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留下來,還是走出去:在日本滿員地鐵中的沉思

2020-12-28 職得日本

我覺得東京通勤者們就像「空間管理大師」,總能在毫無任何縫隙間的電車中,創造出自己的安身之處。

記得上一份工作,剛開始在日本上班。我每天早上都要6點半起床,趕著出門搭7:15分的車,連轉3次,而且要在兩個擁擠的大車站走10分鐘才能轉乘... ...每天早上在滿員電車裡通勤,回想起來如同度劫一般。

當北上廣上班族常埋怨著地鐵車廂擁擠,希望管理部門做點什麼時,這在東京通勤者面前根本不算什麼。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比較許多國家擁擠電車的組圖後,發現能夠跟日本媲美的——大概只剩印度火車了。

網絡上經常可以見到觀光客拍攝東京滿員電車,拍攝者拿著相機朝著人拍,通勤者們面對相機,多是面無表情毫無反應,有時還會皺著眉頭。跟興奮的觀光客對比,像是兩個平行世界的交接。

無論如何都要上車的日本人

日本車廂擁擠的感覺,大概是你玩手機的手,無法伸到自己口袋拿手機;或是剛好垂放的手,沒辦法伸起來碰到自己的臉的地步。

有時在下一群乘客湧入車廂時,比較嬌小的女生會有時會出現懸空的狀態——雖然我從沒感受過這個奇蹟。通常人多時,你幾乎不用抓任何把手,因為周遭就像一片「肉牆」一樣,會在電車緊急剎車時幫你當緩衝墊——當然,反過來隔壁的人也一樣。

此外,外套、包包被夾在門外也是常有的事,有時夾的部分不多,車長就不會再開門讓你調整位置。

根據我的經驗,冬天上車前,一定要記得脫下自己厚重的外套。日本的電車一到了冬天,就會像製作水果乾一樣毫無限制的放送暖氣,就跟在東京生活一樣讓人感到窒息。

記得有日本人曾跟我說到上海出差的經驗。他說他觀察到上海人在搭地鐵時,只要人稍微有點多,就會站在外面等下一班,不像東京人會用助跑方式將自己衝撞進車廂。

△「只要擠就能上的去」

聽完我覺得,東京通勤者們就像「空間管理大師」,總能在毫無任何縫隙間的電車中,創造出自己的安身之處。

生活在首都圈(東京、神奈川、崎玉、川崎)的居民,平均通勤時間為59分鐘,上下班加起來就是2個小時,而許多在東京上班的上班族,因為東京居住昂貴,會選擇住在周圍的神奈川、崎玉、川崎等城市,因此每天光是通勤就得花上3-4小時的大有人在。

更悲慘的是,有時因為颳了風下了雪,或是有人跳了軌道,還會延長通勤時間。乘客不僅得趕車,還經常必須在擁擠車廂中長時間久站... ...

東京政府也是想為擁擠的通勤做點什麼,比如鼓勵企業調整上下班時間,或提倡4個工作日、在家辦公等方案,甚至請早到的員工吃焼きそば(日本傳統炒蕎麥麵),但也還未減少早高峰滿員程度。

離開原車廂:風險與收穫

作為長距離通勤族的我,每天早晨往上班方向的線路十分擁擠,剛開始會經過幾個大站,也會有不少人下上車,近50分鐘的車程是否能坐下補個眠,就完全看那個時刻了。

為了搶位置,我開始記起了乘客的臉,也會儘可能觀察乘客的舉動(看書?準備睡覺?整理背包?專心玩手機?)來判定哪個乘客會在下一站下車,再盡各種可能的擠到他前方的位置。

過了一個月,我大約記住一些一直以來乘坐同車廂的人臉,偶爾會發生記憶錯誤或觀察錯誤的狀況,有時在觀察猜測短坐或長途乘客時,也會有誤判。比如看到一些浮動不安的人像是準備好要下車,卻一路跟著我坐到終點站... ...

站著時,我總是左顧右盼,期待搶到好位置。疲憊的我已經完全棄守對矜持和優雅的堅持,難看又狼狽,豁出去的程度像個咄咄逼人的歐巴桑。

△在擁擠中,人已經完全顧不上優雅

就在通勤第三個月的一個早上,一直以來都搭乘最尾節車廂的我,決定走到車廂的另一邊。短短的幾十步中,我演了好幾場內心戲質疑自己:

真要該放棄自己已經記住的旅客的臉,到另個車廂去試運氣?

每節車廂都是滿員,這樣只是徒增自己那天通勤站個50分鐘的風險。那麼,何不留在已經熟悉的舒適圈,想辦法搶短程旅客的位置呢?

雖然只是個50分鐘的車程,我卻膚淺的當成「人生大計」般思考著,讓自己感到慚愧又丟臉。

但結果讓我十分意外:電車另一頭的車廂,雖然也是擠滿的狀態,卻幾乎全員在第一個大站後下車。我優雅又輕鬆地就坐上最舒服的靠邊位置。

從那次換車廂後,我每天都是能夠多補45分鐘的睡眠。當然,即便不換,我也可以站著用手機看職缺、投履歷、尋找轉職的機會,人生依舊按部就班。

但人生的體驗,總歸少了一部分。

嘗試與改變的力量

我知道,把這個經驗用來比喻「跨出舒適圈,尋找新機會」,膚淺到讓人想笑,但我還是想講出來。

很多人就像我一樣,人生好幾次就像走到死胡同,繞不出來,好像沒有明天,看不到低潮的盡頭。但如果轉念一想,一個改變、一個嘗試,都可能有機會扭轉自己的機緣。

那時候,「可能無法坐到座位」是我一次渺小的風險嘗試,而我「從此3個月到轉職前,都可以坐著睡到站」則是我嘗試風險後,發現的另一個世界。

有些朋友曾經問過我,為什麼離開新加坡的工作,來日本從學生再當起?我其實從來都不是個優秀的人,也不覺得人必須要達到頂尖優秀,才有享受生活的權利。

儘管我再怎麼喜歡新加坡,但遲遲無法進步、也不敢爭取的我,在一片已經定型的死水中,餓不死也爬不上去,這種日子很可怕。與其日復一日上著班,下班跟朋友喝酒,等著死亡的到來,我寧可多學點什麼、多經歷點什麼。

而如果沒有當初那個冒險的決定,我不會經歷來日本後的瘋狂5年,做到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的事,認識那麼多曾經不可能和我做朋友的朋友,不會有現在的想法、也不會建立起自信喜歡上自己。

●碩士畢業後誤入日本黑心公司,我看到了日本貧窮階層的那些絕望人生

●從上野、新大久保到虎之門:沿著地鐵線,瞥見東京的光怪陸離

●謙遜禮讓的日本人,為何在地鐵搶座時個個一馬當先、戰鬥力爆表?

相關焦點

  • 日本「電車痴漢」在大正時代就已經出現?「東京名物」滿員電車的...
    那就是: 「滿員電車」 在中國,疫情期間不要說是地鐵,因為沒有戴口罩而被拒絕乘坐公共汽車的事件也頻頻發生,政府對人們乘坐交通工具的限制非常嚴格。
  •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日本人終於放棄了「滿員電車」開始遠程辦公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日本人終於放棄了"滿員電車"開始遠程辦公日本已經進入經濟不景氣時期受中美貿易摩擦和消費稅上調的影響,日本2019年第4季度的GDP修訂值換算成年率減少7.1%。雪上加霜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日本2020年1季度GDP幾乎肯定是負值,只是減少的程度還有懸念。很多人都認為,日本經濟已經進入了蕭條期。但是,危機就是挑戰,此次疫情社會最大的收穫之一,或許就是遠程辦公。超長時間通勤真的有必要?遠程辦公對應的日語是一個自造詞,Telework的日語音讀。
  • 如果你要去日本買房是買新房還是二手房?該如何選擇?答案在這裡
    中國人去日本買房:日本新建房產和二手房產,到底該如何選擇?隨著中日關係的走好形式,兩國高層互動頻繁。加上2025年世博會確定大阪,2024年開放賭場等利好消息,最近找我諮詢日本房產投資的人越來越多,上面這個問題就是最近大家經常會問到的問題。
  • 日本地鐵裡真有一個很奇葩的職業助推員嗎?
    有一位在日本工作的朋友跟我分享過自己在東京坐地鐵的尷尬經歷,她說,如果你實在想像不出在日本坐地鐵是啥滋味兒的話,就想想咱們國內春運時候的景象就知道了。日本地鐵的痴漢猖狂到什麼程度呢?有權威統計,在日本不同的城市乘坐地鐵時,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女性都曾遇到過不同程度的性騷擾,正是因為如此,日本地鐵上隨處可見打擊痴漢的宣傳海報。
  • 在留下來了,準備去日本的你要怎麼準備行李呢?
    10月生的在留下來了,即將要赴日的小夥伴們,行李可以準備起來了,說起日本留學行李,大家又要頭疼了
  • 唯一沒被「洗腦」日本師團,別人打仗他們撈金,投降時還近乎滿員
    二戰爆發前,日本是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經濟非常發達。「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對日本人民進行了深刻的洗腦。 在二戰期間,所有的人都要為天皇效忠,從小就有專門灌輸天皇是神,忤逆天皇是大罪這樣的思想。以至於天皇如果讓他死掉,他都是感覺是光榮和開心的事情。
  • 日本動漫節目走出去情況
    2013年8月,以NHK、主要影視貿易公司等為核心,成立了日本視聽內容海外發展推進機構(BEAJ),參與BEAJ的廣播影視機構包括NKH、朝日電視臺、TBS、東京電視臺、富士電視臺以及衛星廣播公司JSAT和WOWOW等52個企業,日本音樂事業者協會、日本文藝表演家團體協議會、日本音像協會等版權協會,以及住友商事、伊藤忠商事、電通、博報堂、日本民間放送聯盟等企業也都紛紛加盟,形成廣泛的協作
  • 為什麼日本地鐵是女孩們的「噩夢」?
    為什麼日本地鐵是女孩們的「噩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日常出行也非常便捷,上到公交車下到地鐵,人來人往非常密集,這也是社會衍生出的一種必然結果。主要是因為日本地鐵上經常出現許多女性不受尊重的行為發生,也讓日本地鐵女性數量開始減少。這也引起了許多女性的質疑聲,因為嚴重危害到個人的隱私以及安全問題,這樣的日本地鐵真的還能夠被盛行嗎?女性的權益又該如何得到保障?有網友認為,日本國家地鐵面積較小,日常出行幾乎都只能依靠搭地鐵,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更是讓人難以想像。
  • 日本的地鐵:真能把人擠到意外懷孕?照片告訴你日本地鐵什麼樣!
    日本的地鐵:真能把人擠到意外懷孕?照片告訴你日本地鐵什麼樣!眾所周知,現在科技發展速度非常快,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比如從出行方式就可以看出,從當初的汽車到高鐵,再到飛機,人們幾乎可以去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
  • 日本動漫中的中國美食元素,中體西用使國漫「走出去」
    拉麵是從中國流傳到日本的,相信大家都有多了解,在日本動漫中也經常看見拉麵的身影,如火影中的一樂拉麵,《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中小泉同學尋訪的各式拉麵以及《齊木楠雄》中燃堂力的經典臺詞「愛博拉麵一夠賊」等。
  • 日本去死!這句話居然是今年日本人的心聲.
    根據流行語大獎官網,「上不了保育園,日本去死」(保育園落ちた日本死ね)當選,這在日本引起爭議,批評者認為它語句粗俗、情緒過激;但贊成者卻認為這恰好揭露了日本社會的弊端。但可以藉此機會反思日本「待機兒童」(符合保育園,類似託兒所的入園條件,卻因滿員而無法入園的兒童)問題有多嚴重,這句話是有力量的。
  • 印尼地鐵網絡期待中日投資
    面對即將掀起的基建狂潮,印尼方面承認,需要外國幫助才能完成地鐵網的組建,這將為中國和日本再次展開競爭「打開大門」。中國學者許利平5日告訴《環球時報》,在印尼的基建商業項目中,中日競爭將不可避免,但是這種競爭並不是一個零和遊戲,未來也不排除中日之間聯合共同開發。
  • 沉思,餘味無窮
    每個人花費大量時間去做的事,正是本質上契合自己的事,從指縫間流逝的時光,真的是一種「流逝」,它只是指針的嘀嗒嘀嗒聲音的表達。而從心靈中「流淌」過的時光,則是一種「財產」,你「沉思」過的,徵服了一個詞「虛度」。沉思,具有深厚的作用,沉思,瓦解部分恐慌,沉思,遇見本質的自己。
  • 日本地鐵裡竟然有這些「潛規則」?!
    前幾天日本一個上下班高峰擠地鐵的視頻走紅微博,引發不少人感慨,如果我在日本,應該永遠也上不了地鐵……
  • 「深圳智造」服務印尼首條地鐵
    3月下旬,印度尼西亞首條地鐵在首都雅加達正式通車,其背後閃現的「深圳元素」備受關注。3月26日,記者從海能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與日本合作夥伴一起為雅加達地鐵1號線1期工程提供了通信解決方案,成為「深圳智造」走出去的最新案例。
  • 625世界海員日—《帆的沉思·我是一個海員》
    我是一個海員一個新時代的海員足跡踏遍五洲四海莫說我到處流浪四海為家水天茫茫莫說我是個海和尚曾做過多少燦爛的夢放牧江邊遊戲沙灘船老大一聲響亮的號子隨帆影在空中飄蕩走出家門是連綿的群山大海喲該如何把你幻想一睹你的風採才知道什麼叫做無邊寬廣投入你的懷抱才知你是位多性格的嬌娘忘不了第一次坐船你就攪翻了我的胃腸於是我害怕了把你厭煩莫若無離你躲進書房沙灘漫步望而興嘆海邊拾貝濤聲輕響是你在耳邊把浪之歌輕輕地唱
  • 日本地鐵始終是女孩的地獄,多數人寧可走路,都不會乘坐地鐵
    我們國家有很多人喜歡去日本旅遊,不僅因為日本是我們的鄰國,還因為日本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日本文化一直吸引著今天的中國年輕人,近幾年,就有800多萬中國遊客赴日旅遊,可以看出,兩國關係已經緩和,會有更多的人去日本旅遊。
  • 日本的四季都適合旅行,半年沒去日本,懷念複雜的地鐵交通
    轉眼過去自己已經有半年沒有去過日本,在這段時間我的環球影城的年卡基本都要作廢。三年前的籤證時間過半,我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再去一次日本。最近看到自己在銀宿拍的照片,看到一些地鐵站,一些購物城市,我們乘坐飛機或者遊輪來到這個城市,但是現在我們都去不了。在日本隨處拍都是大片,我曾經在東京朋友送了我一個相機大約500元人民幣,她拍出的照片自帶電影感很棒。膠捲我也很久沒有衝洗了,在國內我找不到一個理由去拍攝。
  • 日本去死!這句話說出了多少日本人的心聲!
    根據流行語大獎官網,「上不了保育園,日本去死」(保育園落ちた日本死ね)當選,這在日本引起爭議,批評者認為它語句粗俗、情緒過激;但贊成者卻認為這恰好揭露了日本社會的弊端。但可以藉此機會反思日本「待機兒童」(符合保育園,類似託兒所的入園條件,卻因滿員而無法入園的兒童)問題有多嚴重,這句話是有力量的。
  • 為了抓地鐵痴漢,日本警察出了個App
    日本警方公布消息稱目前下載該應用程式的女性人數每月增加約一萬人,目前總下載量達到23.7萬次,對於政府機構開發的手機APP來說,這個熱度相當驚人,人氣超過「防狼辣椒水噴霧」。在日本,「痴漢」就像是飄蕩在地鐵裡的幽魂,來無影去無蹤,已經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