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營子村花海小鎮展示的豐收場景 張桂芹 攝
中新網承德9月26日電 (記者 張桂芹)「以前全家以種地為生,土地流轉後在家門口的園區務工,我和老伴打工的工資足夠我們花的。」河北省灤平縣長山峪鎮三道梁村村民朱善芝說。
灤平縣隸屬於河北省承德市,處於京、津、遼、蒙的省市「金三角」交匯點,素有北京北大門之稱,距北京市165公裡,屬於「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淺山區,曾是國家級貧困縣。
脫貧攻堅,全國一盤棋;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當地民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朱善芝59歲,她所居住的三道梁村共505戶148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1戶、1010人。朱善芝和老伴過去一直靠幾畝「望天收」土地維持生計,是村裡的貧困戶之一。
2015年開始,燕山山脈深處的三道梁村發生了變化,承德市蘊香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村裡投資興建了蘊香園食用菌產業園,以有機香菇種植為目標,產業園佔地200畝,建設123個大棚,其中發菌棚24棟,雙層出菇棚99棟。一場基層脫貧攻堅戰在這裡悄然打響。
蘊香園食用菌產業園初建伊始,就把企業的發展與扶貧工作有機結合,通過新版「一地四金」(土地流轉「租金」、務工賺「薪金」、扶貧資金入股分「股金」、合作經營分「紅金」)的精準扶貧模式幫助農民脫貧。
蘊香園食用菌產業園總經理高慧穎說,園區流轉了村裡99戶農戶的土地,其中55戶貧困戶,年可獲得租金收益10萬餘元;此外,公司採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將扶貧資金作為貧困戶股金用於公司的建設,每年按不低於入股扶貧資金10%的比例分紅。園區已吸收三道梁村279戶貧困戶的扶貧入股資金134.2萬元。
朱善芝正在蘊香園食用菌產業園採摘香菇 張桂芹 攝
4年前,朱善芝來到園區工作,每月工資2800元;每年獲得土地流轉租金3000元;年底還有扶貧資金入股分紅480元。朱善芝笑著說,「日子是越過越有盼頭。」
據高慧穎介紹,除了工資,園區還探索出績效分紅模式,園區拿出純利潤的20%以績效的方式分配給每一位員工。去年,出菇季結束後,園區提供「利潤分紅」2萬餘元。
像朱善芝一樣的貧困戶,在園區上班的有40餘個,年戶均增收2萬元。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由於食用菌園區建設的都是冷棚,受灤平縣地形氣候特徵影響,每年只能4月到10月出菇,10月到次年3月製作菌棒。製作菌棒期間村民只能閒在家裡,導致就業不穩定。
經過考察和研究,高慧穎決定將現有的出菇棚改造成四季出菇棚,此舉不僅可以實現北方四季出菇,而且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穩定就業。
想建設四季出菇棚,建設資金成了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2019年,東西部協作在深度互動中攻堅「精準扶貧」,300萬東西部協作資金為園區的發展注入力量。
截至目前,蘊香園已改建完成8棟四季出菇棚。高慧穎說,「四季出菇棚以水、電、生物質環保燃料等清潔能源作為溫控手段,實現冬夏兩季製作菌棒,解決了冬季無菇可出的情況。」
高慧穎表示,四季出菇棚可以穩定村民就業,不會再出現幹半年歇半年的情況,而且還增產增效。「以一個四季出菇棚為例,可出菇3.5萬棒,按冬季香菇鮮品的平均市場價格計算,可增收7萬元,相當於三個普通棚的產量。」
據了解,蘊香園菌棒生產、栽培規模達200萬棒,年可生產香菇鮮品1500噸,所產香菇主要供應北京、深圳乃至海外市場。截至目前,三道梁村已有300戶貧困戶脫貧,還有1戶4人未脫貧。
灤平縣金溝屯鎮下營子村,曾是全縣情況最複雜、上訪戶最多的窮村、亂村。全村4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45戶。
下營子村的孫士河前些年在外面經商,有了些積累,2014年回到老家,完成土地流轉2000餘畝,發展中藥材產業。如何讓產業發揮效能,帶動全村脫貧,成為孫士河要解決的問題。經過研究,「土地租金+打工薪金+產業基金入股分紅+發展鄉村旅遊掙現金」為主要的扶貧模式在這裡開始實施。
站在下營子村山上,放眼望去,山巒綿延起伏,層層梯田,碧波蕩漾,黃芩谷、藥花谷、藥王廟等十幾處景點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山腳下,中藥材博物館、中草藥研發中心、民宿區、茶葉加工廠等項目已經投入使用。
下營子村的中藥材花開正豔 張桂芹 攝
「通過賞花、品藥茶、中藥科普、特色採摘、嘗藥膳等一系列項目將中草藥與鄉村文化旅遊有機結合,帶動鄉村旅遊,增加農民收入。」景區副總經理湯繼永對記者說,2020年5月,該項目被承德市旅遊局批准為三A級景區。
從種植中草藥,延展出如今的「農業+工業」、「農業+旅遊、「企業+農戶」的全新生態鏈……在中藥材產業的帶動下,帶動周邊村民返鄉就業50人,間接創造就業崗位40餘個,帶動54戶貧困戶脫貧。2018年底,下營子村退出了貧困村序列。
截至目前,灤平縣貧困人口已由2014年底的39032人減至190人,88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11元,較2014年增長77%,同年5月,河北省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