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下午,一場特殊的《八佰》觀影活動在重慶市渝北區恆大中渝廣場CGV影院舉行,現場觀眾大多是抗戰老兵的家屬和關愛重慶抗戰老兵志願者,他們通過這場觀影,懷念2010年在重慶去世的最後一位「八百壯士」楊養正。2009年《八佰》剛開始籌備時,劇組曾拜訪過楊養正老人,他去世前念叨著希望看到這部電影。(據上遊新聞)
雖然參加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戰鬥,楊養正卻隱姓埋名68年。他被世人所知,源於2005年媒體的發掘。不只是楊養正老人,近年來,媒體發揮資源優勢,多方尋訪抗戰老兵,通過新聞報導保存了抗戰活歷史,一些媒體還策劃組織了幫老兵回家、圓夢行動。而今,抗戰老兵陸續辭世,尋訪抗戰老兵也進入「搶救性」階段,資源越是珍稀,越要有效利用。筆者認為,媒體需積極運用融媒體手段,創新傳播方式,豐富報導形態,讓老兵故事和精神走近更多年輕受眾。同時,還要開拓報導視野,除講述戰鬥故事外,也要關注老兵當下生活,營造崇敬英雄、關愛老兵的社會氛圍。
筆者注意到,媒體聚焦抗戰老兵,除了通過老兵回憶口述、親屬採訪等再現戰鬥故事,還製作了圖片、短視頻等融媒體產品。8月15日,新華社新華FM製作了《99歲抗戰老兵時燕南:上了戰場不怕死》音頻新聞,主播的聲音和老兵的講述交替,時燕南老人參軍後對自己兄弟所說的一句話,「兄弟,當兵吧,別在家守著了,沒有國咱可沒家」,原聲傳遞質樸感人。為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發布了圖片新聞,每位老兵莊重敬禮的照片下方,僅用幾個字凝練其精神,用幾十字概括其戰鬥歷程,獲得超1700萬閱讀量。
筆者還注意到,除中央、省市級主流媒體外,不少縣級融媒體中心也積極關注生活在當地的老兵,以融媒方式講述不為人知的老兵故事,報導社會關心關愛老兵的暖新聞。對於縣級融媒體中心,還可利用熟悉當地、聯繫廣泛的優勢,發動、聯合更多社會力量一起尋訪老兵、關愛老兵。
除了「回到」戰場記錄歷史,媒體還要關注老兵當下生活。老兵們在社會生活中仍然心系黨和人民,永葆軍人本色,將報導聚焦點放在他們的當下生活,能在感染受眾的同時激發社會正能量。在石家莊第十五幹休所,生活簡樸的92歲抗戰老兵於鐘鳴和妻子為抗擊疫情捐款10萬元的短視頻新聞,就感動了無數網友。
抗戰老兵是一部歷史活教科書,時不我待,媒體要發揮所長,既講好「老」故事,也講好「新」故事,凝聚愛國主義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