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
季札開始出使時,北經徐邑拜訪徐君。徐君喜歡季札的佩劍,但不好意思開口說。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思,但因為他要出訪中原諸國,所以沒有把佩劍送給他。歸途中再到徐邑時,徐君已經死了,季札於是就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墳前的樹上而離開。隨行人員說:「徐君已經死了,還留下佩劍給誰呢?」季札說:「不能這樣講。當初我心裡已經答應把佩劍送給他了,豈能因為徐君死了,我就違背本意呢!」
舍 得
小時候,從語文課本看《萬世師表圖》,孔子拱手,抬起胳膊,露出長長的佩劍。一個教書先生,之乎者也的,又不是俠客,怎麼會佩劍呢?總覺得插圖畫錯了。後來,慢慢才知道,佩劍不一定用來打打殺殺,而是貴族身份象徵。
季札所在的吳越之地,正是出名劍的地方。幹將、莫邪、湛瀘、太阿、純鈞、魚腸,這些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寶劍,無不產於吳越之地。差點做了吳王的季札,能不擁有一把上好的寶劍嗎?當然,一般的寶劍,徐君也可能看不上眼。
越是珍貴重要的東西,一般情況也會看得特重。季札不僅捨得了,而且還舍於一個死人。要不是有幾個隨從問一下,他的做法極有可能無人知曉,劍掛在樹上轉眼也就丟了。
捨得捨不得,關鍵不在於物本身的價值,而在自己的內心價值觀。物重於情,自然捨不得;權重於情,也自然捨不得。祿蠹守著官帽、財迷鑽進錢眼,心為形役者多了去了。但是司馬遷歌頌的季札,卻是不一樣的人。
了解一下季札的人生經歷,就會覺得墳前掛劍真是太正常不過了。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孟仲叔季,排行就這樣。壽夢打算把王位傳給季札,結果他跑去種田了。辭讓是季札這家人的傳統。他是老四,讓一讓,也能理解,而他的先祖吳太伯,作為老大也讓,從遙遠的關中地區一直跑到吳越之地,還斷髮紋身,乾脆當個野蠻人。連王位都不要的人,當然不會捨不得一把寶劍。
太史公世家列傳,以辭讓、捨得開篇,這大概強烈傳達一種價值觀。正是有了這種價值觀,史家之筆,也就會成為頌揚的詩篇,批判的武器。
但是,君子最容易上當。小人總是利用君子之風,給你挖下坑,讓你主動地跳進去。徐君是不是貪婪的小人,咱也說不上。從盯著人家的寶劍看,也和那些玩物喪志的國君皇帝沒什麼兩樣。季札如果當時解相贈,大概不是寶劍贈烈士,而是明珠投暗,只滿足了一下徐君的貪慾之心。
君子的捨得,換來的是名聲。小人的得到,騙來的是實惠。看上去兩相情願的事,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夜伴書魚)
▲麥冬:
浙麥冬塊根紡錘形,長1.5~3.5釐米,中部直徑3~7毫米。表面土黃色或黃白色,質較堅硬,香氣小,味淡,少粘性。滋陰生津、潤肺止咳、清心除煩。主治熱病傷津、心煩、口渴、咽幹肺熱、咳嗽、肺結核。主產四川、浙江。
編校:席娟娟 審核: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