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何小敏 通訊員 穗發宣)近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辦的2020年信用信息共享支撐中小微企業融資和「放管服」改革現場觀摩會在京舉行。本次觀摩會共計29個省(區、市)和55個市(縣、區)報名參加,經預觀摩評審,7個省級(直轄市)平臺網站、10個市級平臺網站入圍總觀摩。
總觀摩會現場,廣州市以「信用智創賦能經濟發展,助力營商環境出新出彩」為題,充分展示了廣州市以信用信息平臺網站為支撐,發揮信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落實「放管服」改革、助力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創新做法和工作成效,獲得專家評委和各地同行的高度評價,最終,以城市組總分第一的成績脫穎而出,成為獲得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信用門戶網站一體化建設 「示範性平臺網站」稱號的冠軍城市,「信用廣州」城市品牌在全國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廣州市以規劃為引領,積極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起制度化規範化長效化信用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市級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網站建設,加大信用創新力度,以信用智創賦能經濟發展,助力營商環境出新出彩。
下一步,廣州市將以本次全國觀摩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強化信用平臺網站建設,打造信用智創城市典範,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 注重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平臺架構
廣州市出臺實施《廣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規定》,以「全面歸集、促進共享、推廣使用、確保安全」的總體思路,建立起全市統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形成「一目錄、一平臺、五主體庫、三系統、一網站」的系統架構,實現市級部門和市區兩級政務服務大廳100%接入,覆蓋全市所有個人、企業、政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
「信用廣州」網站欄目功能齊全,可提供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查詢、驗證、異議處理、修復等服務。2020年,新開設關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專欄,累計發布復工復產信息1228條;新增企業復工承諾、區塊鏈+信易貸、區塊鏈+信用記錄(報告)等功能,助推企業復工復產復商復市。
2 拓展信用信息資源,數據規模領跑全國
廣州市依法依規持續擴大信用信息歸集廣度和深度,制定實施公共信用信息資源目錄(2020),將信息目錄拓展至6大類71個單位565個數據主題,涵蓋市場監管、海關、稅務、司法、公積金、社保、電、水、氣等數據主題。截至11月底,累計歸集數據總量近28億條,同比增長18.6%,數據規模領跑全國,歸集信息包括信用主體檔案、雙公示、信用承諾、合同履約等。
全市各單位全年累計通過數據接口批量查詢信用信息2191.93萬餘次,同比增長386.36%。
3 突出信用監管,建立新型監管機制
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累計歸集35大類信用承諾信息326萬餘,廣泛應用於政府採購、信用修復、分級分類監管、行政審批、容缺受理等多領域。廣州開發區率先試點推動信任承諾制審批,累計完成信任審批2477件。累計歸集合同履約信息4大類共計1277萬條,率先將政府合同備案信息納入公共信用信息範圍,實現合同籤訂、公開和備案全流程監管。開發聯合獎懲應用系統,嵌入各部門行政審批環節,實現獎懲對象、獎懲措施自動匹配,獎懲案例自動歸集的閉環管理。
4 聚焦個人信用,創新社會治理模式
將信用信息應用於公務員管理、來穗人員積分入戶、精神文明評選表彰、最美退役軍人評選等場景。率先為全市7萬餘名公務員建立誠信檔案,作為幹部考核、任用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強化公務員隊伍誠信管理。
將行政處罰信息、不良司法信息等納入積分入戶評分範圍,全年累計對2.1萬戶來穗人員進行了信用核查。
5 圍繞企業信用,營造守信市場環境
將信用信息應用於商圈建設、公共資源交易、網絡空間治理等場景。建設北京路誠信示範商圈、「信用走廊」,打造高品質信用示範樣板,對商圈企業開展信用評價,為企業提供信用服務、增信支持。
建立跨行業、跨區域公共資源交易信用體系,將5萬餘家企業納入信用評價,覆蓋各類交易項目近58萬宗、交易金額超萬億元,有力營造「守信一路綠燈,失信處處受限」市場氛圍。結合司法信用數據,全國首創司法領域「五色信用」評價體系,打造網絡誠信空間,累計發出司法信用報告2000餘份,有效促進失信被執行人主動履行法律義務。
6 暢通信貸渠道,信用支持實體經濟
針對中小企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建立廣州「信易貸」平臺,以信用撬動金融資源,提高信用狀況良好中小企業的信貸可獲得性,促進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本地企業、更好支撐實體經濟發展。5月上線至今,平臺已註冊企業5.4萬家,進駐金融機構232家,已上線金融產品250款,總融資規模265億元,累計放款180億元。
廣州信易貸平臺自主開發了智能匹配、智能派單、信用報告查詢、風險監測預警、線上精準引流等核心功能,突出信用信息數據深度開發應用,累計查詢信用數據61萬次、涉及企業12144家,已上線基於企業用電信息和物流信息的「電力信易貸」和「物流信易貸」等純信用貸款產品,正在研發「海關信易貸」「稅務信易貸」專屬信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