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紫砂器具創始於明代弘治、正德年間,發展至清代名冠天下,文人墨客,情有獨鍾,就連皇帝也不例外,尤其是清朝帝王們尤其偏好紫砂壺,對於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也使宜興紫砂壺的發展進入一個空前的繁榮時期。
飲茶是清代帝王一項重要的生活內容。清代康雍乾時期,國力昌盛,隨著宮中茶藝盛行,紫砂茶具開始被皇室選為貢品進入宮廷。清宮內務府設有御茶房,原址位於乾清宮東廡。大茶房不止一處,除錫慶門的御膳茶房外,還有壽康宮皇太后茶房、東六宮皇后茶房等。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南巡,每一次旅途上都照宮內的規格用茶。為了攜帶方便,他特意命人製作了便於旅途使用的全套茶具,並專門設計了用於裝置全套茶具的茶籝(可放置茶壺、茶碗、茶葉罐、茶爐、水具的提盒)。
康熙至道光朝,宮中都舉辦過不同規模的茶宴,由於茶事的頻繁,紫砂茶具備受宮廷的歡迎,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遺留的紫砂茗壺中,壺內大多留有深厚的茶垢,是經年使用後留下的痕跡。
根據時代的不同和皇帝個人的喜歡,每個皇帝在位期間的紫砂壺的風格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們挑選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十款紫砂壺,來看看清朝帝王們喜歡的紫砂壺都是什麼風格和器型吧。
-虛扁壺-
順治年間
順治皇帝是滿清入關建國後的第一任皇帝,在他在位時期,很多宮內用具還是沿用了明朝時代的遺留物件,明朝大師時大彬製作的虛扁壺,非常罕見和難得。
-三足壺-
康熙年間
康熙年間的制壺大師是陳鳴遠,最有代表的就是按照現在話語「混搭風」的紫砂茶器,康熙皇帝頗喜愛西洋琺瑯彩器,並曾在宮中專門設立琺瑯作,以製作加工各類琺瑯製品,包括很多和紫砂搭配的茶器。
-扁園壺-
雍正年間
雍正的紫砂壺,在素雅中凝聚了制壺工匠高的手藝。
這些看似簡單的紫砂壺,體現了極高的制壺水平,器型的把握,做到了點、線、面的黃金分割,恰到好處,似乎多一點泥是過,少一點泥也是不到位。
-小圓壺-
乾隆年間
乾隆皇帝的嗜茶及對茶相關物事的投入,於中國茶史上,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而乾隆時期紫砂器大的特色便是或刻或泥繪或鑲金,幾乎都有弘曆大詩人的御詩。
像這樣素雅的可不多。
-延年壺-
嘉慶年間
清朝從嘉慶開始就走下坡路了,這個壺的名字或許是一種寄託吧!!
-漢瓦壺-
道光年間
從道光開始,清朝正式進入了最後的衰退期,期間所有宮廷用品開始也注重實用性了,代表著皇權的沒落。
鹹豐年間|題詩壺
光緒年間|刻詩句端把壺
同治年間|井欄題字壺
宣統年間|小壺
看到宣統年間的小壺,是不是很熟悉,端方為清晚期之封疆大吏,喜砂壺,經常找工匠制器,為溥儀定製的這款小壺就是根據紫砂經典壺型「石瓢」改進而來。
雖然後面的幾任皇帝期間的紫砂壺無不體現了節儉和樸素,是大清國力羸弱的體現,但紫砂壺經過清代270多年不遺餘力的推廣,終於走進了千家萬戶,最終成為當今社會最受歡迎的飲茶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