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創造營2020》的小夥伴想必是了解「璇學」來源的——參賽選手陳卓璇在節目中公開「喊話」甲方爸爸,聲稱自己排名第二,卻沒有收到一個中插廣告拍攝邀請,反問品牌方「是我站得還不夠高嗎?」。此言一出,震驚全場,網友霸氣稱陳卓璇為「璇姐」,她所的言論均稱為「璇學」。
其實從我的角度出發來看,這樣的喊話其實很需要勇氣,也很符合《創造營2020》的宣傳語——敢,我有萬丈光芒。這原本就是一個激烈的選秀節目,從上萬人的海選開始,經過層層篩選出來的101位選手,每比賽一輪就淘汰一半的選手。抓緊時間和機會,搏出鏡、搏人氣對於成敗至關重要,能獲得品牌方的認可,拍攝中插廣告,無疑增加了更多的曝光量。陳卓璇的喊話,無疑是在努力為自己爭取想要的。
繼陳卓璇霸氣喊話後,視頻彈幕區很明顯地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陳卓璇的勇敢,畢竟自己想要的一定要努力爭取,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想要?另一派覺得陳卓璇過於驕傲,自身實力不足,沒有資格喊話。
自古就有「會哭的孩子有奶喝」,已經2020年了,有野心,有想法,為什麼還不能大聲喊出來呢?記得某大廠在校招時,第一輪的面試是2分鐘的自我介紹,僅這一項就淘汰了一半的人。第二輪是自由討論,然後發表自己的觀點,又是一半的淘汰率。這兩輪的角逐,無一不在給你機會去表達自己,建立自己的觀點,在最短的時間裡樹立自己的獨特形象。難道要畏首畏尾、藏著掖著,做一隻鵪鶉,默默出局嗎?
這個世界,酒香還怕巷子深呢,連淘寶的一件商品、螞蟻財富的一隻基金都在想盡辦法博首頁出位,誰又願意主動去了解一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人?
我看到陳卓璇的發聲後,節目組裡的選手好像都格外勇敢起來,每個人都努力地爭取自己想要的,無論是C位,還是自己擅長的Part,都積極跟隊友溝通和比拼,去爭取自己想要的。那些積極的樣子,都是最美的。
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個體,個體性格都是差異,高自我展示的個體確實更容易成功,心理學家指出:用積極的信息(「你是重要人物!你與眾不同!」)來提高自尊,會激發個體做出更大的成就。低自尊有時確實會帶來問題:不自信,不開心,攻擊他人等等,對自己不滿意的人隨時做好準備去攻擊別人,2020年請勇敢做自己,不懼攻擊。
再說說彈幕裡面聲討陳卓璇顏值和唱功的人。
每個人對一個作品的感受力都不相同,或是陽春白雪,或是下裡巴人。拋卻實力而言,我們看到的不應該是陳卓璇的勇氣嗎?只聽一言,便覺得她整個人都頓時充滿了醜惡和心機,彈幕裡到底有誰全面了解過她嗎?敢於表現、敢於爭取,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為何總是習慣去傷害那個突出表現自己的人?至於能不能得到認可,評委、甲方還有一群創始人自有判斷,盡力做好自己就行。別忘了黃曉明最近上《嚮往的生活4》裡的小心翼翼,噴子因為「明學」而攻擊黃曉明的事情依然歷歷在目。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在他的名劇《禁閉》中寫道:「他人即地獄。」
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衝突。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自發地對他人產生偏見,有時會引發不同目的的攻擊行為,甚至導致雙方的衝突。
競爭業務是挫折的來源之一。當兩個群體為工作、住房或社會聲望而競爭的時候,一個群體實現了目標,這將成為另一個群體的挫折。因此,現實群體衝突理論認為,一旦群體為稀缺資源而競爭,就會出現偏見,造成不喜歡他人。
這個世界總有你不喜歡的東西,你可以不喜歡,但不要妨礙別人欣賞,暴力傷害更是大可不必,言論自由就是允許不一樣的看法存在。
正是因為有不同顏色、不同香味,甚至是不同季節開放的花,才使得這個世界繽紛和多彩。
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調整自己的言語和行為以適應我們的觀眾。我們在不同程度上監控自己;我們在意自己的表現,不斷調整它以創造一個我們所希望的形象。
我們生活的文化也會塑造自我。某些人,特別是在崇尚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崇尚擁有獨立的自我。然而生活在集體主義導向國家,主流文化並不看重獨特性,而是傳統文化和分享行為,會壓抑自我展示,鼓勵展現出謙遜,個體希望讓自己和群體保持一致,獲得組織認可和集體的歸屬感,獲得群體的庇佑。高自我直覺與集體主義文化本身就是存在矛盾衝突。
2020年從現在開始,用心去感受你對周圍事情態度,以局外人的視角去觀察你的每次情緒發生場景,努力理解自己的感受,學會控制各種情緒,觀察是我們如何看待自我的重要視角,做好自己情緒管理,培養自己積極的態度。
這個世界最難的事情:「認識你自己」,了解自我的最好方式,不是沉思。而是行為。
「請記住.改變自己的想法並且跟隨它走向正確的方向. 這依然意味著你是一個自由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