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11月上海首演

2020-09-05 時尚星動

備受國際尊崇的編舞家林懷民,今年年底將從他創辦的雲門舞集退休。以往雲門演出的都是林懷民的作品,告別之際他所推出的最後一套節目,出人意外,拓展新局,引人遐想。獲得2018"英國國家舞蹈獎傑出舞團獎"的雲門舞集,以及被倫敦泰晤士報譽為"中國當代舞界一股強勁的新力量"的陶身體劇場,這兩大超級舞團,交換編舞家,將於11月7-10號在東方藝術中心的舞臺上同臺獻藝。這項空前的組合將首演陶冶為雲門舞者編作的《12》和鄭宗龍為陶身體舞者編作的《乘法》,以及林懷民為雲門資深舞者編作的《秋水》。

在吸引國外一流舞蹈團體為觀眾獻上精彩演出的同時,東藝更多思考著如何搭建向世界展示中國舞蹈力量的平臺。雲門舞集與東藝之間就有著超過10年的緊密合作。從2009年《行草》開始,幾乎每年雲門都帶新作來訪,《流浪者之歌》《九歌》《松煙》《水月》《稻禾》等接踵而至。今年上半年雲門舞集剛剛帶著《白水》《微塵》蒞臨東藝,並取得巨大反響。可以說東藝是見證了雲門舞集在中國、在上海的發展、融合與革新。而這一次的《交換作》既是一次強強聯手的巔峰舞作,亦是一次告別前的狂歡。

舞者如林聯袂演繹新奇"交換編舞"

這最後一部叩問時間、省思舞蹈之本的精彩之作——《交換作》源於陶冶與鄭宗龍之間的一次閒談,兩個舞團"交換編舞"的概念在一種近似於遐思的心態下孕育、生長,仿佛是青年舞蹈家之間的"互槓"命題:要讓對方在不同的時空課題之下,展開創想。同時也是提給自己一個無法超然應對的課題:讓自己打破既定舒適區,在不確定性之中,發現一種新的成長。而這個大膽的提議,也得到了林懷民的贊同和讚賞,以至於,他還要"加入其中"。鄭宗龍的生猛野性,遇上陶冶的韌勁虯結,兩位年輕的編舞家的凌厲創意,與林懷民的沉穩靜謐、顯隱靈犀做同場對話,那是高手弈理的精闢互文,在"交換"中"交涉",某種意念,已然默默"轉換"。

而林懷民所編創的《秋水》,正是這部特殊而神秘的作品的內在"橋梁"。京都秋日的溪流給了他瞬時的靈感,他說:"看到秋天的水安靜地流著,上面浮著紅色的葉子,我就想我要來編這支舞,叫做《秋水》。五位雲門最資深的舞者來跳,跳完這一支舞,他們的一些人,就要永遠離開雲門的舞臺了。"於是,林懷民將那"夕陽無限好"的境界化為冥想的寧靜之舞,既有長者對後進的提點,也在其中看到了華人現代舞藝術的新穎氣象。

陶冶為雲門編的《12》,則來自他對雲朵的暢想。早年在瑞典巡演,看到滿天白雲不斷流失,他發呆放空了四五個小時,那個瞬間的印象,最終折射到了這部作品裡。這些年,陶冶一直在追求水一樣無形、無相、流動的身體表達,雲是由細小的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所以《12》還是會延續他的"數位"系列,回到身體的本質。陶冶表示"雲門的很多訓練方法,一是我自己喜歡和好奇,二是舞者呈現出來的身體狀態,和我們的身體狀態有一個內在的聯繫,好多部分完全接壤,又近又遠,這種關係很美妙。"

2020年起即將接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鄭宗龍,他的作品向來都不只是眼睛的"觀看之道",而是可以用耳聆聽,可以手舞之、足蹈之的全心全情的投入。而這一次,鄭宗龍為陶身體舞者新創的《乘法》,正是要試圖建立一種"加乘"的模式,將自身的動作方法化為血液養分,注入陶身體舞者的身體,創作出生猛繽紛,有如魔術方塊變幻無窮的作品。

時代的落幕與新雲門的誕生

有人說,看雲門的舞蹈,哪裡是看人在跳舞,分明是魂在跳。也有人說,在林懷民的帶領下,雲門帶著觀眾進行了一場長達46年的集體呼吸運動。這個自詡為"不安於世,東張西望,是一顆滾動的石頭"的舞蹈工作者,在46年率領雲門期間,迸發出太多璀璨的火花。46年雲門的榮光歲月,也伴隨著無數的傷痛與堅持。舞團去布拉格演出《水月》,結果集體食物中毒,上吐下瀉的一群人,堅持站在了舞臺上,這就是職業舞團該有的素質。 2008年大年初六早上,雲門舞集八裡排練場被一把大火燒毀的消息震驚了全臺灣,雲門35年的道具化為烏有,林懷民強忍悲痛:"這是上天給我的磨練,只要想到我們還能齊心協力做好一件事情,生活依然值得讓我們感到美好。"

在林懷民的舞蹈世界裡,有白娘子許仙,有賈寶玉林黛玉,有屈原湘夫人……但是配樂卻是巴赫、蕭士塔高維奇、貝多芬……在他眼中,沒有東方和西方,只有喜歡與不喜歡。林懷民的觀眾也是遍布於各個群體,曾經有穿著破爛的種地老伯,為了看雲門的演出專門去買了雙新鞋,因為在他心中,看雲門的演出是神聖的。在林懷民看來,他的職責,是向熱愛美的一切大眾,帶去美的享受。

隨著部分資深舞者和年輕舞者離團,新的雲門將是一支重新組合的團隊,共計25位舞者,雲門2則暫停,鄭宗龍接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雲門目前的規劃已經排到2022年。2020年年初,鄭宗龍的《十三聲》會去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瑞典斯德哥爾摩演出27場,下半年還要去美國和南美。2021年,鄭宗龍的《毛月亮》以及另一部新作,會在巴黎連演2個星期。明年,林懷民的《微塵》也會一道去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藝術推廣則包括戶外公演,以及深入臺灣各縣市的鄉鎮、社區、學校,把舞蹈帶進大眾的生活,這是雲門創辦時的夢想,也是雲門的核心。就像林懷民所說,人類可能沒有辦法得到財富的均衡,但可以努力在文化上平權,不要因為他住在海邊、住在鄉下,就沒機會接觸藝術。也許,在許多人心裡,林懷民的退休,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無需傷感,關於藝術的夢想一定會在雲門代代相傳。

《交換作》這一看似平淡、仿若平鋪直陳的題目之下,湧動著的卻是兩大超級舞團——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和三位國際級編舞家——林懷民、陶冶以及鄭宗龍在時空和理念上對"新"與"變"的探尋,讓這樣一次看似"迂迴"的對接,迸發出不可預期而又無可懷疑,藝術的靈光。

相關焦點

  • 陶身體劇場 x 雲門舞集《交換作》丨七城巡演
    2019年,國際兩大現代舞團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將首次合作,交換編舞家
  • 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丨空前組合,交換編舞,11月上海亮新作
    即將於2019年底退休告別舞臺的華人至尊編舞家林懷民,為他所創辦的雲門舞集策劃了最後一部叩問時間、省思舞蹈之本的精彩之作——《交換作》。八月炎夏,陶冶赴淡水的雲門劇場與雲門舞者一同工作,期間不斷的自問、探解,在身體之內重建身體,在動作之中解構動作,成就了作品《12》。這固然是跟陶冶工作的雲門舞者人數,靈感卻來自瑞典山頭所見快速流動的彩雲。陶冶以變化多端的動作挑戰雲門舞者,呼喚記憶中的流雲。
  • 雲門舞集X陶身體劇場《交換作》「交換」了什麼?〡一次特別的「過渡儀式」
    「交換」了什麼:一次特別的「過渡儀式」——雲門舞集X 陶身體劇場《交換作》體驗「交換作」的啟示是什麼?在國家大劇院對話現場的最後,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他們。林老師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就要結束了!」他不希望雲門舞集成為他的藝術博物館。陶冶十分堅定地說:「永不結束。」
  • 林懷民退休之作: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空前組合《交換作》
    即將於2019年底退休告別舞臺的華人至尊編舞家林懷民,為他所創辦的雲門舞集策劃了最後一部叩問時間、省思舞蹈之本的精彩之作——《交換作》。《乘法》 劉振祥攝《交換作》這一看似平淡、仿若平鋪直陳的題目之下,湧動著的卻是兩大超級舞團——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和
  • 《12》是一朵抓不住的雲 | 陶冶*雲門舞集「交換作」排練花絮@淡水
    林懷民退休前為雲門舞集策劃的最後一個製作《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交換作》,即將結束在臺中和臺北的熱演
  • 雲門舞集與陶身體 | 林懷民為雲門策劃的最後一檔演出,開創新局!
    杭城的小夥伴們一定都知道了這個消息——今年11月29日、30日,林懷民將攜雲門舞集來到杭州大劇院。這次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這次是林懷民退休之作,是三位國際級編舞家、兩大超級舞團的聯合呈現,也是雲門舞集+陶身體的組合,以及新舊掌門人之間的合作。
  •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兩大超級舞團聯手絕對不能錯過
    >雲門舞集,11月29-30日即將抵杭今天已開啟購票通道,手慢無~帶來了最後一套節目雲門舞集 × 陶身體劇場《交換作》會由雲門舞集最資深的舞者化為冥想的寧靜之舞,相互傳遞並傳承鄭宗龍為陶身體創作的《乘法》,正源自陶身體劇場十年來不斷加迭的數位系列舞作9位舞者層迭身體九大關節的轉動與四肢軀幹的移動變化
  • 林懷民退休之作——交換而舞,選在秋天告個別!
    秋日裡,河川澈瀲灩、紅葉飄零,林懷民將秋景入舞編作《秋水》,加入陶冶、鄭宗龍為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舞者交換編舞的作品《12》《乘法》,組成一檔特別的舞蹈集錦《交換作》,將於11月14-17日,亮相#2019國家大劇院舞蹈節#。
  • 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來蓉談《交換作》這也是他的「退隱之作」
    林懷民說,陶冶是近年來國際現代舞臺上嶄露頭角的青年創作者,他在現場強調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舞蹈是身體的語言」。他的創作是將這種身體語言「翻新」,並進行不斷地反思和探討。 陶冶的作品只以「數位」命名,即幾個人跳舞就把人數當做舞名。從作品《2》到《12》,陶身體劇場的發展亦伴隨著「數位」系列不斷延展。
  • 【招募】兩大舞蹈天團的對談:當雲門舞集遇見陶冶X當陶身體遇見鄭宗龍 | 少年大不同
    所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不同為你請到了誰,他們又會說些什麼……雲門舞集下任藝術總監 鄭宗龍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 陶冶舞蹈界從來不缺少「神仙顏值」且「氣質超群」的可人兒,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
  • 一汪《秋水》,是最後的告別 11月,林懷民攜「交換作」來杭
    那一年,林懷民宣布將於2019年12月31日退休,讓鄭宗龍接手雲門舞集。兩年之後,這場告別真的來了。11月29日、30日,他將攜雲門帶來隱退之舞「交換作」,最後一次登上杭州大劇院。  「交換作」是林懷民退休前為雲門策劃的最後一檔節目,雲門舞集及陶身體劇場,交換編舞家,同臺演出。
  •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3月在東方藝術中心見到林懷民,話題不可避免談到即將到來的離別路口。2017年底,林懷民以公開信的方式宣布將於2019年底退休,2020年起由現任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接手雲門舞集。面對記者「要不要談談退休」的提問,林懷民爽朗地預告了半年後的新作,「雲門演陶冶的作品,『陶身體』來演鄭宗龍(雲門舞集的接任者)的編排,是不是很有趣?」
  • 沒了林懷民還是雲門舞集嗎
    原標題:沒了林懷民還是雲門舞集嗎   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的《交換作》14日至17日亮相2019國家大劇院舞蹈節。三段舞蹈匯成的《交換作》,是退休前的藝術總監林懷民留給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節目,是名副其實的「告別作」。首場演出上,重新打磨的《秋水》最後登臺。
  • 多重福利丨在林懷民老師退休之前,來與他、陶冶一起聊聊這部「交換作」
    2020年,他將從「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位置上退休,繼任者鄭宗龍。而即將於12月13日在閩南大戲院上演的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便是他的「告別之作」。12月10日,林懷民與陶冶一同,提前在閩南大戲院小劇場,與觀眾們見面,並分享這部新作的創作故事。
  • 雲門舞集《水月》演出須知 & 微節目冊
    編舞 | 林懷民音樂 | 選自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燈光設計 | 張贊桃舞臺設計 | 王孟超服裝設計 | 林璟如1998年11月18日於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編舞者由「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的偈語獲得靈感作舞舞蹈動作則根據熊衛先生所創「太極導引」的原理發展成形
  • 雲門舞集-行草三部曲《松煙》
    「行草」之後,再度由書法美學汲取靈感而作的舞蹈,原名「行草 貳」2012年改題「松煙」,2003年8月30日於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2006 歐洲年度最佳舞作 德國今日劇場雜誌 國際舞蹈雜誌 共同評選你若是錯過了墨爾本藝術節開幕的重頭戲──臺灣雲門舞集的表演──那麼你已經與完美失之交臂。
  • 秋水離人 雲門舞集開啟「後林懷民時代」
    在林懷民告別之際,他拿出曾經的小作《秋水》,和鄭宗龍的《乘法》及陶冶的《12》一併,編入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共同打造的《交換作》裡,詮釋著「後林懷民時代」的「新」與「變」。左起:陶冶、林懷民、鄭宗龍(攝影:劉振祥)雲門舞集有多火?倫敦《泰晤士報》說,「雲門是亞洲第一當代舞團」;德國《法蘭克福報》的評價更高,「雲門是世界一流現代舞團」。
  • 林懷民都快退休了,這個周末快來四川大劇院看《交換作》吧!
    12月6日、7日晚,雲門舞集、北京陶身體劇場共同完成的《交換作》將重磅亮相四川大劇院。3位國際級編舞家——72歲的林懷民、43歲的鄭宗龍加上34歲的陶冶,祭出各自原創新作——《秋水》《乘法》《12》。《秋水》也是年底將退休的林懷民為雲門舞集編創的最後一支作品。
  • 今晚,北京上演林懷民退休之舞
    今晚(11月14日),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兩大舞團帶來的《交換作》亮相2019國家大劇院舞蹈節。在鄭宗龍看來,陶身體舞者身上安靜的氣質與舞團的紮實身體訓練,和雲門舞者非常相似,且能彼此相通。鄭宗龍介紹:「我所思考的交換,不只是個單純的加法,甚至可以是乘法。這次和陶身體劇場的合作,我們從最基本的呼吸開始,和另外一個身體做交流,讓我們在一呼一吸之間,進而去了解彼此,可以一起共舞。」
  • 陶身體劇場,美無處不在
    陶冶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和段妮、王好正式成立了『陶身體劇場』。 『陶身體劇場』,把『身體』兩字重重地放在了舞團的名稱上,說明陶冶在成立劇團的時候已經把一切都想清楚了,他們要對自己的『身體』進行無限的探索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