評審機制,全流程把控建設項目設計品質。進一步落實「小街區、密路網、圍合式布局」的規劃理念,對丁各莊安置房、六小村安置房、文旅區10片區農民安置房等項目方案進行優化提升,力求成為落實副中心控規的樣板。採用多方案比選方式,對城市綠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文化設施和7處配套設施,張家灣設計小鎮老舊廠房改造項目等設計方案進行反覆打磨,打造城市副中心建築設計典範。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堅持最小幹預原則,將主體展示功能置於覆土之下,消隱建築體量,與周邊環境有機融合,營造綠樹環繞、曲徑通幽的景觀風貌。
三是深入推進「城市雙修」,探索老城更新的副中心模式。實施整體設計、整體推進,制定老城雙修與更新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共165個項目,劃定10個重點實施片區,新開工37項工程項目,試點「自主式騰退」的棚改新模式。15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實現進場施工。以玉橋南裡北區為試點,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率先啟動9個家園中心規劃建設,首個社區級家園中心(中倉家園中心)已結構封頂,玉橋街道0202街區家園中心等4個家園中心近期開工建設,北苑街道家園中心等4個家園中心加快穩定方案設計。全面摸排無物業小區底帳,創新性將零散院落打包整合形成463個物業管理單元,為提高物業「三率」(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率、物業服務覆蓋率、業委會或物管會組建率)打好基礎。
四是打造富有魅力的公共空間,提升城市活力。借鑑丹麥、荷蘭等國際先進經驗,以梨園站為試點開展了地鐵車站及周邊區域綜合環境整治工作,以人的行為模式和需求為出發點,加強大數據分析和精細化設計,優化行人步行流線,減少繞行距離,提升步行舒適性。開展步行和自行車系統示範段研究,擬在宋莊與行政辦公區間建設慢行系統,將騎行距離由5.2公裡縮短到3.5公裡,騎行時間由35分鐘縮短到15分鐘,讓城市居民在漫步中感受自然,在騎行中享受生活。對「三廟一塔」景區進行綜合提升改造,組織完成大運河沿線景觀風貌國際方案徵集,對總長度17公裡,總面積約12平方公裡範圍的景觀、橋梁、重點地區開展詳細設計,提升歷史水系的景觀品質與文化內涵,打造大運河旅遊精品新線路。結合六環入地改造,統籌研究約7平方公裡的六環公園及兩側約30平方公裡用地布局、空間形態、景觀風貌,適度植入適宜的城市功能,建成城市帶狀公共空間。今年以來,完成2.1萬畝造林任務,實施雲景公園(一期)、張家灣公園(三期)等22項重點綠化項目,建成13處精品示範景觀區。
副中心控規實施以來,規劃管理理念、方法、經驗不斷深化、細化、優化,副中心控規逐步由藍圖變成現實、由願景變為實景。「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繼續秉持工匠精神,推動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
【來源:北京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