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興隆縣安子嶺鄉上莊村,位於燕山山脈的崇山峻岭中。這個村莊有百餘戶人家,500多口人,不均勻地分布在6個小自然村,但這裡卻走出了4 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6位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新中國成立以來,上莊走出去的第一位詩人是劉章。1956年,詩人劉章的一系列詩作在中國詩壇上引人注目。 其詩歌《寸草情》《山葡萄》《牧羊曲》和散文《搭石》《飽山》等被選入大中小學課本。他此後還陸續出版了《映山紅》《長相思》《北山戀》《劉章鄉情詩選》 等40多部作品。而他的創作源泉,正是家鄉的老樹、巨石、房子、碾磨和水井。此後,在他的帶領下,上莊又有劉芳、劉向東、劉福君等先後成為詩人和作家。他們循著鄉土文學的道路,以手中的筆描摹和讚美自己的家鄉。這個小村莊也因此被人們稱為「詩上莊」。
刻有中外著名詩人的詩歌牆。
認真學詩讀詩。
一進村莊,就看到小廣場上排著數十塊大理石碑刻,除了上莊詩人創作的詩歌,一百多首古今中外的名詩也鐫刻其上。碑文還包括了上莊村的歷史、村歌《我的上莊》、歷屆大中專學生名錄、解放前入黨的老黨員 和參軍人員名單等。此時,一種文化與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跨過詩歌牆對面的小河,就是上莊的詩歌館和《詩上莊》編輯部。《詩上莊》是上莊村村委會主辦的一份詩歌雜誌,劉章為顧問,劉向東為主編,劉福君為執行主編。這樣一個「村級」的詩刊,在全國恐怕也是罕見的。上莊詩歌館的誕生,是為了讓更多優秀詩人在上莊留下珍貴的筆跡和詩篇。詩歌館是一間不大卻敞 亮的紅磚房,目前已收集了數十位詩人的詩稿和題詞。
上莊的「老劉家」,劉章是長輩,亦是詩歌創作的帶頭人,和兒子劉向東、侄子劉福君被人們並稱詩壇「三劉」。目前,劉向東已出版了《山民》《諦聽 或傾訴》《母親的燈》等10部詩集,劉福君也已出版了《母親》《父親》《上莊人物》《我的大紅》等8部詩集。3人之外,劉福堂、劉向陽、劉明等人也不斷有詩作問世,形成了一個小規模的創作群體。評論界認為,這個群體有著共同的詩學原則。在他們的詩中,瀰漫著溫厚凝重的大山風韻和泥土芬芳,風格清新、自然、 質樸。
現在,讀詩和寫詩已成為上莊村農民們茶餘飯後最為熱衷的事情,這為村裡營造了獨特的文化氛圍。67歲的老漢吳學枝說,自己從小愛好文學,後來種了地就擱下了。但現在他吃完飯,就到文化廣場溜達溜達,下雨陰天沒事也來瞧瞧。好些詩瞅著是白話,但讀了就覺得意義深刻,他也想寫點東西了。詩牆邊上,更多的是那些蹦蹦跳跳、歡樂誦詩的孩子們。7歲的吳佳怡小朋友,識不了幾個字,但已能用手指著詩牆大聲朗讀。
2014年9月25日,「中國·興隆首屆劉章詩歌獎頒獎」在這裡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國務院參事張抗抗在參加了在上莊舉行的「中國·興隆首屆劉章詩歌獎頒獎式」後,在文章中專節論述了「詩上莊的人民性」,「詩歌被刻在石頭上,並不意味著詩歌的永恆;但是,詩歌通過村民的念誦得到傳揚,詩歌就從書本上走近了人民,有了『為人民』的積極意義。」這為「詩上莊」未來的發展指出了更加明確具體的方向。
詩歌上莊這個小山村在劉福君的推動下,提出了「把『詩上莊』打造成中國文化名村」的發展口號。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貫穿其中,將建立弟子規雕刻牆、刻家訓等,把這個小山村打造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地,讓人們找到精神的家園和心靈的根。(興隆縣文明辦)
承德興隆「詩上莊」:農民「詩意地棲居」不是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