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古語有云:「冬至大如年」,在古人心中,冬至的地位不亞於新年。它是農曆中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意味著這一年將要結束。
古人認為,從冬至起每數九天算一個「九」,數到九個「九」,共計八十一天後春天便翩然而至。
冬至時間幾月幾日幾時幾分?
①今天18時02分,迎來冬至,數九寒天開始;②這天是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12月21日18時02分將迎來「冬至」節氣,從這一天起,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為「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與相對應的「夏至」相反,「冬至」這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冬至」過後,太陽直射點慢慢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逐步變長,夜晚漸漸縮短。
冬至起源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冬至之後什麼時候最冷?
③從這天開始,我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最寒冷的階段,到「三九」前後,天氣最冷;
所謂「冷在三九、四九」,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寒冷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是因為冬至這天北半球雖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但是,這並不是最冷的時候,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冬至之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後,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冬至,標誌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數九,是中國民間一種計算寒暖日期的方法。民諺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數九是從冬至逢壬日開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一般「三九」時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當數到九個「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萬物生機盎然,是春耕的時候了。數九方法在我國民間口口相傳,有歷史,乏記載,至於起源何時,沒有確切的資料。不過,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數九是古人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實踐基礎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態反映和天氣徵兆的經驗總結。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與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相對應的只有我國部分地區,並非全國各地都如此。在歷史發展中,各地的人們也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象特徵、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歌謠和順口溜。「數九歌」在南北各地都有,不過歌詞版本略有不同。
各地氣溫
在天文意義的氣候特點上,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冬至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
冬至這天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東北大地千裡冰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常常是銀裝素裹;江南地區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而冬至這天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通常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