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當童工掙錢給父親治病,如今他成了首席住院醫師

2020-12-23 騰訊網

小時候,他在工廠打工掙錢給父親治療癌症;長大後,成為腫瘤科學家的他用自己的研究讓患者更好地活下去。

來源 STAT

作者 Eric Boodman

翻譯 阿金

審校 戚譯引

沒人知道穆特來·薩揚(Mutlay Sayan)具體的出生日期。他的母親告訴他那是在夏季的某天,莊家收割之前。分娩的地點是在自家門廊,鄰居們伸出了援助之手,她們用加熱過的廚房刀割斷了臍帶,那年可能是 1987 年,也可能不是。最終,為了滿足官方文件的要求,有人給他創造了出生日期,就像日後薩揚填補自己的各種空白一樣。這是個現實生活版的大衛·科波菲爾*,從在父母的田地上撒野的小孩子,到伊斯坦堡棉花加工廠的童工,最後成為美國新澤西州的放射腫瘤專家。(*譯者註: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狄更斯小說《大衛·科波菲爾》的主人公,全書描寫了童年喪父的主人公成長的故事,是作者帶有半自傳性色彩的小說。)

薩揚在土耳其最東部長大,那片地區的形狀就像鼻子一樣,插在亞美尼亞和伊朗之間,每當描述自己童年的時候,他常常以那裡沒有的事物開頭:沒有電,沒有自來水;他從沒見過汽車或者電視機;他沒有上過學,所以不知道周末是什麼;他也從未學過閱讀。這些回憶對他來說恍如昨日,溫暖又鮮活,但也充滿了被時光扭曲的奇異感。「感覺就像幾個世紀之前一樣。」他如此描述道。

他喜歡在大清早第一道曙光出現之前駕著馬車在田野上奔馳。他記得自己當時個頭還很小,父母從棉花蕾鈴中摘下一簇簇棉花時,棉花枝長得比他還高。他們還從土壤中刨出甜菜根,等著一輛車路過把它們收走,送去別處製成糖。到收穫季節的尾聲,一家人會坐在地上,面前是堆積如山的棉花,大家動手摘除棉花種子。這些種子看上去像杏仁核,剩下沒有被送去榨油的種子會被用作冬天取暖的燃料。

對他的同事來說,這種形象很難和他們現在見到的薩揚聯繫起來:穿襯衫打領帶,外面披著一件實驗室白大褂,向剛剛確診的癌症患者詳細講述治療方案。療法可能涉及打斷腫瘤的 DNA 鏈,而用來發射能量轟擊腫瘤的設備巨大無比,必須要用吊車吊起,下放入醫院內,然後重新蓋好房頂。

「我心目中的他使用著我們的質子機器,一臺價值 1000 萬美元的粒子加速器,如巨獸一般,他用那臺機器來精準治療兒童的腦部腫瘤。」約瑟夫·維納(Joseph Weiner)說,他是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癌症研究所(Rutgers Cancer Institute of New Jersey)臨床放射腫瘤科住院部主任,而薩揚目前是這裡的首席住院醫師。「但這個人在十幾歲之前從來沒見過燈泡,這聽上去很好笑。」

這兩種形象是如此不協調,當薩揚第一次告訴維納自己從哪裡來的時候,維納甚至不知道該不該信他。他們當時坐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夫拉特布希區(Flatbush)克拉克森大道(Clarkson Avenue)上一家狹小的披薩店內,距離醫院不遠,那時的維納還只是住院醫師,而薩揚是正在輪轉實習的醫學生。「我一時都接不上話。我不知道他講的是真是假。」維納說,「我覺得這一切聽上去就像電影裡演的一樣。」

雖然在他倆交談的時候,薩揚給維納看了自己指關節上的傷痕,那是工廠歲月給他留下的。當時維納還看不出來,但薩揚自己人生故事的痕跡也能夠從他的研究中窺見。他不僅追蹤倖存者的統計數據和副作用,還包括潛伏在這些背後的個人經歷:遠離家庭進行治療的日子,錯過的治療預約,以及癌症患者的疲勞乏力症狀。

「如果你要延長某人的生命,就應該讓他活得更好。」薩揚說道,他最近收穫了美國生物醫藥媒體 STAT 頒發的 STAT Wunderkind 榮譽。「如果說我們將會延長你三個月的生命,但那三個月會一團糟,那可不行。」

讓薩揚走入工廠的正是家中的癌症病人,雖然一開始癌症並沒有顯露真面貌。「有一年,我的父親失聲了,從此再也沒恢復過來。」薩揚說道。他的父親一直等到收割季結束,才搭車去了離家最近的城市伊格迪爾(Igdir),那裡的醫生發現他的肺部有什麼東西正在生長。隨後,父親搭車返回農場,一家人著手賣掉僅有的一點兒土地,舉家搬到伊斯坦堡治療癌症。

一家人坐了將近 24 小時的公交車。薩揚記得當時自己 11 歲左右,有關旅途的一切新鮮又奇異。他記得第一次穿過隧道,告訴母親公交車正開進馬廄。他記得第一次看到電視機,認為出現在電視機屏幕上的人也能看到他。他的母親也有同樣的反應,於是立刻用頭巾遮住了自己的頭髮。

他們在巴格西勒(Bagcilar)安頓下來,那是位於博斯伯魯斯(Bosporus)海峽歐洲一側的工業郊區。薩揚的父親開始接受治療,薩揚和他的母親和姐妹們也都開始在一家紡織廠工作。工作很辛苦,周圍儘是震耳欲聾的紡織機。有人會在T恤上縫好一道接縫,然後扔到籃筐裡。而薩揚的工作就是收集堆起來的衣服,剪斷連在一起的線,疊好帶給下一位工人。因為當時他還太矮小,夠不著籃筐內部,他不得不跳起來把身子探進去,用肚子抵著籃筐邊保持平衡。「你連喘一口氣的時間都沒有。」薩揚回憶說,「你必須在各種機器之間跑來跑去。」

薩揚憎恨工廠。他花了不知道多少個小時用剪刀剪線頭,最後剪刀柄磨破了他的皮膚,開始流血。

然而城市生活很昂貴。他們從農場帶來了曬乾的玉米棒子,一開始,這些玉米就是他們的所有。醫生要求他們給薩揚的父親稱體重,確保他沒有日益消瘦,而體重秤成了另一收入來源:每逢周日,薩揚會休息一天,他就帶上秤去市場,靠給人稱體重掙錢。他第一次這麼做的時候,就掙到了足夠買一些胡蘿蔔和蘋果的錢,當時他心裡一下湧出了勝利感。

生活好像在嘲弄他。從工廠的午餐廳望出去,就能看到一所學校,所以他總能瞥見自己不曾有過的生活。他不確定是什麼讓他產生了這個念頭,總之有一次午休的時候,他來到學校,要求見一下校長。見面之後,他乞求校長能準許他入學。

「她說她很忙,沒時間跟我說話,把我趕了出去。」薩揚回憶說,「但她沒說不可以。」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他每天都來。他的策略相當簡單,就是讓校長不要忘記他。「每天扒著窗戶和門縫,露出我的臉。」這是他自己的說法。

最終,校長投降了。「我每個月掙 11 個土耳其裡拉,而這位校長,願上帝一直保佑她,她跟我說:『好吧,穆特來,我們找到了一份獎學金,可以支付你在工廠所掙的錢,這樣你父親能夠繼續治療。』」薩揚說。

一開始,她不知道怎麼教薩揚。他既不會讀,也不會寫。他不適合待在一年級,但又跟不上六年級的課。所以校長想出了折中辦法。早上薩揚跟著同齡的同學上課,而下午圖書管理員會教他所缺失的一切知識。「我很害怕,如果我表現不好,他們會送我回工廠。」薩揚說,「這反而給了我動力。」

三年後他小學畢業,立刻進入了職業高中,學習農業商業。作為家裡唯一能讀會寫的人,他和他的父親一起預約醫生問診,傾聽醫生的分析。這點燃了他對醫學的興趣。但讓他得以追求醫學的是個簡直不可能發生的成就和機遇。

在伊斯坦堡大學(Istanbul University),他的 GPA 在班級裡排名第一,從而得到了去美國實習的機會。他在佛蒙特州一戶土耳其裔人家裡住了一個月。在那期間,他正好看到寄宿家庭的一位姐姐坐在廚房桌邊,著手申請大學,她想要學習工程學。

「我當時笑了,跟她說:『這不可能,你的父親不是工程師,你的母親也不是,他們不會錄取你的。』」薩揚回憶說,「她回答我:『不不,在這裡,你可以學習任何你想要學習的。』」這句話對他猶如醍醐灌頂。他轉學進入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在那裡,他生活在一戶美國人家中,他錄下所有的課程,因為他幾乎聽不懂授課的語言。每天晚上,寄宿家庭的母親會幫助他一起整理錄音。

就像當初他打定主意上小學,作為逃離工廠的緊急出口一樣,現在他決定去癌症實驗室當志願者,於是他發出一封又一封的郵件。「無人回復。我對自己說:『好吧,他們都是大忙人,那我就只能去敲門了』」他說,「我以前就這麼幹過,所以我還能再做一次。」最後,他成功在實驗室會議上搭上了一位研究人員,後者正好在研究土耳其中部由礦石沉積引發的間皮瘤(mesothelioma),很有興趣招一個會講土耳其語的同事。

最終,一切從實驗室裡得到了回報。薩揚分析間皮瘤細胞如何對化療產生耐受,以及雞尾酒靶向藥物如何緩解化療耐受。「這是我得以進入醫學院的原因之一。」他說,不過畢業時加入美國大學優等生學會(Phi Beta Kappa)和拿到最優等成績(Summa Cum Laude)當然沒有壞處。他還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在家鄉冰凍的池塘上胡亂滑行,然後在伊斯坦堡開始練習花樣滑冰,而後來在佛蒙特還當過滑冰教練。

到了開始成為住院醫師的時候,他早已設想好展開怎樣的研究。他在佛蒙特大學招募腦癌患者,想要理解為什麼這些患者會經歷長期疲勞。

他還想在新澤西研究這個問題。對於那裡的放射腫瘤學家來說,這標誌著薩揚不是他們常見的那種培訓生。正如羅格斯癌症研究所放射腫瘤科主席布魯斯·哈夫提(Bruce Haffty)說:「一個醫學生已經展開臨床實驗研究,而且還是自己提出的課題,這點相當與眾不同。」

對薩揚來說,研究也是為了自己。在學位、獎學金、論文發表這一個個成就之下,流淌著悲痛之情。薩揚高中畢業時,父親過世了,但那個他兒時記憶中的男人其實已經走了好多年。在疾病和治療之間,父親已成為了某種幽靈般的存在。「在伊斯坦堡,我不記得和他有過任何美好的回憶。」薩揚說。

這也是他對於疲勞乏力(fatigue)感興趣的部分原因。他看到腦癌患者不僅在化療過程中被疲勞和乏力步步拖累,而且在一些病例中,治療結束後這種症狀還會持續很久。他想要知道確切的原因。問題出在腫瘤還是治療手段?如果他能指出誰產生了怎樣的感受,以及為什麼,那也許能夠消除那種感覺,讓人們能夠更好地享受生活。

「這是一個被忽視的問題。我們把它歸咎於治療和腫瘤。」薩爾瑪·賈布爾(Salma Jabbour)說,他是羅格斯癌症研究所的胃腸道放射腫瘤科主任,「想要研究這個問題,表明你很關心患者正在經歷的狀況,這令人記憶深刻。」

臨床試驗不是研究中唯一讓他想起自己父親的部分。當他開始研究是否有可能安全地合併乳腺癌療法,進行次數更少的治療而每次強度更高,他發現問題不僅在於生理學方面,也關係到經濟方面。

「傳統的乳腺癌治療大約持續五到六周,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這麼長的治療時間。」他說,「佛蒙特是大城市,讓我們忘掉佛蒙特,在土耳其……」

他恰好知道,跋涉去接受治療的旅途會多麼艱辛,治療的持續時間或者價格可能會決定患者的命運。

他當然知道代價有多少。他的姐妹們最終都結婚了,但母親繼續在同一家 T 恤工廠工作,直到他醫學院畢業後開始掙錢。「有了第一份工資支票,我開始每個月給我母親寄錢。」他說,「她終於不用再去那家工廠工作了,我好開心。」

薩揚頻繁地返回土耳其,不僅是為了探親,同時也是為了研究。兩年前的夏天,他往返於馬爾丁(Mardin),加齊安泰普(Gaziantep)、哈蒂(Hatay)和梅爾辛(Mersin)之間,收集定居在那些城鎮及其周邊的敘利亞難民中的癌症患病率數據。他發現,極少有人接受放射性治療(放療),而那些接受放療的人中也有許多會錯過預約(沒有完成治療),這降低了他們的存活率。薩揚說,護理本身是免費的,就像醫療口譯服務一樣,但他想知道問題是不是在於時間或者交通。

對某些人來說,某些療法並沒有普及到世界上最脆弱的群體中,這可能是一種必然。但是這種情況讓薩揚很擔心,就像為任何阻擋治療的障礙擔心一樣,無論患者來自哪裡。

人們很容易想像一個在某種「真空環境」中展開的癌症研究,科學努力延長患者生命,遠離地緣政治和政策的喧囂。而想到誰來收容尋求庇護的人和難民,誰來將他們拒之門外,什麼樣的政策能提供良好的護理,這些問題就讓人不那麼舒服了。薩揚的故事是一種抓住機遇的教育範本,也是一個典型的美國故事。我們都想在他身上看到我們自己:頭腦聰穎,個性溫厚,風趣健談,不知疲倦地追求某種深刻的道德和價值。我們從來不會想像自己成為某個工廠主,對於手下員工受傷流血的情況視而不見。

點個「在看」,分享給更多的小夥伴

相關焦點

  • 住院醫師賴清德的「逆襲」路
    住院醫師賴清德的「逆襲」路 臺灣島內2020初選協調這件事,對於民進黨而言,已經逐漸變得既不民主,也不進步了。賴清德半路殺出,領表「搶跑」;蔡英文民調低迷,拖延初選。隨著五月過去了三分之二,民進黨內部看似還在「協商」,其實已經分裂成渣。
  • 父親患重病,我讓弟弟賣房給父親治病,弟妹拒絕後前妻送來30萬
    當親人生病了,我們會竭盡所能給他治病,哪怕是砸鍋賣鐵。可有時候有些病花再多錢,治療也沒有效果,於是有些人早早的放棄治療。當父母生病了,子女若放棄治療,可能有些人會說他們不孝;可如果堅持治療,到頭來可能是人財兩空。那麼到底該如何選擇呢?我覺得要力而為,問心無愧。父親從來都是偏心弟弟,如今父親身患重病了。前期治病已經掏空我的積蓄,面對後續治療,弟弟的做法讓我感到寒心。
  • 美劇:《住院醫師》第2季經歷重大人員變動
    TVLine最新證實莫蘭·阿提艾斯(Moran Atias)、梅林·鄧蓋(Merrin Dungey)和梅琳娜·卡納卡羅茲(Melina Kanakaredes)三人將不會回歸《住院醫師》(The Resident)第2季。三者在首季中分別扮演了首席公共關係官Renata 、前執行總裁Claire以及被監禁的腫瘤醫師Lane。
  • 史丹福大學為疫苗分配計劃道歉 此前遭住院醫師抗議
    據外媒報導,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周五為其疫苗分發計劃道歉--該計劃遭到了批評,因為該計劃遺漏了幾乎所有的住院醫師及相關工作者,其中包含許多需要去負責治療COVID-19患者的人員。 當地時間周五上午,住院醫師舉行了抗議活動,他們舉著標語要求史丹福大學領導層給出解釋,為何斯坦福的1300多名住院醫師中只有7人在首輪5000劑疫苗接種中被選中。
  • 給住院醫師的八條建議
    關鍵詞:住院醫師;成長;NEJM醫學社區導言:經常有國內的朋友問:美國的住院醫師培訓有哪些經驗,可以供國內借鑑?住院醫師培訓是成長為獨立執業醫生的起點。但別擔心,每個醫生都曾有過類似的擔憂和恐懼;而這一階段,你不是獨自面對患者。以下是我給住院醫師的一些建議:1.
  • 吃過苦的愛豆:宣美掙錢救患病父親,趙權瘋狂掙錢改善貧窮家境
    twice的名井南出生於美國,父親是醫學教授,周子瑜的媽媽是開連鎖醫美診所的。ITZY的五位成員,LIA從小就讀貴族學校,李彩領家的豪宅曾經也曝光過,據說五位成員家境都是不錯的。沒有說家境好有錯的意思,這些孩子都是一群家境好但是自己又努力的人,這其實與KPOP的大環境有關。
  • 【肺科•新聞】我院首屆規培醫師喜獲市優秀住院醫師獎
    我院胸心外科住培基地學員陳林松喜獲「優秀住院醫師獎」。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畢業後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為各級醫療機構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紮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臨床技能,能獨立、規範地承擔本專業常見多發疾病診療工作的臨床醫師。
  • 住院醫師考試寶典
    強化理論知識,考前提分密訓套卷,直擊考點詳解,住院醫師考試寶典提分密卷全新上線專注醫學培訓考試十五年,學練評測考一站式學習,用心為考生學習、考試保駕護航,讓考試更簡單!
  • 康康我們平常說的住院醫師是指什麼?
    我們去醫院看病,一般掛號會看到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主任醫師、某某專科醫學博士等。那麼這個住院醫師是指什麼呢?住院醫師一般是指完成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醫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我們國家醫生畢業後教育組成的一部分,是國家醫生「5+3」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河南省加強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12月11日我省召開動員會,結合2021年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進入「應培盡培」新階段等特點,提前部署相關轉段工作。  2015年,河南省中醫管理局印發《河南省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實施方案(試行)》及相關配套文件,標誌著河南省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拉開帷幕。
  • 住院醫師的蝶變——河北省人民醫院總住院的職責與感悟
    第一感覺就是,應該為王存凱、為總住院寫點什麼。總住院是醫院裡的一個崗位,很多醫院都在實行總住院醫師制:兩人輪流值班,需要24小時呆在醫院待命,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從醫學教育和醫學人才培養的角度講,總住院是住院醫師培養的高級階段,是住院醫師與主治醫師的銜接點,是住院醫師向主治醫師成長過程中必要的、重要的必經階段。
  • 五省市為海南代培住院醫師
    五省市為海南代培住院醫師 1月4日,海南省衛生健康委印發《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五省(市)代培實施方案》。為打造出一支高水平臨床醫師隊伍,自2021年起,海南將每年選送一批住院醫師到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四川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屬(管)公立醫院和省(市)屬公立醫院進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代培。
  • Fox續訂《緊急呼救》《住院醫師》
    FoxFox日前續訂了兩部電視劇,分別是急救劇《緊急呼救》(9-1-1)和醫學劇《住院醫師》(The Resident)。據了解,Fox分別續訂了兩劇第三季。Fox「Amy Holden Jones、Todd Harthan和《住院醫師》的幕後主創團隊不斷地展示著他們天才般的敘事能力,講述著醫學世界中的悲歡離合。」
  • 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主任醫師三者有什麼區別?
    我們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如果是急診,那麼就只能遇到誰算誰,可是如果是平時掛號看病,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主任醫師,有副主任醫師,有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這些醫生有什麼不一樣嗎?
  • 我市又新增一家國家級住院醫師規培基地
    近日,國家衛健委、財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發《關於公布第三批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名錄的通知》,秦皇島市婦幼保健院院榜上有名,正式成為國家級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此前,我市已有兩家國家級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分別是秦皇島市第一醫院和秦皇島市中醫醫院。
  • 通遼市醫院獲批「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
    12月3日,國家第三批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名錄正式公布,全國共有264家醫院上榜,通遼市醫院位列其中,正式成為國家級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據了解,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醫學生畢業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訓臨床高層次醫師,提高醫療質量的必要手段。住培基地佔據了醫學終生教育的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是醫學臨床專家形成過程的關鍵所在,在確保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水平與質量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 住院醫師到底能賺多少錢?
    前言在擁有正式行醫資格的醫師中,住院醫師是職場金字塔的底座。他們勤勞又聰明,忙碌又苦逼。他們晝夜不息、玩命工作,在那白色的病房裡——那麼,能賺多少錢呢?8月11日,美國醫學網站Medscape發布《住院醫師薪酬和負債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2020)》),為我們大起底。
  • 他2歲出道年賺近千萬,成父親搖錢樹,生病後父親卻不給孩子治病
    提起童星小小彬,大家都不陌生了,非常可愛的演員,但他的經歷卻非常悽慘。但是沒想到的卻是,小小彬辛辛苦苦掙的錢,卻被自己的父親拿去享受生活,買了豪車、豪宅,還有不少的商鋪,不但如此,小小彬的父親更是娶了一位美女。
  • 放射專業基地2020年度住院醫師講課比賽
    迎冬日,爭第一 ----2020年度放射專業基地住院醫師講課比賽我院放射專業基地自成立以來,認真落實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目標,真抓實幹,教學培訓中注重住院醫師基本技能及診斷思維開拓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臨床相結合,由淺入深,從局部到系統,通過PPT教學,PACS系統典型病例回顧
  • 拉薩市人民醫院被授予「西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
    日前,記者從拉薩市人民醫院獲悉,在國家衛健委、財政部辦公廳、國家中醫藥局公布的第三批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的名錄中,全國共有180家醫院被授予「西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其中,拉薩市人民醫院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