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已經持續了近3個月。沒有想到的是,我們還算蠻快的越來越接近困難來臨前的正常日子,這是我們在忍受煎熬時所說的「會好的」樣子;更沒有想到的是,原先以為或者說希望是暫時的困難,現在看來可能要變成長期的了。
在困難的日子裡,除了醫務人員在一線奮力拼搏以外,其他行業的人都在自己的工作裡出力。這其中包括那些原先被舞臺上的燈光照亮的影子和在錄音棚裡不斷打磨的嗓子。所以,我們能聽到林俊傑和孫燕姿的《stay with you》、陳奕迅和蔡依林合作了《Fight As One》,當然還有好多人一起雲錄製的公益歌曲。
在大事件中,歌手集結起來共同創作演唱的事情也不是頭一回了,事實上,這種集體的力量也的確催生了不少樂壇的好作品,甚至可以在每一次大事件來臨的時候拿來重新唱一遍。
在這些好作品中,《明天會更好》自然是不可忽略的一首。
去年10月25日,滾石唱片公司「毫無預兆」的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首《明天會更好》的高清修復版MV,瞬間刷爆了網際網路,引發一波回憶殺。這首1985年的歌一下子又紅了一次。過了30多年,聽著歌詞和旋律仍然是熟悉的,但看著視頻裡那一個個唱歌的臉龐,有些人沒有字幕的提示,大概真的是不確定也不敢認的吧。
《明天會更好》並不是憑空出世的,是華語歌壇對世界樂壇公益風潮的回應。20世紀80年代,非洲正在遭遇最大的饑荒。率先發「聲」的是英國樂壇,1984年的聖誕節前,Phil Collins和Bob Geldof一起倡議,召集了數十位當紅歌手以「Band Aid」的名義共同錄製《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並把善款援助非洲災民。這也掀起了公益歌曲浪潮的第一個浪頭。
很快,這股浪潮推到了美國。1985年1月,Michael Jackson號召了45位歌手,花了一晚上的時間,錄製出了那首膾炙人口的《We Are The World》,裡面那句「We are the children「特別打動我。半年後,英美的這兩首歌公益歌曲完成了合體:Live Aid演唱會在倫敦和費城同日舉行,兩首歌在兩地分別響起。
既然是浪潮,華語樂壇當然也有響應。1985年5月26日,臺灣地區60位歌手共同參與的《明天會更好》問世,它是對1986年——世界和平年的呼應,也是對臺灣光復的紀念。這些都是「大」的意義,而從「小」的意義來看,這首歌讓60位歌手打破了所屬不同唱片公司的限制,要知道,那時候滾石、飛碟這些唱片公司之間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張艾嘉——被黃霑戲稱為臺灣的「眾人教母」是這首歌召集人。這樣大情懷的命題作文,張艾嘉交給了沒有第二選擇的羅大佑,他義不容辭的包辦了詞和曲。可是,就在滾石發布的高清修復MV裡,作曲那一欄寫著羅大佑的名字,而作詞那一欄,「羅大佑」三個字後多了一個「等」字。被「等」掉的人有誰呢?他們是張大春、徐乃勝、李壽全、張艾嘉、邱復生、詹宏志。
《明天會更好》並不是一首集體創作的作品,那為什麼詞作者還有這麼多人呢?實在是因為羅大佑交的作業色彩太過灰暗與批判,延續了他之前《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兩張專輯作品的風格。後來有人作了個統計,羅大佑的原版歌詞一共346個字,被那些「等」的人修改了其中的181個字,相當於是重寫了。經過修改後,一首原先灰度很高的作品,變成了充滿正能量的公益歌曲,甚至可以說是華語樂壇最為經典的公益歌曲。
(羅大佑原版的歌詞)
(羅大佑原版歌詞與修改後的歌詞)
這首歌的發行收益等諸多經濟效益,也的確被用於了許多公益事業,可謂是「名副其實」。
只是,連羅大佑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這首歌也有「名不副實」的用法:國民黨在1985年的臺灣地區選舉中把它作為競選主題曲,以配合「要有更好的明天」的口號。「為政治寫歌」的標籤就此被不明就裡的人貼在了羅大佑的身上,讓他非常氣憤。
多年之後,在為「縱貫線」做宣傳時,羅大佑直言,《明天會更好》是他眾多創作中最不喜歡的,「過於煽情而少了他所強調的『責任感』。」
這首歌還有粵語的版本,林振強重新填詞,在1985年香港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由一眾歌手演唱,裡面有張國榮的聲音。
公益歌曲的浪潮終究吹到了中國內地,郭峰創作了《讓世界充滿愛》,也是日後在公益場合高頻出現的歌。而同樣具有公益性質的演唱會在1986年5月舉行,演唱會的名字就叫「讓世界充滿愛——百名歌星演唱會」。而就在這場演唱會上,崔健第一次公開唱出了《一無所有》。
儘管我們依然唱著《明天會更好》。其實,誰都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更好。只不過,在困難的當下,它是一句美好的祝願,也是一句無奈的自我安慰。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