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退休之作: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空前組合《交換作》

2021-02-10 大小舞臺之間

點擊上方「大小舞臺之間」關注我們!

即將於2019年底退休告別舞臺的華人至尊編舞家林懷民,為他所創辦的雲門舞集策劃了最後一部叩問時間、省思舞蹈之本的精彩之作——《交換作》。

《交換作》源於陶冶與鄭宗龍之間的一次閒談,兩個舞團「交換編舞」的概念在一種近似於遐思的心態下孕育、生長,仿佛是青年舞蹈家之間的「互槓」命題:要讓對方在不同的時空課題之下,展開創想。同時也是提給自己一個無法超然應對的課題:讓自己打破既定舒適區,在不確定性之中,發現一種新的成長。

這個大膽的提議,也得到了林懷民的贊同和讚賞,以至於,他還要「加入其中」

鄭宗龍的生猛野性,遇上陶冶的韌勁虯結,兩位年輕的編舞家的凌厲創意,與林懷民的沉穩靜謐、顯隱靈犀做同場對話,那是高手弈理的精闢互文,在「交換」「交涉」,某種意念,已然默默「轉換」

而林懷民所編創的《秋水》,正是這部特殊而神秘的作品的內在「橋梁」。京都秋日的溪流給了他瞬時的靈感,他說:「看到秋天的水安靜地流著,上面浮著紅色的葉子,我就想我要來編這支舞,叫做《秋水》。五位雲門最資深的舞者來跳,跳完這一支舞,他們的一些人,就要永遠離開雲門的舞臺了。」

於是,林懷民將那「夕陽無限好」的境界化為冥想的寧靜之舞,既有長者對後進的提點,也在其中看到了華人現代舞藝術的新穎氣象。

《秋水》   劉振祥攝

從作品《2》《12》陶身體劇場如傳奇般的發展,亦伴隨著「數位」系列的不斷延異與拓殖。

八月炎夏,陶冶赴淡水的雲門劇場與雲門舞者一同工作,期間不斷的自問、探解,在身體之內重建身體,在動作之中解構動作,成就了作品《12》。這固然是跟陶冶工作的雲門舞者人數,靈感卻來自瑞典山頭所見快速流動的彩雲。陶冶以變化多端的動作挑戰雲門舞者,呼喚記憶中的流雲。

《12》 張勝坤攝

2020年起即將接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鄭宗龍,他的作品向來都不只是眼睛的「觀看之道」,而是可以用耳聆聽,可以手舞之、足蹈之的全心全情的投入。

而這一次,鄭宗龍為陶身體舞者新創的《乘法》,正是要試圖建立一種「加乘」的模式,將自身的動作方法化為血液養分,注入陶身體舞者的身體,創作出生猛繽紛,有如魔術方塊變幻無窮的作品。

《乘法》 劉振祥攝

《交換作》這一看似平淡、仿若平鋪直陳的題目之下,湧動著的卻是兩大超級舞團——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和三位國際級編舞家——林懷民、陶冶以及鄭宗龍在時空和理念上對「新」「變」的探尋,讓這樣一次看似「迂迴」的對接,迸發出不可預期而又無可懷疑,藝術的靈光。

《交換作》 

雲門舞集VS陶身體劇場

排練場花絮@淡水

八月,陶冶與雲門舞者展開工作——

01 

《12》

放眼望去排練場,12個舞者各據一處,自有節奏隨轉。而有一人,他的雙眼緊貼在舞者每一寸肌理上,嘴上不停歇的指引舞者動作,喊著:頭掃、隨動、松、收膝⋯⋯他是陶冶,同時和他在排練場上的是雲門舞集的12位舞者。

這是陶冶與雲門舞者工作的第二周,陶冶形容這周是如鳥啄食的珍貴時光,他掀開動作裡的細節,身體力行地跟著舞者如雲似水,一邊示範一邊喊著提詞,沒有臉紅與一絲喘氣,只有冷靜與專業。

排練時間流逝,陶冶沒有停歇,細緻的凋琢每一個轉頭與流動。當12位舞者輪流時,陶冶只是走到場邊喝兩口咖啡,再走上排練場,休息時間不超過1分鐘。

陶冶說,剛開始想到與雲門舞者工作是懷有浪漫,但真正開始工作是嚴謹,尤其在有限的時間下。跳舞是時間上的磨合、人性的融合以及不同質地的擠壓,或許透過這次時間的緊迫感中,能更緊密的貼近每一個人。

陶冶很久沒有這麼大量的動身體了,在陶身體劇場裡有資深舞者的協助,但此刻在淡水,就是他自己一人面對這12位身體質地不同的舞者。時間雖緊,但陶冶只是眼神有光,不斷的竄入細節之中,像他說的,如鳥啄食⋯⋯。

雲門舞集舞者排練陶冶作品 《12》李佳曄攝

02 

雲,那些看雲的經驗

舞者們鬆弛的身體,突然無重滑落地面,再驟起,制高,然後又滑落攀滾,一落地就像水滲入地面,化開。總覺得這一股股流暢平靜的能量在哪見過,像家裡的那一隻彈性十足的貓,或是像有生命的那條流水?最終在記憶裡找到答案:雲。

維基百科這樣說「雲」:水蒸氣遇冷,凝成細水滴,懸浮在空中的團狀物體。

在不同的高度,這些浮在空中的雲泥有著多元的樣貌:捲雲、卷層雲、捲積雲、高層雲、高積雲、層積雲、層雲、雨層雲、積雲、積雨雲。

你也有看雲的經驗嗎?日落前的粉紅羽毛片雲、大雨前的臨頂大烏雲、高山快速滾動的雲海⋯⋯

不曉得在陶冶的《12》裡雲門舞者會是哪一種雲?

雲門舞集舞者排練陶冶作品 《12》李佳曄攝

03 

地心引力抓不住我,我們與地板的距離

排練場裡,舞者們都身著長袖、長褲,正好奇著下一秒場上面傳來「唧——」的磨擦聲響。哪位舞者遺漏在外的一塊皮膚與地板有了親密接觸。

因為動作多與地板零距離,舞者必須讓自己儘可能的滑熘,減低摩擦力。除了復上長衣袖,陶身體劇場的舞者皆為短髮。林懷民說這些舞者的短髮是為了「保命」,所言不假。舞者們與地板幾乎沒隔10秒就緊貼又起的頻率,如束著長發,肯定拉扯不止,所以剪了短髮乾脆!

靠近地板的運動看來並不容易,但那些精力流動之間卻沒有斷裂與掙扎感。舞者卻喊,大背疼、頸子不夠松。看來,要與地板纏綿並不是容易的事。

雲門舞集舞者排練陶冶作品 《12》李佳曄攝

04

不留遺憾

第三周了,某一日排練的最後,編舞家陶冶召集所有舞者說話,指出目前舞者們的動作質地與狀態可以調整的方向。「注意你在一次循環裡,身體與地板的稜角關係,你嗑了地板幾次?動作轉換之間有沒有斷?」陶冶說,舞者們必須以時間來不斷的重複堆疊⋯⋯

他頓了一下,接著說:「在編創上,還有可以調整的地方。我可以做到在編創上不留遺憾,你們可以做到在表現上不留遺憾嗎?」

表演是這樣,掌聲落幕,那就結束了。在結束之前,不留遺憾是每個表演者的命題。

陶冶排練作品《12》李佳曄攝

《交換作》

雲門舞集 陶身體劇場  

 排練場花絮@北京

八月,鄭宗龍與陶身體舞者展開工作——

01

先說話,然後才跳舞

鄭宗龍踏上陶身體劇場的排練場,展開專注的編創期,如期待中,舞者們有著高度的自律,沒有一日遲,且都早到場暖身,隨時都處在「準備好」的狀態。超強的持續力與快速的反應,看出是日復訓練而來。

而在排練的第一、二天,他們先說話,然後才跳舞。不長的編創期裡,每一日都是以小時計算,彌足珍貴,但鄭宗龍卻花時間與舞者個別說話。他跟舞者聊天讓彼此靠近,交換身體觀。這一些準備工作就緒後,才開始動身體。但或許在說話的同時,編舞就開始了,認識舞者便像是不可省略的序幕⋯⋯。

鄭宗龍表示自己一直非常很喜歡陶冶作品的「從一而終」,但在這樣的純粹之外,他更想像,這次交換編舞,可不可能加入花花綠綠、加入自己的情感與情緒?帶來相加乘的效果!

鄭宗龍與陶身體劇場舞者排練作品《乘法》馮鈞程攝

02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九九八十一

「乘法」是加法的連續運算,同一數的若干次連加。熟悉的九九乘法表更是從春秋戰國用到今日,兩千多年的時光,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擔任要角。

幾週前鄭宗龍踏入陶身體劇場的排練場,開始與數字為伍——編創期倒數中的數字、動作節拍的數字、9位舞者在排練場交錯安置的數字⋯⋯。

這不是鄭宗龍第一次替其他舞團編舞。

2017年他受邀到澳洲為雪梨舞團編創《大明》,鄭宗龍看著從各個國家因為愛跳舞而聚首的舞者們,他想如何讓這群雜揉血緣、語言差異的人們同心?——答案是「月亮」,它象徵普世的團圓與完滿。

這一次與陶身體劇場舞者創作《乘法》,以「乘法」變化多端為概念出發,鄭宗龍想著這些乾淨極致的身體,如果加上他的探索,添上彩色,將不同的身體能力疊加,激盪⋯⋯這題乘法正在運算,令人期待。

陶身體劇場舞者排練鄭宗龍作品《乘法》 邰元旭攝


03

互相給予的過程

排練第四週,舞者們從緊繃到輕鬆,剛開始他們發展著動作問編舞家「這樣可以嗎?」很快的舞者們發現鄭宗龍尊重所有提供,於是排練場上的工作,漸漸的成為一個互相給予的過程。

依循著陶身體舞者原有的身體能力,鄭宗龍細細觀察其中的相似與差異,找到切入點,發起相乘的力量。

排練場上,見9位舞者有群有散,以腳步出發,連串腳踝膝蓋與胯的律動,彷彿每個關節都有自己的靈魂意識,各自出舞,變化多端,目不暇給⋯⋯。而一切,都繼續在互相給予,吸收轉化長出新的肌肉。

根據古籍,「雲門」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蹈,相傳存於黃帝時代。1973年,林懷民以「雲門」為名,創辦「雲門舞集」。這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當代舞團。雲門舞碼豐富精良,眾多舞作因受歡迎,一再搬演,成為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雲門舞者大多是舞蹈科系的畢業生。舞團的基本訓練包含靜坐、氣功、內家拳、現代舞,以及芭蕾。包容東西方舞蹈技巧磨練出來的身體,透過林懷民巧妙的呈現,造就了享譽國際的雲門動作風格。

雲門長年於海外巡演,是國際重要藝術節的常客,以獨特的創意,精湛的舞技,獲得各國觀眾與舞評家的熱烈讚賞,被譽為「世界一流現代舞團」。今年,雲門贏得國際舞壇最重要的英國國家舞蹈獎的「傑出舞蹈獎」。

陶冶、段妮、王好三位中國舞者在2008年創立陶身體劇場,由陶冶擔任藝術總監。陶冶以東方思維入舞,在預設限制中提煉出獨特的身體美學,形式極致純粹潔淨。以舞者數目為舞題的「數位系列」,備受國際舞評家讚譽,使陶冶成為當代最受矚目的編舞家之一。

11年來,陶身體訪演40多個國家,100多個藝術節。除了應邀在林肯中心藝術節、愛丁堡國際藝術節、雪梨歌劇院與巴黎城市劇院等舞蹈重鎮演出,舞跡遍及五大洲。最忙碌的年度,舞團出訪12個國家,在25個城市,21個藝術節,演出42場。

陶身體多次接受歐洲藝術節與劇院的委託創作,其中五度來自倫敦沙德勒之井。2012年至2014年,陶身體是該劇院的「下一波特約舞團」。

1973年創立雲門舞集。林懷民經常從亞洲傳統文化與美學汲取靈感,編創充滿當代意識的舞作,備受國際舞壇尊崇。他繼瑪莎·葛蘭姆、莫斯‧康寧漢、皮娜·鮑什之後,獲頒有「現代舞諾貝爾獎」美譽的「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

林懷民獲頒的眾多獎項包含美國洛克斐勒三世獎、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德國舞動國際舞蹈大獎的終身成就獎、國際表演藝術協會卓越藝術家獎等,並獲選時代雜誌「亞洲英雄人物」。

2019年年底,他將從主持46年的雲門退休,由鄭宗龍接任雲門藝術總監。

生於重慶,2008年創立陶身體劇場。以舞者數目命名的「數位系列」作品,沒有故事,不設角色,打破具象與抽象兩極思維,展現的簡約動作質感與美學思考,迅速獲得國際舞壇讚賞,作品受邀全球演出。英國倫敦晚報稱其為「國際舞壇一顆傑出的新星」。陶冶2012年獲亞洲時尚雜誌《Men's Uno風度》頒發「亞洲十大風度人物」,2012年至2014年被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評選為「新浪潮藝術家」之一,他曾多次應邀跨界電影、戲劇、服裝設計、影像等藝術形式創作。

生於臺北艋舺,2014年起擔任雲門2藝術總監。長期率領舞團深入校園社區演出,作品屢獲國際大獎,舞評家讚譽為「國際舞蹈界新鮮而獨特的聲音」。

他以艋舺街頭活力和人生百態幻化的《十三聲》,2018年至大陸巡演,深得觀眾熱愛。2018年應邀為雪梨現代舞團編作《大明》,在澳洲與巴黎均獲得熱烈好評。2019年與冰島搖滾天團Sigur Rós合作《毛月亮》,被譽為是「結合人文、科技、當代、未來」的作品。

2020年鄭宗龍將出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春天即率團前往巴黎、倫敦、斯德哥爾摩等法、英、瑞典的11個城市巡演28場。

林懷民

為雲門資深舞者編創的《秋水》

陶冶

為雲門舞者創作《12》

鄭宗龍

為陶身體舞者編作《乘法》

三位編舞家合影  劉振祥攝

三位國際級編舞家

兩大超級舞團聯手

交換編舞家,同臺演出

開展新局,令人興奮,引人遐想

 激蕩出N倍加乘的震撼

不容錯過!

/ 演出信息 /


演出時間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

(浦東新區丁香路425號)

演出時間

11/7 - 11/9 19:15

11/9 - 11/10 14:00


票價

880/680/480/380/280/180/80 元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立即購票


更多巡演城市

11/14-17
北京 國家大劇院

 11/22         

濟南 山東省會大劇院

11/29-30
杭州 杭州大劇院

12/06-07
成都 四川大劇院

12/13

廈門 閩南大戲院

12/20-21
南京 江蘇大劇院

—END—

大小舞臺之間

微信號:daxiaowutaizhijian

小舞臺是演出,

大舞臺是人生。

之間是那些有意思的人和事,

還有各種所思所想。

長按圖片 識別二維碼關注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直接購票⤵️

相關焦點

  • 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11月上海首演
    以往雲門演出的都是林懷民的作品,告別之際他所推出的最後一套節目,出人意外,拓展新局,引人遐想。獲得2018"英國國家舞蹈獎傑出舞團獎"的雲門舞集,以及被倫敦泰晤士報譽為"中國當代舞界一股強勁的新力量"的陶身體劇場,這兩大超級舞團,交換編舞家,將於11月7-10號在東方藝術中心的舞臺上同臺獻藝。
  • 陶身體劇場 x 雲門舞集《交換作》丨七城巡演
    2019年,國際兩大現代舞團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將首次合作,交換編舞家
  • 雲門舞集X陶身體劇場《交換作》「交換」了什麼?〡一次特別的「過渡儀式」
    「交換」了什麼:一次特別的「過渡儀式」——雲門舞集X 陶身體劇場《交換作》體驗「交換作」的啟示是什麼?在國家大劇院對話現場的最後,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他們。林老師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就要結束了!」他不希望雲門舞集成為他的藝術博物館。陶冶十分堅定地說:「永不結束。」
  • 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丨空前組合,交換編舞,11月上海亮新作
    即將於2019年底退休告別舞臺的華人至尊編舞家林懷民,為他所創辦的雲門舞集策劃了最後一部叩問時間、省思舞蹈之本的精彩之作——《交換作》。八月炎夏,陶冶赴淡水的雲門劇場與雲門舞者一同工作,期間不斷的自問、探解,在身體之內重建身體,在動作之中解構動作,成就了作品《12》。這固然是跟陶冶工作的雲門舞者人數,靈感卻來自瑞典山頭所見快速流動的彩雲。陶冶以變化多端的動作挑戰雲門舞者,呼喚記憶中的流雲。
  • 林懷民退休之作——交換而舞,選在秋天告個別!
    秋日裡,河川澈瀲灩、紅葉飄零,林懷民將秋景入舞編作《秋水》,加入陶冶、鄭宗龍為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舞者交換編舞的作品《12》《乘法》,組成一檔特別的舞蹈集錦舞作動作簡約,透過節奏與意象的變作交迭,變幻無窮。戳他戳他👍1973年,由林懷民以中國最古老的舞名「雲門」為名創立雲門舞集,成為華語社會第一支職業級當代舞團。
  • 臺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來蓉談《交換作》這也是他的「退隱之作」
    林懷民說,陶冶是近年來國際現代舞臺上嶄露頭角的青年創作者,他在現場強調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舞蹈是身體的語言」。他的創作是將這種身體語言「翻新」,並進行不斷地反思和探討。 陶冶的作品只以「數位」命名,即幾個人跳舞就把人數當做舞名。從作品《2》到《12》,陶身體劇場的發展亦伴隨著「數位」系列不斷延展。
  • 雲門舞集與陶身體 | 林懷民為雲門策劃的最後一檔演出,開創新局!
    杭城的小夥伴們一定都知道了這個消息——今年11月29日、30日,林懷民將攜雲門舞集來到杭州大劇院。這次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這次是林懷民退休之作,是三位國際級編舞家、兩大超級舞團的聯合呈現,也是雲門舞集+陶身體的組合,以及新舊掌門人之間的合作。
  • 多重福利丨在林懷民老師退休之前,來與他、陶冶一起聊聊這部「交換作」
    2020年,他將從「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位置上退休,繼任者鄭宗龍。而即將於12月13日在閩南大戲院上演的雲門舞集與陶身體劇場交換作,便是他的「告別之作」。12月10日,林懷民與陶冶一同,提前在閩南大戲院小劇場,與觀眾們見面,並分享這部新作的創作故事。
  • 今晚,北京上演林懷民退休之舞
    今晚(11月14日),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兩大舞團帶來的《交換作》亮相2019國家大劇院舞蹈節。在鄭宗龍看來,陶身體舞者身上安靜的氣質與舞團的紮實身體訓練,和雲門舞者非常相似,且能彼此相通。鄭宗龍介紹:「我所思考的交換,不只是個單純的加法,甚至可以是乘法。這次和陶身體劇場的合作,我們從最基本的呼吸開始,和另外一個身體做交流,讓我們在一呼一吸之間,進而去了解彼此,可以一起共舞。」
  • 林懷民都快退休了,這個周末快來四川大劇院看《交換作》吧!
    12月6日、7日晚,雲門舞集、北京陶身體劇場共同完成的《交換作》將重磅亮相四川大劇院。3位國際級編舞家——72歲的林懷民、43歲的鄭宗龍加上34歲的陶冶,祭出各自原創新作——《秋水》《乘法》《12》。《秋水》也是年底將退休的林懷民為雲門舞集編創的最後一支作品。
  • 一汪《秋水》,是最後的告別 11月,林懷民攜「交換作」來杭
    那一年,林懷民宣布將於2019年12月31日退休,讓鄭宗龍接手雲門舞集。兩年之後,這場告別真的來了。11月29日、30日,他將攜雲門帶來隱退之舞「交換作」,最後一次登上杭州大劇院。  「交換作」是林懷民退休前為雲門策劃的最後一檔節目,雲門舞集及陶身體劇場,交換編舞家,同臺演出。
  • 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兩大超級舞團聯手絕對不能錯過
    林懷民《稻禾》,攝影:劉振祥然而,雲門四十,即將歸零出發林懷民已經宣布今年年底他將從自己一手創辦的雲門舞集退休值此告別之際,他為杭州帶來了最後一套節目雲門舞集 × 陶身體劇場《交換作》會由雲門舞集最資深的舞者化為冥想的寧靜之舞
  • 《12》是一朵抓不住的雲 | 陶冶*雲門舞集「交換作」排練花絮@淡水
    林懷民退休前為雲門舞集策劃的最後一個製作《雲門舞集×陶身體劇場:交換作》,即將結束在臺中和臺北的熱演
  • 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作品,可能也是最不一樣的
    3月在東方藝術中心見到林懷民,話題不可避免談到即將到來的離別路口。2017年底,林懷民以公開信的方式宣布將於2019年底退休,2020年起由現任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接手雲門舞集。面對記者「要不要談談退休」的提問,林懷民爽朗地預告了半年後的新作,「雲門演陶冶的作品,『陶身體』來演鄭宗龍(雲門舞集的接任者)的編排,是不是很有趣?」
  • 沒了林懷民還是雲門舞集嗎
    原標題:沒了林懷民還是雲門舞集嗎   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的《交換作》14日至17日亮相2019國家大劇院舞蹈節。三段舞蹈匯成的《交換作》,是退休前的藝術總監林懷民留給雲門舞集的最後一套節目,是名副其實的「告別作」。首場演出上,重新打磨的《秋水》最後登臺。
  • 未來已來〡過去最吸引人的是臺前幕後林懷民及舞作的人格魅力
    其實,去年到今年,有很多有關雲門舞集與林懷民老師,及指定接班人鄭宗龍,還有剛度過十周年紀念的陶身體劇場的諸多訊息:激發了我對未來的無限期待和諸多好奇:1.林懷民老師在「白水」和「微塵」中謝幕(點擊連結:品白水,觀微塵,向雲門舞集的「林懷民時代」告別),透著禪意,他將如何迎來退休生活?
  • 【招募】兩大舞蹈天團的對談:當雲門舞集遇見陶冶X當陶身體遇見鄭宗龍 | 少年大不同
    這個天馬行空的提議,得到了雲門舞集創辦人、藝術總監林懷民的讚賞,以至於他也要「加入其中」。三位世界級編舞家以各編一舞、交換編舞、同臺演出的創新形式,共同策劃了華人至尊編舞家林懷民從雲門退休前的最後一舞,兩大舞團共50位舞者參與,是強強聯手的巔峰舞作。
  • 回首雲門45年經典 「林懷民舞作精選」即將全臺巡演
    臺灣著名舞團「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已宣布將於2019年底退休。他退休前的回顧展「林懷民舞作精選」將於11月16日起在臺北「兩廳院」展開,接著赴臺中、高雄、臺南巡迴演出,向觀眾呈現「雲門舞集」45年來的經典之作。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 林懷民「雲門」最後作品:「夕陽」看見「秋水」 青春碰撞火花
    新華社臺北7月29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即將退休的臺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正在策劃告別前的最後一套作品。  多年來,雲門舞集主要演出林懷民的舞作,罕有其他編舞家的作品。這一回,他打破慣例,安排雲門舞集和大陸知名舞團陶身體劇場互換編舞家,同臺演出。
  • 秋水離人 雲門舞集開啟「後林懷民時代」
    在林懷民告別之際,他拿出曾經的小作《秋水》,和鄭宗龍的《乘法》及陶冶的《12》一併,編入雲門舞集和陶身體劇場共同打造的《交換作》裡,詮釋著「後林懷民時代」的「新」與「變」。左起:陶冶、林懷民、鄭宗龍(攝影:劉振祥)雲門舞集有多火?倫敦《泰晤士報》說,「雲門是亞洲第一當代舞團」;德國《法蘭克福報》的評價更高,「雲門是世界一流現代舞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