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請點擊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前言:
剛入秋,從洛杉磯登上飛機,一路四小時的飛行,出艙便是一個陌生的城市。這個城市,叫芝加哥,陌生卻又仿佛已遊歷多次,陌生的是這個城市給人的感情,熟悉的是從學習建築伊始的那句「Less is More」。
1871年的芝加哥發生了一場大火,那把火燒毀了近三分之一的建築;可就是同樣一把火,給這個城市燒出了機會,用已有材料和建築手段如何多快好省地在短時間內新建大量房屋,成了當地建築勃發的根本。芝加哥的建築師們,選擇這樣一種建築:高層、鐵或鋼的框架、箱式的結構。用鐵構成的箱式框架足以承擔重量,外牆已無承重功能;鐵框架便於搭建,外面敷上石料或混凝土一層樓就出來了。大火前的芝加哥是木, 而這場火讓芝加哥成了鋼,也誕生了美國最早的建築流派——芝加哥學派。
當時的芝加哥城,人口迎來指數級的增長,膨脹的人口密度和有限的城市空間似乎成了永遠無法解決的矛盾,也吸引著無數懷著夢想的建築師在這世紀之交來到這裡,反思人與建築,建築與城市,以及城市與未來的關係,這也促成了美國最早的建築流派「芝加哥學派」的誕生。建築史上的「芝加哥學派」只是「芝加哥學派」大流的一個支,務實&發展就是那個時代的精神,面對城市的重建,也沒有那麼多預算去繼續之前的古典和折中主義,其主張簡潔的立面以符合時代工業化的精神,創造了「芝加哥窗「這般的獨特風格。
第一部分
密斯-凡-德羅
如果只用一位建築師代表一座城市, 除了高迪於巴塞隆納,就只有密斯·凡·德羅的芝加哥了。在密斯使用玻璃幕牆之前,「窗」已經是人們能想到的室內跟外界聯繫的唯一媒介,同時人們對於建築的印象還是停留在磚牆結構。在二戰後的50年代,使用技術的傾向慢慢在西方建築界佔有主導地位,而這時候的密斯通過對鋼框架結構和玻璃的探索,發展出一種兼具古典式均衡和極端簡潔的風格,而這種「鋼鐵玻璃盒子」也成了那個時代建築界的代表。
但我們的行程,卻沒有從密斯在芝加哥市中心的鋼鐵森林開始,而是來到了位於近郊,隱於都市之外的範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其房屋造型類似於一個四面透明的、用鋼架架空的盒子,大片的玻璃取代了傳統的牆面,從屋內可以看到屋外的楓樹與周邊茂密的樹林,成為名副其實的「透得見風景的房間」。屋內以為景,反之亦然,這住宅本身也是一景,屋內生活一覽無遺,這也是範斯沃斯住宅最受爭議的部分,對個人隱私的極大挑戰,如同生活在櫥窗中一般。這座宅子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了無數遍了,女醫生範斯沃斯向法院提出控訴狀告密斯為這棟住起來並不舒服的房子耗費過多的造價,而最終,女醫生被站在被告席上的密斯所打動,「……當我們徘徊於古老傳統時,我們將永遠不能超出那古老的框子,特別是在物質高度發展和城市繁榮的今天,人們就會對房子有較高的要求,特別是空間的結構和用材的選擇。第一個要求就是把建築的功能作為建築設計的出發點,要求空間內部的開放和靈活,這對現代人工作學習和生活都會變得非常的重要……這座房子有如此多的缺點,我只能說聲對不起了,我願承擔一切損失。」可能人們不需要可看不可「住」的房子,但密斯並沒有因此停下自己追求極簡風格的道路,他下了一番苦功,終於找到了一種染色玻璃來代替原來的無色玻璃,並在這倘大的芝加哥,築起了自己的大本營。
Farnsworth House,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Farnsworth House,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Farnsworth House,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建築名稱:範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House)
地理位置:芝加哥近郊(Chicago)
設計師:密斯-凡-德羅
回到芝加哥市內,第二站便是位於伊裡諾理工學院內,大名鼎鼎的皇冠廳。在說皇冠廳之前,我得先提一句「全面空間「, 從「流通空間」中發展而來的「全面空間」是密斯的一個重要理論。大的空間被劃分為若干個貫通的小空間,當我們把其中的隔斷移走,留下來的就是一片整體的空間,是以為「流動空間「;而在一大片空間中,若小功能區可以隨意布置,並將其改造成我們想要的任何形式,這就是「全面空間」。密斯認為,以不變應萬變,人的需求是會變化的,而建築形式可以不變。只要有一個整體的大空間,人便可以在其內隨意改造,那麼需求便能得到滿足。
皇冠廳便是「全面空間」的體現,無論從哪個角度去鑑賞,皇冠廳都可以被視為密斯巔峰時期的代表作。同為建築系學生,即使是就讀於最尖端的建築學院,我依然很羨慕伊利諾伊理工建築學院的學生們能在如此偉大的作品中學習與生活。在這120米*220米的長方形空間中,皇冠廳的上層是可供400人同時使用的大空間,其不同部分用一人多高的木隔板來分隔。大廳沒有內部支撐,外牆沿用密斯最愛的玻璃幕牆。這樣一個玻璃盒子,通透而明亮,也讓「全面空間」思想成為二十世紀建築界影響最大的思想之一。
Crown Hall,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Crown Hall,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Crown Hall,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Crown Hall,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建築名稱:皇冠廳 (Crown Hall)
地理位置:芝加哥(Chicago),伊利諾伊理工大學(IIT)
設計師:密斯-凡-德羅
密斯在1959年收到了這個項目,而直到1974年整個建築群才竣工。它統一了密斯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重複迴環的兩個主題:全面空間與玻璃高層,密斯取概念於其紐約西格拉姆大廈,剃糟粕於過往設計, 讓芝加哥聯邦中心由高矮各異、胖瘦不同的三棟長方體建築包圍,雖說是三棟不同的建築,但均運用了密斯的「模矩」概念, 採用相同的鋼結構骨架和建築細部, 使得整個廣場看起來像是交響樂一般, 豐富而有著同樣的韻律, 協調無比。
Kluczynski Federal Building,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Kluczynski Federal Building,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建築名稱: 芝加哥聯邦中心
地理位置:芝加哥市中心
設計師:密斯-凡-德羅
第二部分
芝加哥市中心
建築名稱:Aqua
地理位置:芝加哥市中心(Chicago Downtown)
設計師:Studio Gang Architects
與擁擠的曼哈頓市中心不同,芝加哥整個市中心區域的天際線錯落有致,優雅中卻又透漏著和古典劃清界限的骨氣,被世界各國建築師視為不可不去的「聖地」。芝加哥市中心建築群的獨特之處,在於不受美國東岸歐陸建築風格影響,在傳統的承傳下,拋開平庸設計構思的包袱,令人耳目一新。
先來談談高層,作為迄今為止由女性建築師領導的事務所設計的最高建築,Aqua大廈使用波浪形的建築立面,衍生了摩天樓設計的新方式。Aqua, 「水」之意,同時也是建築外輪廓如同漣漪一般的豎向體系最好的詮釋。一波一浪,一起一伏,將整個建築變為了一個巨型雕塑。從大廈各層伸出的漸變平臺奠定了建築的豎向形體,並提供了大廈與室外的緊密連接,同時使大廈的立面和其外的城市空間被居住者直接使用。愚以為,這樣的處理恰恰產生了立面上遠近不同的效果,近處仰視有種強烈的雕塑感,而遠處觀看仍然是一個細長的矩形體量。大廈強有力的形體猶如裸露的石灰巖層,並體現了那種塑造大湖大石的地質力量。
Aqua,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Aqua,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轉過街便是馬裡納城大樓,兩棟一式的商住混合建築。因其酷似玉米棒的獨特外形而成為芝加哥市的地標,並大量出現在相關影視作品、宣傳畫冊中。它由建築師Bertrand Goldberg設計,大廈包含兩棟61層、高179米的住宅大樓,而底部19層為開放式旋轉停車場,可供450輛汽車停放,我們一行人於其樓下用餐時,有幸體驗到了深刻美國歷史的代客泊車文化。大樓底下是城市主河道的港口,放眼望去,芝加哥市中心仿佛遺世獨立,儼然像幅城市小山水。
Marina City,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建築名稱:馬裡納城(Marina City)
地理位置:芝加哥市中心(Chicago Downtown)
設計師:Bertrand Goldberg
轉了一圈,又得說回密斯和他的IBM Building,之所以選擇在這一章講這棟建築,是因為我個人私心認為這是他個人風格在芝加哥最為低調的一個設計,更像是為芝加哥市中心奠定了往後設計風格的路標。這也是密斯在美國設計的最後一樁大樓,他於1969年去世後,大樓由他的學生Bruno Conterato完成。英雄暮年,就是這棟建築給我的感受,整棟大樓都是黑色的玻璃窗,坐擁芝加哥窗之美稱,但卻給人一種說不出的莊嚴肅穆,仿若建築群中的一位老者,高大卻又蹣跚距於這鋼鐵森林。遺憾的是,他未能看到這棟樓落成。在白天,大樓深色的外表象徵著一個企業巨頭的高大偉岸,而夜晚,那通透的燈光則讓大樓看起來更像是佇立在芝加哥河畔的燈塔,指引著新科技革命的前行。設計IBM大樓時,密斯把自己一生對於金屬的研究、暴露結構的表達、材料的簡潔性,以及完美比例、對細節和尺度的審美表達得淋漓盡致,也用這個作品表達出所有芝加哥高樓的特點,沒有多餘的裝飾,簡單而富有力量。
Marina City,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建築名稱:IBM大廈(IBM Building)
地理位置:芝加哥市中心(Chicago Downtown)
設計師:密斯-凡-德羅
第三部分
芝加哥三大校園
建築名稱:行為科學大樓-伊利諾伊大學
地理位置:芝加哥環島(Chicago Loop)
設計師:SOM
SOM在1960和70年代為地處芝加哥近西區的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校園作了總體規劃,並設計了諸多校園建築。在設計師Walter Netsch的領導下,設計著重於創造一個與公共運輸設施和周圍鄰裡直接通連的城市校園,使之受益於相應的便捷性。
行為科學大樓在完成最初的總體規劃八年後興建,它旨在提供多種不同的研究和學習環境。該大樓設有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地理及城市研究等科系的辦公室和實驗室,以及多個演講廳、一個700座食堂和非正式聚會場地。其主要入口通道是一座步行天橋,它通過一個「交通交匯」斜道與中心校園的提升式人行道系統連接在一起。其結構以現澆混凝土製成,不過大部分牆壁仍由磚砌成。大樓布局以場域理論(Field Theory)為基礎,此設計系統以旋轉的方形構成複雜的形式。
Behavior Science Building-UIC,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Behavior Science Building-UIC,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建築名稱: IIT學生中心-伊利諾伊理工學院
地理位置:芝加哥南部(Chicago)
設計師:OMA
也許很多人認識伊利諾理工學院學生活動中心都是從AutoCAD2008啟動界面的圖片開始的,風揚跋扈的輕軌架設在一座建築之上,屋頂似乎受到了強烈的擠壓,一輛列車飛馳而過。密斯式方格網規劃影響下的IIT校園成為現代建築思維的集中體現,每個建築都是一座現代主義的紀念碑,各自獨立於場地之中。這麼多年過去了,學校的硬體條件已逐漸落後,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庫哈斯就曾說,「從統計上看,一個學生和他的家長會在來到學校五秒內決定是否申請該校。用這一測試,密斯的IIT 校園有麻煩。」這時,學校希望新建一座學生活動中心,以此完成激活校園的任務。然而,活動中心的選址卻是一個大雜燴:有密斯1953年設計的公共館(該館曾獲當年美國建築師協會最高設計獎),以及南北向穿校而過的高架鐵路。在現代主義大師強烈影響的空間氛圍下,庫哈斯並沒有因為諸多的限制因素而畏手畏腳,反倒以一種戲謔的態度與密斯開起了玩笑。庫哈斯的解決方案很簡單:把這些大雜燴原色並置;密斯的房子成了校園中心的一部分,高架鐵路也成為其中一部分;不同的功能並置起來,雖無空間序列上的邏輯,卻有一種讓能發生的事都隨心所欲地發生的邏輯。庫哈斯在密斯網格中引入由路徑生成的斜線,使交通空間成為靈活高效的事件發生場所。同樣是方盒子的通用空間,但庫哈斯並不像密斯那樣追求水平方向的自由流動,以及室內的空無一物,而是在豎向上通過地面、天花等複雜的變化與既存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甚至在與既存建築圍合的庭院中向下挖,暴露出了老建築的基礎以加劇這種戲劇的衝突。
IIT Student Center-IIT,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IIT Student Center-IIT,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建築名稱:羅比住宅(Robie House)
地理位置:芝加哥橡樹園地區(Chicago,Oak Park)
設計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University of Chicag, 也就是芝加哥大學,位處橡樹公園 (Oak Park)地區,如果你稍有學習過建築,便一定知道這個擁有20多座賴特遺作的小城。賴特在這些以住宅為主要類型的建築中,使用了深遠挑出並舒展覆蓋了整個房子的屋頂, 使其成為了這個地區房屋最顯著的特徵。其中1909年建成的羅比住宅(Robie House)簡直是賴特第一個黃金時代的絕筆。這棟住宅外部升起的挑臺和呈水平狀的巨大出簷產生了一種極富戲劇性的效果,雖然它並不適用變化豐富的場地但卻與美國中西部廣闊的草原風光構成了一幅完美的圖畫,是對安全棲息的茅屋或者木屋的一種隱喻。但是在內部,對於空間的分解已經到了極點,每個房屋之間並不做完全的分割,房間的輪廓變得較為曖昧,空間成為了可以相互流動的形態。
Robie House-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Robie House-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9, photo by Yiyang Sang
結語:
從千禧公園的大豌豆, 米斯的大本營IIT, 芝加哥的建築並非是建築師自身的追求,而是全體芝加哥市民的共同創造,他在上百年的城市建設中,早已形成了對城市風貌,建築美學的共同認識,使得城市建築統納在「風城芝加哥」這個大的主題之下,和諧共存,民生可棲。芝加哥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築大師們。萊特在此成家立業,密斯在此創立了他的國際主義,SOM 和 Perkins+Will 都在芝加哥創建。在我看來,並不是大師都愛去那指導搬磚,才誕生了那麼多著名的建築,而是芝加哥需要他們和他們的「新建築」。
UDL誠邀海內外朋友一起來撰稿建築旅行系列文章。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添加小編微信yzx1180進行聯繫。
末尾跟上公眾號舊聞連結,歡迎了解更多其他相關資訊。
建築地圖.華盛頓
建築地圖.杭州美術館
建築遊記.西扎的建築
建築遊記.塔斯馬尼亞(下)
建築遊記.阿那亞社區
建築遊記.東京的美術館
建築遊記.哥本哈根的現代童話
建築地圖.福州
建築地圖.深圳(上)
建築地圖.廣州(上)
建築地圖.重慶(上)
建築地圖·昆明
建築地圖.南寧
建築地圖.太原
建築地圖.西安
建築地圖·上海(上)
建築地圖.雪梨
建築地圖.南京
建築地圖. 日本關東
建築地圖 . 日本關西
建築地圖·蘇州(下)
建築地圖·蘇州(上)
建築地圖.臺北
建築地圖.濟州島
建築地圖 . 北京
建築地圖·香港
建築地圖.杭州
建築地圖. 巴塞爾(上)
建築地圖. 巴塞爾(下)
建築地圖. 裡昂
建築地圖 . 杜塞道夫
建築地圖. 格拉斯哥(上)
建築地圖.新加坡(上)
建築地圖.新加坡(下)
建築地圖. 巴塞隆納(上)
建築地圖. 巴塞隆納(下)
建築地圖.天津
建築地圖. 狹山
建築地圖. 成都(上)
建築地圖. 成都(下)
建築地圖·香港
建築地圖. 鹿特丹(上)
建築地圖. 鹿特丹(下)
建築地圖.利物浦
建築地圖.臺中
建築地圖. 米蘭(上)
建築地圖. 米蘭(下)
建築地圖. 愛丁堡
學建築這些年,旅行給我帶來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