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縣南壩鄉境內祁連山山頂
兩組古代崖刻佛塔群「沉睡」至今
廟兒溝崖刻佛塔佛龕群。
佛塔群位於圖片右側山壁上。
在祁連山永昌縣南壩鄉境內被當地人稱為「廟兒溝」的溝頂兩處石崖上,「沉睡」著兩組古代崖刻佛塔群,雖然居住在山腳下的羊倌發現這些佛塔已經幾十年並熟視無睹,因處在祁連山深處,一直未能引起文物部門的注意。近日,有徒步愛好者發現這些佛塔並在朋友圈發出幾張照片,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遂於6月16日在嚮導的指引下,攀爬祁連山,探尋了這些佛塔佛龕,能夠明顯辨認出來的12座佛塔佛龕,分兩組分布在海拔近4000米的祁連山頂端。
探尋祁連山深處的石刻「怪像」
永昌縣南壩鄉祁莊村五社,是永昌縣距祁連山最近的一個村莊,村莊緊靠祁連山山腳。該社今年53歲的農民閆興會,自從15歲開始就在祁連山放羊,對附近的祁連山地情地貌了如指掌,按照他自己的話說,他是「進了城就迷路、進了山就熟悉」。提起祁連山深處的那些崖刻佛塔,閆興會說他幾十年前就知道,那時他放羊常常在那裡睡大覺。但閆興會不知道那些崖刻佛塔是啥,以前稱之為「怪像」,因為那些貌似石像的佛塔看起來怪怪的,像人又像塔。
「村子裡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有時候到那些懸崖前燒香磕頭,我想那些石刻像應該與佛有關。」閆興會笑著說。
6月16日上午10時,記者在閆興會的帶領下,從永昌縣南壩鄉祁莊村出發,沿著被他稱為「尖山口」的一條幹河道驅車前行6公裡,便被嶙峋怪石阻擋,只能徒步爬山。此處,距永昌縣城28公裡。閆興會說,他家的羊群就在山裡放養著,他幾乎每隔一天就往返一趟查看。
當日,祁連山烏雲籠罩,天色陰沉得讓人有點膽怯。每一條山溝的陽面山石嶙峋怪異,陰面松柏枝繁葉茂。山中沒有路,腳下雜草叢生,但擋不住閆興會的腳步。
步行爬山兩個半小時後,記者跟隨閆興會爬上被他稱為「廟兒溝」的山溝,剛進入山口,兩三百米外祁連山頂部一塊崖壁上並排排列的兩三個崖刻佛塔便清晰地進入眼帘。
記者一行忘記了爬山的疲憊,興奮地拿出相機,爬到崖壁前仔細辨別並拍照。
記者發現,這裡的崖刻佛塔分布在兩塊相鄰的崖壁上,坐西朝東的崖壁上,9座石刻佛塔輪廓清晰,保存完整;坐北朝南的崖壁上,有3座石刻佛龕佛塔可明顯辨認,但風化較為嚴重。西邊崖面佛塔造像中,位居中段的一尊高3米多,其他佛塔高度在1米至2米之間。
記者根據以往採訪文物部門的經驗辨別,這些佛塔的工藝為高浮雕形制,部分石塔表層殘存部分厚度約1釐米的白灰層,彩繪變色不清,周邊存留十幾個正方形石孔。
省市縣三級文物部門今日進山實地勘察
據記者了解,在此處佛塔群向東直線距離6公裡處,是永昌縣古代八景之一的「雲莊鋪翠」所在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莊寺就位於此處。站在廟兒溝佛塔群所在的祁連山山頂制高點,可看見雲莊寺的輪廓以及距離雲莊寺6公裡的石佛崖。
雲莊寺位於永昌縣南壩鄉政府所在地約10公裡的祁連山中,寺東南五華裡,有石佛崖,是東晉高僧劉摩訶駐錫處。經專家學者研究論證,建寺年代為晉初,先鑿石窟後建寺院,明朝正統六年(1441年)重建。原建寺宏偉,屢遭戰火及1926年大地震,毀壞了一部分建築物,寺內大殿房廊佛像毀於1956年。雲莊寺現有清朝乾隆三十六年進士南濟碑一座(殘),石刻「松濤湧雲」「雲莊鋪翠」,天橋遺址等文物。
閆興會告訴記者,他們村流傳著一個與雲莊寺和廟兒溝有關聯的傳說。據傳,一千多年前,當地老百姓計劃在祁連山廟兒溝佛塔所在地修建一座廟。開建之日,工匠們發現備在工地的一根做主梁的檁條不見了。工匠師傅和老百姓到處尋找,最後發現了一隻比人腳大好幾倍的碩大腳印,順著這個腳印,人們最終在現在的雲莊寺所在地發現了那根檁條。於是,當地老百姓改變了主意,在現雲莊寺所在地修建了寺廟。
按照這個傳說,現在的廟兒溝崖刻佛塔群所在地,應是雲莊寺最早的選址。當地老百姓都認為,廟兒溝佛塔群與雲莊寺有著必然聯繫。
就在探訪廟兒溝崖刻佛塔群之時,記者得知,經永昌縣博物館逐級上報,廟兒溝佛塔群引起社會各界和省市縣三級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6月17日,省市縣三級文物部門的相關專家將聯合對永昌縣南壩鄉境內祁連山深處的廟兒溝崖刻佛塔群進行實地勘察。廟兒溝崖刻佛塔群究竟出現在何時,這些佛塔有什麼研究價值,將有待文物部門進行考證。
文/圖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董開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