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儀休在魯國做宰相,他喜歡吃魚,因此,全國的人都爭相買魚進獻給他,他都沒有接受。他的弟弟勸他說:「您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的魚,這是為什麼呢?」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魚,就要遷就他人,遷就他人,就會違背法律,最終,我就會被罷免,儘管我喜歡吃魚,他們也不會再送我魚,我也不能自給。如果不接受他們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即使我喜歡吃魚,也可以自己弄到喜歡吃的魚。這是明白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明白別人為自己不如自己為自己的道理。」
「恃人不如自恃」
儀休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因其才能出眾,得以官至宰相之位。《史記循吏列傳》曾記載其「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司馬遷稱讚他是一個遵理守法的官員。的確如此,公儀休的辭不受魚,就表現了他的修養與智慧。
公儀休喜歡吃魚,卻不接受他人的饋贈,這種安分守己的自我約束,不僅是清正廉潔的道德修養與為官底線,更是他的人生智慧所在。「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因為喜歡,所以不受,這也是個辯證法。公儀休知道,一旦自己收了別人的魚,就必定要遷就於他們;遷就於他們,就會違背法律;違背法律,就會被罷免相位。到那時候,即使是他愛吃魚,別人也不會再送了。可是他如果不收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也就能夠長期自我供給魚吃了。這就是明白「恃人不如自恃」「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的道理,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靠人不如靠自己。
說到底,公儀休對於厲害關係是做了權衡的。他之所以如此選擇,就是看清了其中的利弊得失。這很好,遠比將他的「不受魚」歸結為個人品質的高尚要好得多,空泛的道德說教也遠不如法律的嚴明峻切有效。
韓非更想藉此說明:「治強生於法,弱亂生於阿,君明於此,則正賞罰而非仁下也。爵祿生於功,誅罰生於罪,臣明於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國家的安定強大源自於依法治理,衰弱動亂源自於曲阿無法,而不是依靠君主的仁愛;同樣,個人的爵位俸祿來自於功勳,刑戮懲罰來自於罪行,而不是依靠臣子的忠誠。所以,君主是否仁德、臣子是否忠誠,都不是問題,法令、賞罰才是治國的關鍵。韓非甚至說:「君通於不仁,臣通於不忠,則可以王矣。」他不是說仁愛、忠誠不好,而是認為仁愛和忠誠不足以治國,徹底明白了這個道理,自然就可以稱王天下了。換言之,君主與人臣的最佳選擇,並不是道德層面的要求與約束,而是最切實的現實考量和最大化的利益追求,這才是真正經過了利弊權衡的結果。
韓非子講得很露骨,很無趣。可是,這不也正是最真實的嗎?
(阿陽)
▲威靈仙:
根莖呈柱狀,淡棕黃色,氣微,味淡。棉團鐵線蓮:根莖呈短柱狀,表面棕揭色至棕黑色、斷面木部圓形,味鹹。東北鐵線蓮:根莖呈柱狀,表面棕黑色,斷面木部近圓形,味辛辣。祛風溼,通經絡。用於風溼痺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主產於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來源:啄木鳥】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