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17:58 來源:中指研究院
近日,南京市規劃局發布消息稱,《南京市秦淮區總體規劃(2013——2030)》目前已經編制完成,規劃中提到,位於秦淮區西南片的中華門秦虹片區,將打造成延續老城歷史風貌的文化特色街區和承載優美人居的文化特色社區。
秦淮區總體規劃編制完成,中華門—秦虹片區變身文化特色社區
經過4年的開發建設,針對具體地塊的規劃實施以及與周邊城市規劃的新變化以及教育優先、南京城牆保護等發展形勢的新要求,需要對原規划進行優化和調整。本次規劃以「揚棄」的態度,重新對上位規劃、「六線」及其他相關規劃的梳理評價;運用用地盤整,危舊房、老舊廠房更新改造等手段進行用地與經濟核算,實現城市功能的提升;針對大交通的梳理、內部交通微循環的打通與補充,公共設施的完善等方式,實現配套設施的完善;通過對綠地系統構建與綠地量的補充,對文物保護與利用,增加城市活力,實現景觀環境的改善。
本次規劃範圍為中華門—秦虹編制單元(NJZCe020)位於秦淮區西南片,南北長約12公裡,屬於中心片綜合分區—主城南分區。規劃範圍南至應天大街—雨花路—雨花東路,北至秦淮河中心線,西至鳳臺路,東至大明路、秦淮河中心線,規劃總面積為6.81平方公裡。
規劃區地勢平坦,是與老城南地區、大校場地區城市發展的過渡地帶。現狀已建及在建城市建設用地約646公頃,用地用地以老舊廠房與小區為主,與歷史城區及新城商務功能銜接不充分;交通系統對外通達,但內部亟待改善;公服配套齊全,數量規模存在缺口;綠地總量少,分布不均衡。因此,該區域的規劃目標為:依託現狀地塊所擁有的深厚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等資源條件,梳理已有規劃的基礎上對資源再挖潛,提升城市功能與土地價值空間;彰顯城市特體現城市景觀風貌,將中華門秦虹地塊打造成延續老城歷史風貌的文化特色街區和承載優美人居的文化特色社區。在發展規模上,規劃了城市建設用地約641公頃,常住人口約為14.4萬人。
總體布局結構確定,「三軸、一帶、三片、九組團」結構
在此次規劃中,規劃區形成「三軸、一帶、三片、九組團」的總體布局結構。「三軸」指大明路商貿發展軸、應天大街科創發展軸、中華路歷史文化軸;「一帶」指秦淮河—明城牆歷史風光帶,形成城河一體,聯繫老城南歷史風光的旅遊休閒風光帶;「三片」指文化商貿綜合片區、東南科創綜合片區、居住服務綜合片區;「九組團」指越城天地商貿旅遊組團、大報恩寺佛教文化組團、1865文化創意產業組團、晨光—普天文化創意產業組團、開源居住組團、龍蟠中路居住組團、旭光綜合組團、宏光綜合組團、卡子門市場組團。空間形態注重人的行為和感受需求,提高環境舒適性和景觀協調性,增強空間可識別性,營造不同層次的景觀空間,體現空間的區域性、場所感,運用城市設計手法,提高景觀空間的視覺舒適性。
接下來的工作中,規劃居住用地約230公頃,佔建設用地35.90%。規劃共有居住小區87個,其中保留現狀居住小區65個,改造居住小區4個,在建居住小區1個,新建居住小區6個。規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面積為約44公頃,佔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為6.81%。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約128公頃,佔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為19.95%。從生態角度出發,改善提升已建綠地,形成以外圍生態源為屏障,鐵路、道路綠化帶及濱河綠帶為線條串聯,各類公園為團塊點綴的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格局。以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前提,改善自然和人文環境,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塑造城市特色,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
打造文化文化特色社區,堅持原則運用科學方法是關鍵
文化特色社區是街區在形式上的進一步拓展和內涵上的進一步延伸,是指體現城市文化特點,具有購物、餐飲、休閒、娛樂、旅遊等一種或多種功能特質的開放式社區。打造文化特色社區,科學合理的規劃是核心。
在打造過程中有幾個基本原則要堅持:
1.規劃設計先行,統籌協調推進
城市文化特色社區建設要從城市總體發展出發,與人口、消費需求、交通體系、文物和環境保護以及社區建設相協調,要突破條塊分割和治理分權的束縛,統籌規劃好文化特色社區的空間布局,明確不同文化特色社區的功能定位、特色產業、人文環境等。在規劃設計上,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創設徵求民意的渠道,珍惜民意表達、聚合公眾意見,使決策接受公共空間的評判和修正,儘可能地促進社區建設的科學、理性與和諧;在業態布局上,既要有穩定的業態,又要考慮業態的互補性和層次性,以滿足物質、精神、心理等不同層次的需求;在開發建設上,要堅持重點突破、分期分批、穩步推進,堅決防止大哄而上、粗製濫造,努力做到準備成熟一個、開工建設一個、見效成功一個。
2.科學合理定位,突出鮮明特色
文化特色社區建設必須揚長避短,準確把握所「宜」所「長」,不能脫離實際跟風趕浪,要堅持科學定位、突出特色、打造精品。要從尊重歷史、延續歷史、傳遞歷史的角度出發,堅持以文潤街,儘可能地保護和利用好具有歷史及人文價值的建築和風物,弘揚傳統文化,彰顯本土個性特色。
3.政府適當引導,市場化運作
文化特色社區的開發建設要遵循經濟規律,防止為了文化特色社區而搞文化特色社區,盲目上馬、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入。
4.注重建設細節,完善配套功能
文化特色社區規劃建設上除了做好功能定位、業態布局等方向性工作外,還要注意認真研究解決好停車、設攤、亮燈、廣告設置、形象宣傳等配套設施和配套服務問題。目前,文化特色社區相當多的是以原有舊城老街巷為基礎進行改造的,這裡面有兩個方面的問題要特別注意:一個是街區的交通及停車問題,另一個是街區老居民的安置問題。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文化特色社區便成功了一半。
一個城市的全面升級和發展,文化是它的最為重要的內涵和底蘊。南京秦淮區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行政區,有著歷史悠久的夫子廟、中華門,也有著繁華中心新街口,保護開發是永恆的課題。這次的控規修編,以更科學的規劃來實現片區的保護與開發,實現歷史與發展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