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蕪宣機場 記者 鄭遠 攝
編者按:新的一年,蕪湖將昂首邁入「民航時代」。今日起,本報將推出「蕪湖·起飛」系列報導,回顧機場規劃建設歷程,挖掘「四型機場」誕生細節,直擊運營準備現場,呈現機場對我市綜合交通、產業升級的深遠影響。
□記者 王世寧 程中玉 翟婉倩
校飛順利結束,試飛緊張準備,航線有序開闢……新年伊始,蕪湖宣州機場為2021年一季度通航目標摁下倒計時。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這雙揮動在蕪湖和宣城間的騰飛之翼,歷經十年謀劃建設,終於豪邁展開。兩市700多萬人民的藍天夢,由此一朝成真。
搶抓先機
蕪湖,為什麼要建民航機場?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蕪湖人走出去、請進來的需求增加得很快,城市對於發展航空運輸業的呼聲也日益強烈。」時任市發改委綜合交通科科長、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蘇傳寶說,「十一五」後,我市區域交通樞紐地位逐步鞏固,與國內主要經濟體的聯繫程度日益加深。然而,在綜合交通五大運輸方式中,航空運輸一直是蕪湖的「短腿」。當時,蕪湖建民航機場,至少有三點需要。
一是樞紐建設需要。蕪湖在長三角承東啟西、聯南接北。在區域一體化背景下,建機場,是完善區域機場網絡,打造綜合交通樞紐的必然趨勢。
二是把握機遇需要。蕪湖是安徽融入長三角的橋頭堡。發展航空運輸,才能更好把握中部崛起戰略機遇、長三角合作機遇、安徽東向發展戰略機遇。
三是協同發展必要。蕪宣市域相接,中心城直線距離僅57公裡,兩市合建機場可以擴大服務半徑,增加旅客流量,帶動皖南地區經濟發展。
「總的來說,我市機場建設高瞻遠矚,動意很早。雖然經歷過眾說紛紜的階段,但2011年前後,相關部門意見逐漸統一——不僅條件具備,而且刻不容緩,否則就會喪失機遇。」蘇傳寶說,蕪湖不靠海、不沿邊,城市發展的成功經驗主要得益於創新和開放。這既依賴通江達海的蕪湖港,也呼喚拉近與世界距離的「天路」。所以,搶抓日益緊張的空域資源,就是搶抓發展先機。
事實上,蕪湖新建民航機場也有一定的歷史基礎。
我市最早於20世紀30年代就開通過飛往上海和武漢的民航班機。改革開放後,蕪湖灣裡機場1993年和1996年分別開通了蕪湖至北京和佛山的聯航航班,直至2002年停航。
十年磨劍
「十年磨劍,來之不易!」回望蕪宣機場的規劃歷程,時任市發改委副主任、機場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許耀輝這樣感嘆。他說,在所有基礎設施建設中,機場項目技術難度最大、審批級別最高、協調要素最多。
2008年前後,蕪湖民航機場被列入《「十一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和《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緊張的前期工作隨後拉開大幕。2012年,新建機場獲得中國民用航空局支持。同年,蕪湖成立機場辦,蕪湖和宣城就共建機場達成共識,機場啟動建設選址。
選址的複雜程度,難以想像。
記者從市發改委了解到,根據空域條件、周邊機場布局、城市總體規劃,我市初選了10個場址。然後,還要分析遴選初選場址的建設條件,提出預選場址。分析內容包括淨空、地質、氣象、水文、生態環境、電磁影響等數十個方面。
這是一輪接一輪科學論證的過程,需要大量現場踏勘和圖上作業,不能輕視任何細微條件。比如南陵縣一處場址條件優良,因處圩區,被否決。選址還要為城市發展留有空間。比如避開城市規劃中心區、發展軸線和發展帶,進近航線不過城區上空等。
2014年,小莊場址、紅楊場址和平鋪橋場址被確定作為預選場址。在進一步比選工程技術及經濟因素等條件後,位於灣沚區(原蕪湖縣)境內的小莊場址最終成為首選。
正是一批推進者嘔心瀝血、披星戴月,夢想才一步一個腳印走進現實:
2015年,國家民航局同意小莊場址;2016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覆同意新建;2017年,國家發改委批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2018年,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批覆機場總體規劃;同年10月,機場飛行區場道工程開工。
經過兩年緊張建設,2020年,蕪宣機場如期完成「建起來」「飛起來」的目標:通過竣工驗收,完成校驗飛行。
飛得更遠
作為安徽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基礎設施,蕪宣機場已全面融入長三角世界機場群。新的歷史階段,機場乘勢而上,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的意義何在?
「高質量發展靠藍天。」市發改委相關人士說,機場和港口是基礎設施的兩張王牌。誰掌握了這兩張王牌,誰就能在貿易體系中佔據「沿街旺鋪」的黃金地段。放眼國內國際,工業流通的主戰場在港口,科技和金融要素聯通則主要靠機場。在這樣的背景下,機場驅動下的空港經濟區對蕪湖未來的意義不言而喻。
「臨空臨天下,進港進未來。」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蘇傳寶也認為,機場意味著流量,是蕪湖打造現代化濱江大都市繞不開的基礎設施。客貨並舉的蕪宣機場,可以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服務多式聯運、強化應急保障、維護城市繁榮。
「讓出行更便捷,讓城市更好連接世界。」蕪宣機場投資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躍進表示,蕪宣機場在全國支線機場中首次安裝機坪管線加油裝置,為打造面向長三角乃至全球的航空貨運物流中心打下重要基礎。計劃到2025年,機場將實現開闢航線25條以上,年客流量200萬以上、貨運量200萬噸以上。
從另一個維度看,機場也為蕪宣兩市一體化發展,創造了很大的想像空間。
兩市政企、媒體人士普遍認為,蕪湖和宣城,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有良好的合作基礎。以共建共享機場為契機,兩地正攜手成為一體化協同發展的示範。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振翅高翔的蕪宣機場,必將載著蕪湖和宣城步入航空時代的夢想飛向更遼闊的遠方,成為兩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