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穎
編輯 | 趙普通
葉寧在2020年7月創辦了青崧影業,開始了新的電影徵程。
在此之前,他已經在電影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幾年。2002年進入萬達,2008年開始接手院線業務,長達八年的時間裡,葉寧參與了萬達集團在電影產業上下遊的每一次重要動作,一手帶起了萬達院線,又打造出品了《唐人街探案》《夏洛特煩惱》等優質項目;
2016年,他深入產業上遊,在華誼兄弟負責電影業務。作為製片和出品人的葉寧,四年的時間裡參與打造了包括《芳華》《前任3》《八佰》在內的多部爆款影片。
如今,十幾年的電影履歷已成過去。自立門戶後,葉寧覺得自己仍然是個電影產業新人。「公司成立才幾個月,很年輕,以前是打開窗戶、隔著窗去看外面的風景,現在像推開門直接走進花園,躬身下場,做一個耕作者、孵化者。」
踏進「花園」的葉寧,對於做電影這件事,也不斷產生著新的認知。「整個影視產業太薄弱,市場發展很快但產業跟不上,現在一旦冷下來就會發現,怎麼(產業)這麼弱?現在是中國電影產業的重塑機遇期,要贏得未來,就不能做溫室中的花朵。」
在毒眸主辦的第三屆文娛大會期間,葉寧表達了對電影產業的諸多觀點,以下為葉寧專訪自述。
市場發展太快,掩蓋了產業的薄弱
好內容始終是有關注度和市場的,這是我今年更堅信的一點。即使在疫情期間,院線停擺178天,優質內容依然有市場、有觀眾。
現在中國電影最大的問題,也是最大的機會,其實是優質內容的供給跟不上觀眾消費的需求。院線電影通過這次(疫情帶來的)變化、停頓,可以很明顯地發現,接近7萬塊銀幕,上座率才10%左右,說明好的內容供給不夠。
在這個情況下,所有的問題都直接指向一個終極命題:如何在中國復興崛起的大時代背景下,去更高效更高質量的創作生產好的中國故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所有成熟強大的電影市場都面對和經歷過的階段,就是走中國電影的產業化之路。
走好中國電影的產業化之路,重中之重和突破口又是類型化電影人才和創作的產業化。過去的十年,中國電影市場獲得了奇蹟般的快速增長,這種高速增長掩蓋了很多產業基礎上的問題,產業太薄弱,比起市場的高速增長,反而是明顯跟不上的。現在一旦冷下來,就會發現怎麼(產業)這麼弱?電影產業人不能是溫室中的花朵。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產業的薄弱核心問題是類型化電影人才和創作的薄弱。你問行業中的任何一個人,沒有一個人不覺得缺好劇本和缺人才的,編劇缺、導演缺、製片人缺,現場專業工人缺,幾乎每個崗位和工種都缺人,專業人才缺,創作人才更缺發現一個優秀的創作人才都像在尋寶一樣。
而另一方面情況卻是,中國高校中設有影視相關專業的有上百所之多,剛畢業的學生卻往往很難在市場中很快上手成為骨幹,甚而很難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機會。市場對於人才處於饑渴狀態,而學校培養的人走出校門進入市場,往往卻不好用或者用不上。
這種人才供需的不正常情況,所供的不適合所需的,就一定是產業出現了問題。例如,我們目前大多數的高校教育中往往不重視類型化創作、製作和市場的培養和學習,缺乏案例實踐和講授,沒有前校後廠(學生前面在教室上課,後面就到攝影棚內實踐),影視是實踐的藝術,在這樣場景下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在市場中快速上手是必然的。
為什麼要強調類型化電影的創作?因為只有類型化,才可能有產業化,中國電影市場之大,做強必須靠中國故事的類型化。也只有類型化的成熟和強大,才更能反哺電影藝術,塑造更強烈的作者風格和藝術表達。
類型化是電影產業的基礎和基本功,即使是去類型化的藝術電影創作,也是基於對於類型化的掌握和熟練。猶如繪畫,沒有紮實的寫實功底和對於色彩、筆觸技法的純熟掌握,就說要成為一位抽象主義或者當代藝術的大師,那無異於痴人夢話,是違反創作邏輯和規律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電影產業薄弱,表現在創作、技術、市場和法規等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扎紮實實的工作,但其中最緊迫的突破首先應該是內容端,內容是種子,通過內容去聯繫能達成共識的優秀創作人才,尊重創作和製作邏輯,尊重投資,尊重觀眾,才有產業這一說法。
我們正在嘗試和能認同這些的優秀創作者一道,從一個項目、兩個項目……一步步地按照這個邏輯去摸索和打磨。舉個例子,一個項目來了,都要先從劇本打磨開始。先把劇本結構和節拍梳理清楚,包括動機、結構、起承轉合,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之後再完善劇本的細節,這是類型化電影好用的創作規律。
項目創作階段,對於劇本的打磨是不斷深入和調整的過程,而且還必須同時考慮平衡顧導演主創風格、技術實現、成本和時間把控等因素,只有這些打磨匹配和平衡都基本上七七八八了,才能進入準備拍攝階段。是不是可以不尊重這樣的創作邏輯呢?當然你也可以沒有劇本或者胡亂拼湊著就開拍,前些年這樣的項目還真不少,但實踐證明,這樣粗狂的做法一定不能保證質量。
類型化的創作邏輯,就是為了更好的保證質量和生產效率。也有很多在具體項目實踐中產生磨合出來的好辦法,雖然沒有類型化標籤的整理和標識,但認真總結起來都符合類型化創作的邏輯。邏輯這東西,不管你是主動認知運用,還是被動摸索實踐,符合邏輯的就一定會越來越有效,越來越得心應手,反之,違背邏輯的,一定會越來越迷茫和糊塗。
接下來的拍攝製作階段,強調和重視品控,是類型化電影製作階段的邏輯。製作品控包括藝術品質控制、製作成本和製作周期品控。品控非常重要,然而以前電影品控更多是藝術品質的把控,缺乏有效成本和周期控制,帶來不少恐怖的超支項目。
對於項目品控的不重視和執行困難,也正是電影產業薄弱的直接反映。這兩年市場進入冷靜期,越來越多好的項目開始強調品控,在項目實踐中創造了很多適合具體情況的品控辦法。這會是一個大趨勢,市場中投資越來越理性,以後沒有有效品控的項目和團隊,輕易拿到投資的機會會越來越小。反觀快速而默默成長的網生電影市場,頭部的網生電影公司都已經有一套符合自己特點和要求的嚴格品控體系,已經形成他們的核心能力。
做電影產業,一定是尊重投資人,尊重觀眾的。尊重投資人,代表著尊重項目品控,尊重契約,遵紀守法。尊重觀眾,代表著在創作時有觀眾視角,尊重項目市場的宣發邏輯,尊重觀眾對項目的選擇和客觀評價。
在高速發展的市場中,人們往往缺乏對於常識的尊重和堅持,卻更希望奇蹟的發生,這無異於投機取巧。記得多年前上海電影節上李安導演說過的一句話很有道理,他說電影人首先要立志成為一個匠人,有匠心,尊重自己吃飯的本領,才有其他更好的可能,而做好手藝活沒有捷徑,一定要尊重邏輯,不斷積累和實踐。
類型化電影項目的邏輯與建築項目的邏輯有很多相似之處。好的建築師,項目不僅設計得漂亮,而且一定懂得每一個空間、每一個構件的功能和作用;不僅圖紙畫得好,還得能建得好,同時還能平衡項目成本、質量和工期;不僅能指導監督現場工人施工,能和施工經理密切溝通,不僅尊重投資人,還尊重和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好的導演不也是一樣嗎?他必須懂得劇本創作(圖紙),拍攝中必須能平衡藝術、成本和周期(質量、成本和工期),能把控制作現場(施工現場),和製片人密切溝通,還能尊重投資,尊重觀眾體驗。
網生電影可以產生優秀作品,成為中國電影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這幾天關注到迪士尼一個重要的發布,12月11日迪士尼在線上召開投資人大會,一口氣對外公布了50個電影和劇集項目,同時對外透露了Disney+、Hulu和ESPN+三家流媒體平臺未來發展的細節。目前「Disney+」平臺訂閱用戶接近8700萬,加另外兩個流媒體平臺加起來付費用戶已經達到1.37億,到2024年,旗下流媒體用戶總數達到3-3.5億,其中Disney+預計達到2.3-2.6億,並在同年實現盈利,同時迪士尼計劃每年推出超過100部新內容。
我覺得流媒體是影視發展的未來賽道,院網融合是必然趨勢。
今天,大家已經完全融入和適應電商的運用場景,根據個人意願和情景,在線上和線下購物中便捷切換,不再糾結一個商品是線上買還是線下買,而5年前大家還在就此喋喋不休的討論,現在還討論這個問題嗎?不討論了,因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已經使消費者適應。只要把產品做好,線上能賣,線下也能賣,線下和線上是不可或缺的兩種場景,目的都是為了連接消費者來把產品的體驗做好。
所以我覺得影視內容,特別是電影,也是一樣的。在內容強大的情況下,兩個(形態)都會找到各自的定位,變成一個互補的生態系統,這對中國電影產業具有前所未有的意義,是真正能構築我們產業化的機會。
這個生態系統是什麼樣的呢?我覺得能給觀眾帶來深度體驗的頭部內容,毫無疑問更適合在影院放映,小屏替代不了這種沉浸感和儀式感。但是對於很多中小成本的類型化作品,網生一定是大市場,成為中國電影創作生產的腰部力量,通過這個腰部系統,再源源不斷向頭部內容輸送人才和創作,進入影院的場景。
腰部網生的內容,成本可控,類型豐富,專業高度分工,商業模式不斷進化,形成符合中國特色的內容產業模式,成為年輕電影創作生產者的主要孵化系統,成為年輕創作者銜接市場和觀眾的主要渠道。
在腰部成長和成熟起來的優秀創作生產者,進入頭部內容的創作生產,開創中國電影類型和藝術的更高表達,得到更大更多的資源和資金投入,不斷突破中國電影的縱深邊界和票房人次,這些頭部內容更多在影院上映,有更高的質量保證和更充分的放映空間,更能保持觀眾對中國故事的深度體驗。如果網生電影的內容體系能建立起來,中國電影才會真正有產業體系和系統。
好的電影不分網絡電影還是院線電影,只要足夠好,放到網上觀眾也會去看,放到線下觀眾也去看,是不同的場景而已,但前提得是好的電影。網生電影只要尊重創作邏輯,一樣可以做出優秀的中國電影。
優秀的電影創作生產人才是稀缺資源,是需要不斷實踐積累和淘汰挑選的過程,健康的產業體系會孵化和幫助優秀年輕的創作生產者完成這一過程。一個年輕的創作生產者,在產業體系的孵化和培養下,是從低成本小項目一步一步向高成本大項目邁進的,特別是類型化電影,成本越大意味著專業配合分工、技術難度、藝術商業平衡難度就越大,年輕創作者沒有前面中低成本類型電影的製作邏輯,就貿然進行大項目大類型,猶如拔苗助長,風險極大。這也是創作成長要尊重的邏輯。
目前電影院面對網生融合,必然會有調整,但優質影院和服務永遠是硬通貨。第一個是結構優化調整,一些地理位置不行的店關停是正常的,留下好的銀幕和地點。任何行業的連鎖服務實體店,都會隨著市場進行店面調整,這是市場邏輯。
第二個調整是服務,電影作為消費產品,現場的客戶體驗一定要跟上,影院服務要好。從這一點來說,影院是一個連鎖服務行業,而且是文化服務行業,要讓觀眾覺得有場景感和客戶粘度。
第三個是影院放映的內容要多元化,除了電影以外,(電影院)還是一個很重要的社交場景、儀式場景和深度體驗場景。健康多元化的符合影院場景內容能放進來,影院的經營模式就會獲得新的機會,這是個需要突破的命題。
所以到最後我們會發現,生存得好不好還是靠內容,最後都是內容為王的時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觀眾在變,但對優質內容的要求是不變的」
一個好類型電影的創作者和製片人一定要有觀眾視角,如果沒有觀眾視角,不能預見觀眾的體驗和節奏,就很麻煩。
好的類型電影有幾個環節,第一個劇本要好,第二個拍攝、製作要好,第三個市場宣發要好,第四個命要好。這四點有一個不好,電影都出不來,這個挑戰是很大的,因為院線電影是ToC的,有一點不好就垮掉了。
時代在變化,年輕人的喜好也在變化,但是在創作的時候,類型結構永遠不過時,類型化的表達方式會與時俱進。
中國人應該算是最會講故事的民族了,我們獨特的文字表達,可以說每個漢字都是一個故事,你看中國傳統的戲劇曲藝,都十分懂得儀式感和觀眾節奏,說書先生的拍案木一敲,觀眾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聚焦過來了;中間再一敲,就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最後再敲一下,且聽下回分解,留下興趣盎然。每門手藝,如何練唱坐打,如何起承轉合,如何和觀眾互動,一板一眼,可都是傳承苦練的功夫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面對不同的時代或者觀眾,可能在創作上的語言和形式技法上不一樣了,但觀眾對好故事的需求永遠不變。現在中國電影觀眾變得越來越本真、越來越成熟了,他們喜歡看電影,就是喜歡看電影裡的人物、電影裡的故事,看電影故事裡帶給他們深深的共鳴和體驗。所以現在平臺評分9.0的電影,票房一般都不差,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
以上這些,就都是我鼓起勇氣開始創業時的思考,經過這短短幾個月,更堅定了這些思考和自己的選擇。創業不易,創業後更能感受原來工作在一個體系和平臺上是幸福的,因為已經有一套體系一幫人在幫助你。而創業初始,一磚一瓦、油鹽醬醋都得從無到有,這份辛苦是不走出來體會不到的。
但是,短短這幾個月的開始,已經使我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認知和感受,猶如推開溫室步入原野,大口呼吸,自由奔跑,活力重現。感恩原來萬達、華誼工作帶給我的經驗和賦予我的能量,也很感謝支持和幫助我前行的這麼多好朋友和夥伴們,現在青崧還是一顆小苗,我也是一個創業新人,重新出發,並沒有太多包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造爐開灶,公司的進展比我原先預計要順利好多,按照自己思考去實踐的一些想法也已經開始落地,陸續開始的項目比原先想的要多,更重要的是業務和項目背後是一幫志同道合、很有能力的創作者。人家說「葉寧自己做公司了,在幹什麼?」一些業務和項目慢慢長出來後,大家會看見。
第二個更重要的是看不見的,以項目和業務作為切入點,落腳和嘗試我的很多行業思考,大家都在做項目,但是背後做的邏輯不一定一樣。
第三個就是長期的產業思維,把項目和業務做出來,成長壯大,就可以有更多整合和連接優質資源的可能性。
作為一個第一次創業的電影產業新人,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這個時代給了我們這樣一種可能性和機會,堅定前行,做好剛才說到的,紮下根長出苗長成樹,你就能得到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賦能,就有機會去創造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