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樓:始於芝加哥的摩登時代

2020-12-2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作為現代都市必不可少的建築元素,摩天大樓極大地改變了城市的面貌。世界上第一座使用玻璃作為外牆主體的摩天大樓,是芝加哥的瑞萊斯大廈,竣工於1895年。它開拓性的建築結構是20世紀高層建築的核心元素,也成為很多現代化建築信奉的宗旨。

它是怎麼出現的?其建築過程又經歷了怎樣的技術和理念革新?克魯克香克在《摩天大樓:始於芝加哥的摩登時代》一書中帶領我們回到了那個時代的芝加哥,講述了瑞萊斯大廈如何為20世紀城市建築以及建築工程學主流奠定了基礎,併兼及繼承了瑞萊斯大廈血統的其他建築,如1902年的紐約熨鬥大廈,以及21世紀那些「自視甚高」的摩天大樓建築。摩天大樓似乎總是自帶驚人、詭異的故事,本文摘編自該書,由澎湃新聞經「未讀」授權發布。

本書所提及的均是我早已熟悉且傾慕已久的建築。在書中,我探尋了它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些聯繫顯而易見,有些則微妙晦澀,還有一些甚至純屬猜測,因為本書所講的故事太不尋常,有太多如戲的世間事和太多志向遠大的人、墮入絕望的人、(尤其是)猝然離世的人,所以完全不談論那些看似光怪陸離的內容幾乎不太可能。總體而言,本書講述的是19世紀末在芝加哥出現的一種獨特的美式建築。雖然靈感來自過去,但這種建築抓住了那個時代的技術潛力,因而對接下來百年間世界建築的演變與特徵產生了巨大影響。

故事開始於約20年前,我初訪芝加哥的時候。彼時,我心中懷有一項特別的使命。長期以來,人們一致認為20世紀初宏偉的建築類型——商業「摩天大樓」最早出現在芝加哥。大家也認可這項偉業誕生於19世紀80年代初,雖然這一看似顯而易見的事實需要基於一系列判斷方能得出。這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凸顯出來:到底什麼是摩天大樓?這個問題不僅關乎建築高度,還涉及技術與藝術領域的議題。如果摩天大樓這個概念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等同於先驅、「尖端」、前衛的建築與設計以及最先進技術的運用的話,那麼摩天大樓的定義必然包括建造的技巧、勞務的提供方式與建築的實體外觀。通盤考慮這些方面之後,如果讓各方為世界上最早的摩天大樓提名,想得到一致的答案會出人意料地困難。但大家一致同意的一點是,即便人們對它的確切身份仍存有爭議,世界上最早的摩天大樓也確實誕生於芝加哥。這就是我初訪芝加哥的原因:去瞧瞧看看,去探索發現,去思考決定,去找出那個讓我心滿意足的摩天大樓頭號候選。從某種意義上說,自那次芝加哥之行後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而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我對這一探尋過程的記錄。

芝加哥國家大道上新落成的瑞萊斯大廈一樓附近熙熙攘攘的人流。這座1895年面世的大廈可以說是現代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摩天大樓。

20年前,我認為瑞萊斯大廈摘得了世界最早摩天大樓評選的桂冠。這並非激進的論斷,因為許多史學家持有相同的看法,我在本書中回顧並最終重申了這個觀點。在這座於1895年年初落成的大廈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它全部的關鍵要素幾乎都可以在稍早時期的大樓中找到對應——鋼鐵框架、防火結構、陶板外牆,以及奧的斯安全電梯。它的原創性更多地體現於藝術價值與設計理念,而非建造手段,但也正因如此,它才更具競爭優勢,才能成為可稱之為現代摩天大樓的最早、最好的建築。與隨後的建築相比,瑞萊斯大廈更加注重簡潔性與功能性,跳出了19世紀末復古裝飾的窠臼;而與早期的建築相比,它也開創性地發揮出了現代技術的潛力。大廈幕牆的主體部分為玻璃材質,建築主立面非玻璃的部分採用美麗的白色帶釉陶板覆蓋,瑞萊斯大廈因此煥發出靈動飄逸之美。從簡潔的玻璃窗到無瑕的白釉陶板,從建築材料到建造工藝,再到對實用性的追求,這些元素構成了瑞萊斯大廈最具標誌性的裝飾,使它看起來格外氣派時髦。它預見並引領了摩天大樓的建築輝煌,這是大多數當代高層建築無法企及的。那又是誰建造了這一卓越非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樓呢?奇怪的是,我們並不知曉確切答案。約翰·威爾伯恩·路特與查爾斯·B.阿特伍德在這一過程中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許丹尼爾·H.伯納姆也有所貢獻。然而,正如在這個故事中屢次出現的那樣,死亡總是在關鍵時刻不期而至,不僅阻礙了創造力的迸發,也模糊了原創貢獻的具體來源。但是,在這三位建築師之中,約翰·威爾伯恩·路特抓住並俘獲了我的興趣點和想像力,因此我特別詳細地調查並了解了他的性格特徵與職業發展。

事實上,這個故事的主角並不是某座單一的建築物,而是整個芝加哥,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她的偉大之處有許多:在地理位置上,芝加哥位於內陸如海般廣闊的密西根湖之畔,芝加哥河流經她的市中心;在城市生活上,由於貿易、期貨市場以及各種合法或非法的企業家精神的蓬勃發展,這座城市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卻轟轟烈烈,居民生活豐富多姿;在文化底蘊上,芝加哥城市史中涵納著非裔美國人的音樂——藍調,它在這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城市新聲。當然,還有建築——這是芝加哥不可被忽視的偉大之處。

自初訪芝加哥後我又多次故地重遊,最近的一次是在2017年10月。當然,那時我需要查閱檔案、編排照片、會見友人,還得重訪瑞萊斯大廈與其他重要的建築;但同時,我也特意再次認真地審視了這座城市。

唯有將本書中提及的諸多建築放在芝加哥這座城市的大背景下,將它們彼此之間的客觀聯繫釐清,才有可能了解這些大樓的真面目——這些卓越非凡的建築物之間互相關聯,它們是經濟繁榮、精力充沛、野心勃勃的群體社會的產物。這個社會渴求文化,渴望讓商業活動披上藝術的外衣,而這座年輕的城市渴望著美麗與名譽。其中最具戲劇性的呈現要數為1893年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締造的曇花一現的「白城」了。它的精髓在於那一幢幢宏偉巨大、美輪美奐的古典主義風格的白色建築,象徵著芝加哥乃至全美國的希望與驕傲。

19世紀90年代,崇尚功能主義的「芝加哥學派」建築以採用創新性的鋼鐵框架結構的摩天大樓聞名,它與象徵著古典主義仙境的「白城」的關係頗為耐人尋味。這兩種風格的建築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一個看似奇怪的悖論——當時在芝加哥市中心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即將成為美式建築的代表,然而在19世紀90年代初,以「白城」為代表的廣闊低矮的古典宮殿式建築群卻為人們津津樂道,並被稱為美式格調。讓這種關係更顯奇特,同時也更為緊密的是,許多參與芝加哥摩天大樓建造工程的人——委託人、金融家、開發商、工程師以及建築師——同樣參與了「白城」的建設。例如,委託建造瑞萊斯大廈的W. E.黑爾及其過去的商業合作夥伴盧修斯·費希爾、商人馬歇爾·菲爾德、地產大亨波特·帕爾默,以及建築師約翰·威爾伯恩·路特、查爾斯·B.阿特伍德、威廉·勒巴隆·詹尼、路易斯·沙利文、丹克馬爾·阿德勒,當然還有路特的搭檔丹尼爾·H. 伯納姆。一切都表明,要想了解這一鼓舞人心的建築遺產的全貌,不僅有必要考察這些摩天大樓彼此之間的聯繫,把它們放在芝加哥這個大背景下審視,還要探討它們與「白城」之間的關係。

與所有偉大的商業城市一樣,芝加哥不斷地經歷著自我重建。儘管不乏慷慨激昂的遺址保衛戰,但許多開創性的建築還是被重建浪潮席捲而去。即便如此,漫步芝加哥時,人們仍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建築自鍍金時代遺留下來的力量。這股力量約始於1871年芝加哥大火的10年後,一直持續到20世紀前幾十年。後來出於對創新與幾乎不設限的規模的追求,這股力量轉戰紐約,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重返芝加哥。

要尋訪芝加哥市中心——美國早期重要建築的所在地,有許多地點可作為旅程起點的備選,但有一條線路幾乎將本書中提及的所有尚存的大樓都包括在內。這條路線的起點就是這座城市自身的發源地——坐落於西湖街與北瓦克大道一角,芝加哥河河畔的索加內什旅館。這座建於1831年的旅館在1833年承辦了一次集會,會上決定將臨時性的芝加哥河濱貿易區納入芝加哥鎮。1837年,芝加哥鎮升格為芝加哥市。這個地方如今是一處繁忙、普通的交通中轉站,但對年輕的芝加哥城而言,這裡依然是一處神聖的所在,因為早在1860年,亞伯拉罕·林肯就是在此地的臨時會議中心「偉格衛姆」大廈被提名為美國總統候選人的。

從這處中轉站沿著湖街一路向西,就可以看到沿途盤臥著支撐芝加哥高架鐵路的粗獷、堅固、實用的鋼筋結構。芝加哥市民從容地面對這個怪異之物,好像在一層地面的主幹道正中間以二層的高度建造城市軌道交通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它使整個市區陷入無邊的昏暗,剝奪了大樓住戶享受美景與日光的權利,再以地鐵駛過時發出的轟隆噪聲與捲起的紛揚塵土作為回禮。其他城市都是通過在地下挖洞的方式為市民提供市中心地鐵的,但在芝加哥卻是這樣一番光景。此地的高架鐵路被人們俗稱為「L」,它不僅環繞市中心(因此市中心得名「環區」),有時還向下駛向一些狹窄的街道。其他嘗試運營高架鐵路的城市嚴格限制了線路的數量與位置。在19世紀30年代的倫敦,蒸汽火車在磚結構的高架橋上穿城而過,但這些線路的數量極少,並且都與已有的街道交叉或平行。而且大多擁有如芝加哥「L」高架鐵路般的公共運輸網絡的城市早就發現,總體而言,這東西弊大於利。1893年開通的利物浦高架鐵路最初服務於那裡的諸多碼頭,卻在1956年被正式停止使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鐵路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無跡可尋。紐約西區高架鐵路很早之前就已關閉,遺址隨後被改造成紐約高線公園——一條線形的空中花園走廊。

沿著湖街設計的芝加哥「L」高架鐵路。始建於19世紀90年代的芝加哥地鐵不乏趣聞逸事,它對芝加哥中心城區形態的塑造影響巨大。

可以想見的是,芝加哥「L」高架鐵路的誕生必定充滿傳奇色彩。1893年,伴隨著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的開幕(世博會也擁有自己的高架鐵路),世界上最早的鐵軌之一沿著湖街修建起來。這項看起來不可思議,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反社會態度的冒險計劃的背後推手是那些講求實際的企業家,他們看到了這個計劃背後的巨額利潤。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查爾斯·泰森·葉凱士。伊利諾州法律規定,只有經過沿線所有業主許可,才能修建高架鐵路。於是,葉凱士就通過賄賂、哄騙與欺詐的手段取得了業主們的同意。在僅僅與大多數沿線業主籤約的情況下,葉凱士就擅自開工,置反對者們於不顧,讓他們陷入孤立無援、無能為力的境地,只能苦苦掙扎、暗生悶氣。這確實無恥,可卻是人性使然。如今的「L」高架鐵路已然成為芝加哥最受喜愛的標誌之一,它賦予了這座城市獨特、歡騰的視覺符號,為這座城市注入了非凡的生機與活力,用19世紀末的視野將芝加哥打造成為一座未來之城。葉凱士後來厭倦了在芝加哥的生活,於1900年移居倫敦,為倫敦地下鐵路的擴建提供資金,並因此成為倫敦公共運輸發展史上的一位關鍵人物。當然,在那裡,列車合宜地在地下奔馳。

沿湖街向西,在「L」高架鐵路的陰影之下,留心的話就能注意到在富蘭克林街拐角處的一排建築物。它們是罕見的倖存者——1871年芝加哥大火後迅速興建而起的一片大樓,值得被銘記。4層樓的建築,外磚牆上裝飾著華麗窗楣,地面矗著鑄鐵立柱。它們代表著在諸如瑞萊斯大廈一派的鋼鐵框架的摩天大樓誕生之前,那段平淡無奇的建築發展史。

接著,就來到了國家大道。有些人認為,這裡是市中心的脊梁,19世紀末期芝加哥的主要建築,大多建在國家大道的兩側,或是國家大道附近的地區,總之,在這裡比在芝加哥其他任何地方能見到的都要多。漫步國家大道或遍覽周邊地區,就能領略到本書中所描述的大部分芝加哥建築的風貌。漫長筆直的國家大道鋪設在1830年所規劃的城市網格布局上,和紐約大部分地區一樣,芝加哥的中心也是一塊網格狀區域。恰如曼哈頓,在過去的130年間,芝加哥的摩天大樓與高層建築沿人行道而建,高聳天際,從而造就了峽谷式的街道,向南望去景色最是壯觀。目光穿過大約三個街區,在街道的西側,瑞萊斯大廈巍然矗立——這個14層樓高的巨人也曾高居頂點、傲視群雄,如今卻被更為高大的後起之秀掩沒。

瑞萊斯大廈記錄了一段國家大道的社會史,因為在大廈最初的設計階段,其部分場地就被考慮用作醫生的小型診療室。國家大道是條商業街,街上經營的買賣林林總總。早期在瑞萊斯大廈行醫的醫生當中,最與眾不同的當算本·L.雷特曼,其診室位於大廈八樓。人稱「流浪漢大夫」的雷特曼為窮人、妓女、社會棄兒,尤其是性病患者診治。他也是激進的無政府主義者、最早的女權主義者埃瑪·戈爾德曼的情人——想必,她也一度是瑞萊斯大廈的常客。

幾乎位於瑞萊斯大廈正對面的是一幢採用實心砌塊材質建構的大樓,它象徵著國家大道早期的另一項主要用途。從一開始,這裡就是城市主要的購物街,而這座大樓就曾是巨大的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的一部分。這家百貨公司自19世紀中葉開始的發跡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芝加哥商業簡史。它的雛形是波特·帕爾默於1852年在國家大道上開設的一家紡織品商店。之後商人帕爾默成為推動國家大道建設的房地產商,再後來他又變身為藝術品收藏家,在本書所講述的故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1865年,帕爾默與兩位芝加哥店主——馬歇爾·菲爾德與李維·Z.萊特開始了合作,可在數年後他便賣掉了自己的股份。由此,這個不斷壯大的商店更名為菲爾德-萊特公司。商店雖然在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中被付之一炬,但這對魄力非凡的菲爾德與萊特來說卻不足掛齒。憑藉膽識與果敢,他們竭盡所能保全了大量庫存,在大火發生後的幾周內就重整旗鼓,在新址重新開業了。1873年,生意越來越興隆的商店重回國家大道。1881年,菲爾德買斷了萊特的股份,成立了馬歇爾·菲爾德公司。在菲爾德的監督之下,公司的批發與零售業績蒸蒸日上,最終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百貨商店之一。菲爾德想把購物變成一種愉悅的體驗,讓顧客在商場建築優美的環境中自由瀏覽商品,絲毫不用承受非買不可的壓力。此外,菲爾德還創造出一種全世界競相效仿的零售模式。為菲爾德效力25年的哈裡·G.塞爾福裡奇,從批發部的貨物管理員一步一步晉升至公司的初級合伙人,並於1908年在倫敦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塞爾福裡奇百貨公司。這棟建築是坐落於倫敦西區的美式銷售的最佳典範,其構造設計理所當然地出自丹尼爾· H.伯納姆之手,因為當初正是D. H. 伯納姆公司負責設計了現存於國家大道上的馬歇爾·菲爾德旗艦店,即使這家商店如今已被梅西百貨收購。事實上,從建築學角度,尤其是以瑞萊斯大廈為背景進行討論時,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是很能說明問題的。現存的百貨公司是個複雜的結合體,建造於1892—1914年,經歷了五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始於1892年,由時任D. H.伯納姆公司首席設計師的查爾斯·阿特伍德操刀,並於次年8月完工開業。在這之前,阿特伍德剛剛受命於伯納姆,接過約翰·路特手中的接力棒,完成了瑞萊斯大廈的設計建造。路特於1890年開始了瑞萊斯大廈的設計工作,但不幸於1891年1月去世,留下了這項未竟之業。然而,儘管瑞萊斯大廈因其簡潔實用的建築風格——包括驚人的玻璃幕牆與小部分白色帶釉陶板——而在建築史上極具開拓意義,但阿特伍德在幾乎同一時期設計的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整體卻是傳統主義風格。正如阿特伍德接下來(同樣是應伯納姆要求)為哥倫布紀念博覽會設計的大樓一樣,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的建築細節古風盡顯,鋼鐵框架外包花崗巖的設計表明這是一座傳統的砌體結構建築。19世紀90年代初,芝加哥在藝術領域享有非凡卓越的地位,新舊建築世界共存於此,這座城市在巨變的邊緣搖搖欲墜。

在瑞萊斯大廈南側的街區中矗立著路易斯·沙利文設計的最後一座重要建築物。這位建築師在19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芝加哥,乃至在全美建築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座建築最初於1899年計劃作為施萊辛格-邁耶百貨公司的零售商店,後於1904年被改造為卡森-皮雷-斯科特連鎖百貨公司的旗艦店大樓——1901年,在瑞萊斯大廈的施工進度還未過半的時候,這家百貨公司已入駐了它的底層,成為這座大廈的首位租戶。這座由沙利文設計、如今被稱為沙利文中心的建築,在他困境重重的晚年終於完工。雖然後來它又經歷了改建、擴建,但仍凸顯出了沙利文早期劃時代的建築才能。他在1896年提出,建築應模仿自然的樣式,或是人們所觀察到的自然的樣式,應該做到「形式永遠追隨功能」。在他看來,在自然界中,形式只隨功能的變動而變化,因此在沙利文中心,每層辦公樓的外觀看上去都是相同的,因為它們履行著同樣的職責。然而,在這同一座大樓中,底層的商店櫥窗與頂樓的散步場所就因功能的不同而形式各異。此外,沙利文還以植物作為其設計靈感來源:大樓看似深深植根於地下;裝飾物以自然有機的方式,獨具匠心地向上環繞蔓延;大樓頂部高聳於成排的「芝加哥窗」(通常由固定居中的大塊玻璃與兩側較小的、可上下拉動的滑窗構成)之上,如植物莖上的花朵般綻放。

位於國家大道上,分兩階段建造於1899-1904年的沙利文中心。路易絲·沙利文為這座百貨商場進行了設計,後於1906年由D.H.伯納姆公司對其進行了擴建改造。

國家大道以西的幾個街區外,在西亞當斯大街與南拉薩爾大街交會處,坐落著1886年建成的盧克裡大廈——這是由伯納姆與路特設計的首幢重要高層建築。它外表洋溢著理性之風,細節處卻極盡折中主義裝飾之能事。1906年,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對大樓重新進行了裝飾改造,為它內部的庭院添加了精美華貴的天窗玻璃頂。靠近盧克裡大廈南側,在西範布倫大街與國家大道交口處,矗立著建築史上的驚世傑作摩納德諾克大樓。這座由約翰·路特在1891年1月份——其離世前,剛好完成設計的17層高樓,巨大宏偉、莊嚴超群,外部幾無裝飾。摩納德諾克大樓是極簡主義風格抽象派建築的力作——這一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樓極具成本意識的委託人推動形成的,設計理念絕對前衛。摩納德諾克大樓南面、位於迪爾伯恩大街上的是費希爾大廈。這座19層高、採用陶板包層的建築是查爾斯·阿特伍德於1893年為盧修斯·費希爾設計的。彼時,阿特伍德還在同時進行著瑞萊斯大廈的建築設計。費希爾大廈的正式落成已經是1896年的事了,而那時的阿特伍德卻已突遭意外,英年早逝。費希爾大廈與瑞萊斯大廈形成了極有趣的對照:儘管二者顯然出自同門,但費希爾大廈古樸有餘、玻璃飾物不足,似乎有意迴避瑞萊斯大廈所標榜的前衛風格。

1887年,沙利文與阿德勒合作設計的芝加哥會堂大廈。建築恢宏簡潔,充滿都市氣息。在它落成時,它是美國規模最大的獨幢大樓,也是芝加哥的第一高樓。

這趟非凡的芝加哥建築史之旅現在即將達到高潮。毗鄰費希爾大廈而建的是16層高的曼哈頓大廈,由威廉·勒巴隆·詹尼於1888年設計而成,是芝加哥第一座全鋼鐵框架摩天大樓。但是,儘管這座氣派宏偉的史詩巨作在現代高層建築誕生史上享有先驅地位,曼哈頓大廈卻仍然採用磚石結構以隱藏其鋼鐵框架,並在外表上附以包括一系列鬼面雕刻在內的古典風格裝飾,工藝繁複,足以充當文藝復興時期豪華的宮殿裝飾。接下來,再次回到國家大道上,第二萊特大廈的主體部分赫然顯現。這是詹尼1889年為李維·萊特設計的百貨商店大樓,當時的萊特剛剛與馬歇爾·菲爾德分道揚鑣。這座大樓雖然不高,卻擴展延伸,佔地面積極廣,橫跨了整個街區。繼曼哈頓大廈之後,詹尼的設計風格變化得耐人尋味、令人著迷。萊特大廈仍保留了古樸的裝飾——引人注目的巨大古希臘多立克式壁柱盡顯崇高典雅,鋼鐵框架外仍是磚石外牆,但一切顯得更加簡潔理性。很顯然,這座功能主義的建築正從歷史的束縛中破繭而出。接下來,終於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芝加哥,也是19世紀末的美國最重要的建築之一。在國家大道穿過議會公園路交口以東的地方,就是會堂大廈之所在。這是1887年芝加哥商界財團聘請路易斯·沙利文與丹克馬爾·阿德勒合作設計建造的著名建築,大廈內部設有一個包含4300個座位的會堂,是芝加哥為躋身美國文化地圖,讓自己有資格與1883年在百老匯大街上開業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相比肩而設立的。企劃建造這座大廈的財團首腦是地產界百萬富翁、慈善家斐迪南·佩克。財團其他成員包括:律師、商人馬丁·A.賴爾森——1892年,年僅36歲的賴爾森已是當時的芝加哥首富,也是當地首屈一指的藝術品收藏家;工程師、實業家喬治·普爾曼,他為國家鐵路研發了奢華的「普爾曼」臥鋪車廂;百貨公司巨頭馬歇爾·菲爾德。當會堂大廈在1889年竣工時,它已是全美規模最大的建築,憑藉18層高的塔樓成為芝加哥的最高點。這些人與他們建造的高樓廣廈造就了如今我們棲居的城市建築群落。一旦你聽過他們講述的故事,就再也不會用之前的眼光看待現代城市了。

《摩天大樓:始於芝加哥的摩登時代》,[英]丹·克魯克香克著,高銀譯,未讀·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年5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摩天大樓》看「摩天大樓」
    最近騰訊自製的懸疑劇《摩天大樓》火了,引起網上熱議。豆瓣評分8.1,非常亮眼。這樣的成績與影片表現的內核與主題緊密相關。首先來說說《摩天大樓》海報的設計精妙之處,先來看看定檔海報。其實從海報的設計就透露出片子表達的內核。
  • 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Modern Times),是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經典喜劇電影,於1936
  • 摩登時代的困境
    文/ 金鑲玉 1936年,卓別林拍攝了他的最後一部默片《摩登時代》。
  • 《摩登時代》:查理·卓別林默片時代的一去不返
    當一天,有個人告訴你,別這樣幹了,時代變了,之前的那套行不通了,我們的時代過去了。這個時候,你會不會黯然失落,巨大的無奈感將你帶入過去輝煌的記憶溫泉,但因為火山已死,溫泉的水溫也會最終慢慢變涼。查理·卓別林是默片時代偉大的電影大師,他參演的所有默片都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因為當時的電影無法錄製和播放演員的對白,所有的內容都必須靠演員的肢體表現出來,查理·卓別林創造的表演方式非常深遠的影響了世人。但因為技術的革新宣告有聲電影時代的到來,同時也宣告了默片時代的終結,即使是查理·卓別林也無法阻止電影史的進程,而《摩登時代》則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部默片電影。
  • 雲上芝加哥
    芝加哥的攝影師Peter Tsai在過去六年間一直致力於尋找高出拍攝天際線的地方,他為這組作品起名為《雲上芝加哥》。氤氳的霧氣中,芝加哥標誌性的摩天大樓高聳,這樣的畫面宛若童話王國中的世界。芝加哥優秀華人快遞折扣促銷大全長按如下二維碼或手機掃描:
  • 《摩登時代》觀後感10篇
    《摩登時代》觀後感(一):電影微評:摩登時代  8.5分。並不如想像中來得那麼精彩,通《淘金熱》一樣,整部電影與其說是部完整的片子,還不如說是一段段小品的合集。當然很多耳熟能詳的場景依然讓人捧腹。  《摩登時代》觀後感(四):如今的時代誰能陪著我重演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它教會我們的是怎樣笑看人生,即便再艱難還是那麼勇敢的面對,挨餓的時候疲憊的時候許多一般人碰到都會崩潰的時候還是那樣笑著笑著,它告訴我們小丑不止是逗笑的角色,更多的是這些笑料背後流露出的溫馨和積極,可惜的是現在的生活中有誰能陪著我一起重演摩登時代。。。
  • 《摩登時代》——卓別林
    《摩登時代》可以說是卓別林的代表作,正向片語說的那樣「本片講述工業時代,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衝突」。即使在七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在看影片時,同樣產生了很多共鳴。我認為摩登時代一開始的那兩個鏡頭完全有理由成為電影史上最偉大最經典的蒙太奇。   正如狄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 《摩登時代》與卓別林
    《摩登時代》是查理·卓別林在1936年導演並主演的黑白無聲電影。影片講述了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故事。
  • 富士康悲劇:新版的《摩登時代》?
    (見今日本報A07版)    富士康悲劇引發了無數討論,出自該廠員工之口的「機械化的工作,生活一點意思都沒有」「沒有公平回報」這些字眼,會讓我們聯想起卓別林那部著名的電影《摩登時代》。    在以新動力和生產流水線等為標誌的西方工業革命風起雲湧時,卓別林卻用《摩登時代》這部電影,對與這場革命相伴隨的工作時間長、精神高度緊張、收入微薄、沒有自由、讓勞動失去幸福和快樂等違背人性的種種弊端進行尖銳諷刺,對後來美國產業工人要求改善工作環境、實行八小時工作制、提高福利待遇起到了啟蒙作用。
  • 芝加哥,一直很「致命」丨夜問
    答案:《芝加哥》。從上至下劇照分別來自電影《變形金剛3》、美劇《致命女人》、電影《芝加哥七君子審判》。2002年12月27日,電影《芝加哥》上映。該片改編自同名百老匯音樂劇,由羅伯·馬歇爾執導,蕾妮·齊薇格、凱薩琳·澤塔-瓊斯、理查·基爾、約翰·C·賴利等主演,講述的是兩起發生在芝加哥的案件,兩名女人分別謀殺了自己的情人和丈夫,經過律師比利的炒作後她們被釋放並聲名大噪,諷刺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紙醉金迷、娛樂至死的社會狀況。該片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斬獲13項提名和6項大獎,打破了35年來歌舞片無緣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局面。
  • 《摩登時代》為什麼能成為卓別林的代表作?
    《摩登時代》一直都是卓別林的代表作,為什麼這樣說呢?該片是卓別林的第七十五部影片,豆瓣有9.2的評分,在TOP250中排名102。《摩登時代》是他最後一部無聲電影,也是最後一部流浪漢電影。這部《摩登時代》是卓別林對於社會、人生、電影藝術的思考。
  • 在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裡,是人性無盡的「貪婪」
    在1936年,卓別林自編自導自演了他職業生涯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摩登時代》,這部影片是卓別林整個電影生涯的代表作品。這部影片通過一個被逼瘋的流浪漢和一個可憐的孤女,表達了對這個所謂的「摩登時代」的深深諷刺。作為默片時代最偉大的電影大師,卓別林的表演風格,在整個默片時代的後期,已經趨於在默片藝術上的完美。
  • 《摩登時代》裡的聲音印象
    19世紀30年代,好萊塢有聲電影快速發展,但喜劇大師卓別林堅守自己對無聲電影,肢體表演藝術的熱愛,為我們帶來黑白默片的經典之作:《摩登時代》。電影中聲音的豐富運用,巧妙敘述了繁華的「摩登時代」下小人物心酸又戲劇化的生活,其間隱喻直至今日仍然值得我們思考。
  • 鹽觀影 | 卓別林《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是我完整看過的第二部卓別林,看第一部在2019年,是《城市之光》。我驚嘆於:導演、編劇、主演、配樂,卓別林。除了《摩登時代》,他的很多電影配樂也都由自己挑選各種古典音樂小品或自己根據情節創作完成。我喜歡這樣的人,他生來就是藝術家。
  •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最好的一部電影嗎?
    《摩登時代》是卓別林的代表作之一,從影片字幕中我驚訝的發現,他兼導演、編劇、演員甚至配樂於一身,真乃當之無愧的喜劇大師。影片雖然是黑白片,但是如今看來仍然別有味道。《摩登時代》怎麼說的,單看片名,摩登,意味著發達、進步。摩登時代,聽名字應該是一個和發達的都市生活有關的電影。實則不然,摩登的城市之下,透露著底層人民的艱苦,工廠倒閉,工人吃不起飯而被迫當強盜,人們艱苦的掙扎在生死的邊緣。與之相比的富人生活,玉盤珍饈,看表演。讓我想到了杜甫的一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章子怡高度評價《摩天大樓》,誇Angelababy演技!
    《摩天大樓》成為繼《隱秘的角落》之後第二部懸疑爆款網劇。 之前,章子怡對《隱秘的角落》做出了高度評價, 看了這麼多年的美劇英劇,終於有一部品質可與其抗衡的「中劇」了! 可以和美劇英劇抗衡的中劇,這樣的評價確實是高。
  • 電影《摩登時代》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卓別林做出了藝術生涯中一次重大決定:拍最後一部無聲片——《摩登時代》。  傳說多虧這位熱情的女伴壯膽,他才敢孤注一擲。卓別林終日考慮他的電影,無暇旁顧。寶蓮常常抽空照看他的家。她溫柔可親,卓別林的兩個孩子也喜歡她。他們的生活和諧而忙碌。從著手編劇到完成影片。兩人付出了近三年的心血。1936年 2月5日,《摩登時代》在紐約利沃裡劇院首映。
  • 電影:摩登時代(1936)
    【電影:摩登時代(1936)】導語:在摩登時代(1936年),仍然保持沉默的Tramp,他熟悉的小德比帽,小鬍子,大靴子,寬鬆的褲子,緊身夾克和手杖使他的最後一次屏幕亮相。它有許多奇妙的創造性和令人難忘的例程和場景,宣告了無產階級人士對工業時代(亨利福特的裝配線時期)機器的非人性化影響以及各種社會機構的挫敗鬥爭。Tramp的場景發現他在場景之間交替作為裝配線工廠工人(在那裡他用機器餵養,然後 - 當單調超越他時 - 成為另一臺機器的齒輪和齒輪中的'食物'),一名造船廠工人,百貨商店守夜人,一名過度緊張的歌唱服務員,或一名坐牢的人。
  • 徐崢:現在的時代就是「摩登年代」
    近期火映的《摩登年代》其實拍攝在《泰囧》之前,有向卓別林致敬的意味,更重要的是,它表達了物慾橫流世界的純真情感。  X=徐崢  《泰囧》之後,沒有壓力,如何持續才是問題  記者:《泰囧》大獲成功,《摩登年代》隨後上映,也引來不少關注,對此有無特別的壓力?
  • 《摩登時代》:縱然卑微無助,飽含熱淚後也可創造別樣摩登人生
    電影開篇的間幕中寫著這樣一句話:「《摩登時代》是一個關於工業時代的故事,其中講述了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衝突。」卓別林用自己無聲的喜劇創造了包含一個時代的故事,涵蓋著無數個底層人士對夢想的追尋。《摩登時代》在創造時雖然已經有色彩影像技術,但為凸顯經濟大蕭條時代的殘酷與不公,卓別林依舊延續著黑白色彩,用單純的顏色重現工業化嚴重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