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舞蹈是用你的經驗來界定它:對話林懷民&雲門舞集《松煙》

2021-02-08 逸仙周刊

「DVD永遠沒有辦法取代現場舞臺,它不呼吸,它不帶動你的呼吸,它沒有在感染你,也幸虧如此,我們還有一碗飯吃。」

從昨晚開始,雲門舞集《行草三部曲》之二《松煙》在廣州大劇院連演兩天。當初接到新聞發布會通知時,就發現演出在廣州大劇院官網的餘票只剩下680元起跳的價位,這種盛況說明雲門舞集對於大陸民眾來說並不陌生。1973年林懷民創辦了臺灣第一個職業當代舞團,取名來自於中國古書《呂氏春秋》中的一句話:「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大卷……」,據說是當時已經失傳的一種古代舞蹈名稱。從傳統文化取材,再通過現代的觀點和「雲門」的形式呈現,雲門舞集的舞蹈斬獲世界各地觀眾與舞評家的熱烈讚賞,除了被譽為「亞洲第一當代舞團」(《倫敦時報》),還是公認的「當代臺灣最重要的活文化財產」(《中時晚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書法其實有很多種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羊城最新一次跟雲門舞集的結緣,是去年三月份的《九歌》演出,對此林懷民先生語焉不詳,因為這幾年的繁忙演出生活,已經讓他開始偶爾出現搞不清楚自己身在何處之感,更別說記得演出在一座城市的情況。林先生平和、幽默,聊到感興趣的話題時會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比如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跟西方文化的對比,他以書法為例,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體現在強調曲線、圓潤、內觀的行氣:「你不要停在那裡,不要死在那裡,身體的氣要繼續走,書法有一種說法叫『筆斷意連』」與此同時他的肢體一刻也沒閒下來,扎著馬步比劃舞蹈動作。就是這樣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知,讓林懷民先生決定將書法與舞蹈相結合,於是有了2001年的行草首部曲。首部曲用投影的方式在臺上放出《自敘帖》等行草的書法作品,舞者用身體與投影進行互動和對比,形成重疊效果,「曲子的是北京瞿小松先生寫的。可是做完了以後我自己很不喜歡,熱過一陣子以後,我又覺得太『實』了,太「肅穆」了吧,這其實也沒有錯,可是書法有很多種境界,看你怎麼去看待它。」

林懷民先生認為書法有很多境界,其中一個面的東西是清淡、溫潤的。臺北當代藝術館2009年的一項墨池裝置藝術,更是堅定了他的這種想法,於是2003年就有了《松煙》。它傾向於清淡,講究層次以及無限制的留白,「墨分五色」,在動作、音樂甚至於空間上會有「休止符」。林懷民先生還將瓷器釉面紋理放大百倍後作為舞臺背景,像空氣一樣淡入淡出,跟舞者融合在一起。《松煙》2003年在臺北首演後,即應邀為澳洲墨爾本藝術節揭幕,其後又受邀於柏林穿越藝術節、德國伍爾斯堡舞蹈節、香港藝術節及東京新宿文化中心演出,並一路獲得好評:2003年,獲得墨爾本藝術節「觀眾票選最佳節目」,2006年獲得由德國今日劇場雜誌和國際舞蹈雜誌共同評選的「歐洲年度最佳舞作」。

林懷民在新聞發布會現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覺得傳統是一刀兩刃,

它可以讓你到更大的世界去,

它也可以把你綁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值得一提的,還有音樂。「當這個《松煙》去到西方世界演出,舞評都會有這麼一大段,是寫關於音樂的,因為這跟他們熟悉的凱奇的品牌式的音樂是不一樣的」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美國前衛作曲家,約翰.凱奇的音樂由於實驗性質較強,不太受一般民眾歡迎。林懷民先生卻從約翰.凱奇的音樂中發現了縷縷不絕的「氣」,原來凱奇同時還是一名《易經》專家,對東方哲學有著深刻的認知,《松煙》顛覆了西方世界觀眾對他的音樂的認知。

《松煙》來到大陸巡演,林懷民先生聲稱演出結束後常常會被觀眾問到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不使用中國古代樂器作為背景音樂。「你願意一場演出聽古琴聽70分鐘嗎?」林懷民反問道。他表示可以理解當下大環境的「文化焦慮」心理,「當我們談傳統的時候,有些時候我們是拿繩子來把自己綁住。唐代沒有在講「中華文化」,它無所不包。那我的工作也不過把茶和咖啡加在一起,那當然我希望我的胃是一個好的容器,它能夠出來一個東西。所以說到最後,不是在界定這些事情,而是講我們的生活,不是一個規則在拉下來限制自己。」林懷民先生認為繼承傳統的關鍵不在於形式,而是有沒有理解它。

林懷民在新聞發布會現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絕對不能低估民眾美學的修養,

他只是有不同的語言來解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懷民先生認為藝術欣賞應該是在自然、輕鬆的狀態下產生的,就像洗澡一樣,讓藝術「穿過」自己的身體。「不要尋找,我覺得我們去看一個演出要尋找太辛苦了,好像要去對照,好像要去印證,舞蹈到最後你坐在那邊,它如果這個表演是有力量的,它就會到你身上。全世界沒有不好的觀眾,只有壞的演出,壞的演出我們坐立不安。」雲門舞集每年會定期到臺灣田間演出,林懷民先生一點都不擔心農民們看不懂,最多人出席的一次演出達到8萬人,沒有一個人走掉。讓林懷民先生印象深刻的一次是,當時離觀眾席有一段距離的地方,一名鞋子沾上泥巴的老農民應該是剛耕好田,抽著煙蹲看了2小時的演出,林懷民先生問他舞蹈好不好看,他回答說好看,腳步非常講究。「你說他懂不懂,他比我懂。很多知識分子都會拿一些東西把自己搞得很複雜,其實舞蹈就是這樣一種簡單的東西。你說陝北窯洞裡頭的那些大媽,你說她讀過什麼書,上過什麼藝術學校,你看她剪的紙,所有的藝術道理都體現在其中。不是每一個人都要當舞評家的。」

《松煙》彩排現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身體隨著舞蹈動作敞開時,

你的心胸同時也打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了培養臺灣社會的舞蹈風氣,雲門舞集開始做舞蹈課室,他們召集了舞蹈家、音樂家、心理學博士、教育學博士一起開了三年的會議,最後編出了一套「不教跳舞、不拉筋、不穿硬鞋」的教材,通過遊戲的方式帶動小孩認識自己的肢體。「在我們的觀念裡,非禮勿視的概念裡面包括我們的身體,這是我們很大很大的一個束縛,我們只在生病時才會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小孩子不會有這個顧忌。」不過林懷民先生始終認為,教師才是真正讓一堂課產生「魔術般變化」的主因。這也是為什麼雲門舞集在多次受到大陸有心人士邀請的情況下,始終沒有答應來大陸將舞蹈課室做成「康師傅」的原因,因為培養師資是一個細緻的「手工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舞者可以不吃飯,

但不能不跳舞,

換句話說都是過動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雲門舞集的舞者們每天早上10點抵達排練室,開始練習基本功到中午12點,接著林懷民先生會出現指導動作一直排到晚上6點。「這個行業,最重要東西,不是才氣,不是努力,不是用功,就是規律兩個字。」除了練舞,寫書法、打拳、讀書也是舞者們的「基本功」之一,比如這次大陸的巡迴演出時間較長,一共要經歷5個城市,舞者們都會隨身帶上毛筆,逮住機會就寫字。舞者們要看書,玩味書中內容,以便能夠更深刻理解以及發展舞蹈內涵。林懷民先生笑說雲門舞集在正式演出前,舞者都會打坐,因此後臺安靜得像墳場一樣。

「DVD永遠沒有辦法取代現場舞臺,它不呼吸,它不帶動你的呼吸,它沒有在感染你,也幸虧如此,我們還有一碗飯吃。」給媒體播完現場演出的片段錄像後,林懷民先生笑道。

文/黃善清

攝影/曾維婧

2014/11/01

文 質W E N Z H I

| 為 年 輕 的 文 字 夢 想 護 航 |

·我們信仰文字,這裡發布的每一篇文章,都飽含作者以及編輯們精益求精付出的血汗。因此我們希望你能尊重我們的信仰,如果想引用本文,請務必註明轉自《逸仙周刊》的《文質》板塊。

投 稿

《文質》是一個讓年輕才俊們用文字馳騁的平臺,您的投稿將是對《文質》最大的支持,請把個人原創作品(文學創作或藝評)投至以下郵箱:wenzhi@sysumedia.com

© SYSUWEEKLY 2014 RIGHTS RESERVED.

相關焦點

  • 雲門舞集-行草三部曲《松煙》
    ‖財團法人永齡教育基金會共同製作‖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點擊本文底部「閱讀原文」,先來欣賞行草三部曲之《行草》‍‍(視頻,請在WIFI環境下欣賞)-關於松煙‍‍‍‍‍‍ 「松煙」是林懷民繼
  • 臺灣雲門舞集:林懷民作品《松煙》
    《行草》中的名家書法不復可見,舞臺後緣投影幕浮現瓷器釉面紋理的特寫,或纖白脆弱,或釉粒斑斕,淡入淡出,安靜地化為舞臺上的空氣。白色的地板託出男舞者的巨幅黑裙,強烈的白光映照女舞者晃蕩的白褲,黑與白的對話,虛與實的消長,漫漶為《松煙》寫意的風景。貫穿整出舞作的是約翰·凱吉(John Cage)的音樂。
  • 雲門舞集 行草三部曲 之二 《松煙》
    首演後,他體會到書法世界的浩瀚繁富,渴望繼續挖掘深究。2003年《行草 貳》,2005年《狂草》陸續問世,合稱「行草三部曲」。2012年,林懷民將《行草 貳》重新命名為《松煙》。林懷民以不同手法追尋毛筆書寫中「墨分五色」的境界。若說《行草》偏向濃墨,《松煙》則是清靈淡雅。《行草》以書法投影為景,舞者玄衣舞動,氣勢莊嚴濃重。
  • 【光影中舞墨】林懷民攜《松煙》來訪 「雲門舞集」《行草三部曲》飛上藍天
    墨之五色,焦、濃、淡、枯和溼,各有自己的表現個性,而雲門舞集的林懷民老師創作的舞蹈《松煙》則通過舞蹈很好地詮釋了墨色濃淡變化的特性。■《行草三部曲》之《松煙》2001年,林懷民對書法美學入舞進行初探,先後創作出《行草三部曲》,而《松煙》則是林懷民繼《行草》之後,再次挖掘深究和汲取靈感創作的舞蹈,它採用輕淡寫意的風格,動作舒展,注重由重到輕到飄逸的層次
  • 臺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告別舞臺
    27日晚,臺灣現代舞蹈表演團體——雲門舞集在臺北兩廳院藝文廣場公益演出「林懷民舞作精選」。
  • 雲門舞集《行草三部曲》片段欣賞
    雲門舞集,1973年由林懷民創辦,它是我國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40年來,雲門的舞臺上呈現160多出舞作。
  • 回首雲門45年經典 「林懷民舞作精選」即將全臺巡演
    臺灣著名舞團「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已宣布將於2019年底退休。他退休前的回顧展「林懷民舞作精選」將於11月16日起在臺北「兩廳院」展開,接著赴臺中、高雄、臺南巡迴演出,向觀眾呈現「雲門舞集」45年來的經典之作。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 舞者的信仰——林懷民和他的雲門舞集
    七點整,雲門舞集今天的開幕戲《紅線繩》就要上演,現在六點半,林懷民比舞者更急。他也要登臺的。他也是舞者,同時還是雲門舞集的創辦人,一切突發狀況的負責人。李老闆終於帶著衣服來了:「你總是不按理出牌,專出怪招來煩我。」李老闆也對林懷民抱怨連連,「民族舞蹈的衣服我一天做上百件,你的衣服三天只能做一件。你們又窮,做雲門舞衣,我賠時間賠工錢!」
  • 雲門2 林懷民的青春夢想
    很多人看雲門舞集,他們演《九歌》《行草》《松煙》《流浪者之歌》……林懷民先生的編舞擁有一大批忠實的追隨者。
  • 雲門舞集67歲掌門人林懷民的「舞蹈之橋」
    1960年,蕭士塔高維奇前往德勒斯登,眼見二戰轟炸後的城市一片斷壁殘垣,用三天時間寫下《第八弦樂四重奏》,緩慢的哀歌,痛苦而惶恐的復調,寫盡作曲家對戰爭亡靈的哀悼與嘆息。2014年,時刻關注社會的林懷民,以一部極富爆發力又飽受壓抑的作品,呈現這個時代的人如何抗爭命運、無力吶喊、悽惶掙扎。  從1973年創立雲門舞集至今,林懷民始終保持「跳舞給自己的鄉親看」的初心。
  • 雲門舞集《水月》:這是一場遲到就不能看的演出
    《水月》是雲門舞集「靈靜之旅」系列的第二個作品。創作靈感來自兩個主題:一是佛門的偈語:「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另一個是熊衛先生所創的「太極導引」原理發展成形。以清冷,冥想式的氣氛貫穿全舞,美得令人沉醉。它反映了表象與本質,著力與不著力,男人與女人,真實與虛幻,陰與陽之間的關係。從「太極引導」原理發展成形的舞蹈動作,把中國傳統動作推至現代化的極致。
  • 雁之風 | 雲門舞集掌門人林懷民的狂草人生
    但他同時也是一個很能折騰自己的人,他把他所有想說的話,用更難的身體語言表達出來,不僅表達給中國人聽,還成天帶著舞團坐飛機表達給世界人聽。他是林懷民,世界頂尖舞團「雲門舞集」的創始人。 「十年前母親過世後,在她的遺物發現有我名字的存摺,裡頭有一百多萬。這時,我才意識到她始終在擔心著我這個兒子有天會餓死。」
  • 作別「雲門」 林懷民:看風怎麼說,看水怎麼流
    29日,雲門舞集「掌門人」林懷民現身國家大劇院,談及過往的創作和愈發臨近的作別,這位一手造就了雲門風格的藝術家,於雲淡風輕中自有一番深情。   據古籍記載,「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在於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1973年,林懷民以「雲門」為名,創辦臺灣第一個職業當代舞團「雲門舞集」。
  • 薦舞〡品白水,觀微塵,向雲門舞集的「林懷民時代」告別
    你好不過,今年我們將在大陸舞臺上看到《白水》和《微塵》時至今日,提起「林懷民」或是「雲門舞集」,它早已成為舞蹈藝術界的一個象徵符號,46年風雨歷程,雲門一路成長,伴隨著我們一同走過。也許現在的你還沒看過雲門舞團的演出,還沒見過這一位低調謙虛卻叱詫舞壇的舞壇大師,如今他將要「退隱山林」,曾經瘋狂追隨的你,至今仍未見君山的你,這一次,來吧,讓我們來一同揮手告別,淚撒記憶吧!
  • 卡通版雲門舞集極簡史&林懷民的《關於島嶼》
    應該沒有人不知道雲門舞集吧…但其中來龍去脈和重要的時間節點,你了解嗎?為了避免你「沒什麼時間、可能看不下去」小鴨特地送上由雲門基金會出品的,卡通版本的3分鐘「雲門舞集」極簡史。還有鄭宗龍先生下一個「十年計劃」是什麼~~「雲門極簡史」及林懷民、鄭宗龍的專訪,自雲門舞集雲門舞集, 敲黑板,劃重點:1973年由林懷民在臺灣建團華人社會的第一個職業當代舞團
  • 雲門舞集演繹林懷民雙舞作 「白水」「微塵」來啦!
    從2009年的《行草》開始,十年來,雲門舞集和雲門2已經在東藝先後上演了七部令人難忘的經典作品了。
  • 林懷民告訴我,舞蹈是不大需要思考的東西丨TOPYS專訪
    但林懷民在創辦雲門舞集之時,便立志要深入民間,去給最基層的普通人跳舞,不是跳安徽花鼓燈或扭秧歌,而是跳現代舞。他從來沒擔心過大家是不是「懂」,因為在他看來,「舞蹈是肉身跟肉身的對話,不大是思考性的東西,所以感動是第一關。」他說曾有觀眾激動地跟他講,雖然他的舞蹈自己從頭到尾都沒看懂,卻感動得「渾身起雞皮疙瘩」。
  • 臺灣最偉大舞團「雲門舞集」為生命起舞
    視頻:「雲門舞集」經典「稻禾」首演 以前,我對舞蹈不怎麼感冒,認為只是一種愛好,和其他愛好無兩樣,你跳你的,我不否定你的愛好,也絕不會說有多喜歡。在大陸時,常常聽到臺灣舞團——「雲門舞集」,聽聞其創辦人林懷民的名字,聽聞這個舞團享譽全球,有次在杭州的演出引萬人空巷。由於對舞蹈不太感興趣,一直難以理解為何「雲門舞集」那麼受歡迎,為何被稱為是臺灣最偉大舞團。直到最近在臺北現場看了「雲門舞集」經典作「稻禾」,我開始改變對它的看法。
  • 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11月上海首演
    以往雲門演出的都是林懷民的作品,告別之際他所推出的最後一套節目,出人意外,拓展新局,引人遐想。獲得2018"英國國家舞蹈獎傑出舞團獎"的雲門舞集,以及被倫敦泰晤士報譽為"中國當代舞界一股強勁的新力量"的陶身體劇場,這兩大超級舞團,交換編舞家,將於11月7-10號在東方藝術中心的舞臺上同臺獻藝。
  • 雲門舞集與陶身體 | 林懷民為雲門策劃的最後一檔演出,開創新局!
    杭城的小夥伴們一定都知道了這個消息——今年11月29日、30日,林懷民將攜雲門舞集來到杭州大劇院。這次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這次是林懷民退休之作,是三位國際級編舞家、兩大超級舞團的聯合呈現,也是雲門舞集+陶身體的組合,以及新舊掌門人之間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