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句話本是告訴世人一個道理,唯有重視教育,尊重教育,才能指導孩子成長成才,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但經過千百年的傳承,似乎只有這句話的最後一部分被人記住了,「富不過三代」的說法自古有之,的確,歷史上有許多事實都證明了這句話,究其實質,富人們還是沒有搞清楚上述所說的道理。
「求財恨不多,財多傷人子」 ,宋代李邦獻說:「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為人作善方便者,其後受惠」 ,「富不過三代,盛不過三代」其實大多時候說的是官宦之家和富裕人家。就比如說晚清重臣李鴻章,他留給子孫的財產數量相當驚人,田產、房產和當鋪遍及合肥、蕪湖、上海、南京、揚州等地,但就是這樣的巨額遺產,在孫子手中被揮霍一空,整天貪圖享樂,不求上進,即便是金山銀山,也會被吃空,最後只能落得個落寞自殺的下場。
所以說,子孫被教育好了,才是重中之重,懂得努力奮鬥,不想著將父輩作為庇蔭和靠山,用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能守得住家產,繼而將家族發揚光大。可若是擔心子孫守不好家業的話,索性就可以不留遺產,就比如湘軍統帥曾國藩,「絕不留銀錢與後人」,但最終曾家繁盛綿延十餘代,至今沒有出現過敗家子。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大富翁,許愛周,1881年生於坡頭博立村的一個農民家庭,最終卻成為了法國殖民地廣州灣的航運巨子,為了保住家業,1966年去世後,他給孫子留200億遺產,每月只給10萬。
許愛周從小就跟著父親經商,耳濡目染之下,他成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多次抓住機遇,先是靠著經營糧食雜貨積累資金,參股填海工程,成為地產大亨。
後來看到了碼頭的前景,毅然轉而經營航運業,成立了"順昌航業公司",大量收購外輪,商船遠達東南亞各國,成為遠近聞名的船運巨商。
事實證明,許愛周的每次選擇都是正確的,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剛過三十歲的他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商業帝國,而且他利用自己的能力多次幫助祖國,在中日戰爭時期,許愛周以廣州灣為基地的航運業務更盛,為抗戰運送物資。
1966年許愛周逝世,一代船王,就此落幕。他終生樂善好施,給子孫做出榜樣,其次子許士芬,孫子許晉奎、許晉乾、許晉義都熱心於公益事業,每當家鄉人民遇到困難時,他們必定慷慨解囊,鼎力資助。
1994年華南地區慘遭大水災,湛江市也遭受了很大損失。他們聞訊後立即為湛江市各受災單位共捐贈了267萬港元。
為了資助湛江市的助殘事業,他們於2001年向湛江市捐贈了13萬港元。每年春節,他們都寄出數萬元專款慰問鄉村中的孤寡老人和生活貧困的群眾。
許氏家族尤其重視家鄉的教育事業。1986年,他們劃出11幢房屋,支持湛江市創辦愛周職業高級中學,每年資助一定的教育經費。至今共資助該校人民幣310萬元。
雖然許氏家族身體力行地愛國愛鄉,但像許愛周這樣的商業奇才是可遇而不可求,到了許晉亨這一代,就已經開始沒落了。
許晉亨是許愛周幼子許世勳的兒子,跟爺爺關係最好,享受到家族的財富和教育資源也是最多的,1991年,許晉亨跟賭王的女兒何超瓊結婚。
婚宴連續擺了三天,費用高達2000萬,這場婚禮被稱為「世界童話式婚宴」,但這段婚姻只維持了9年。
後來許晉亨跟李嘉欣喜結連理,這次分家產不知道李嘉欣做何感想,會不會比較鬱悶?不過許愛周對許晉亨是頗為疼愛的,正因為如此,他去世時不僅單獨給許晉亨留下200億,還給他規定了花錢的方式,不能揮霍,只能按遺囑花錢。
大概許愛周也害怕「富不過三代」,為了給後代留下一些基業,許愛周對家族的資金採用了基金管理模式,許愛周將200億轉化為基金,許晉亨每個月從基金裡面可以拿到10萬的生活費,這200億要花完,起碼也要1.6萬年啊!
如果按照這個速度花錢,200億資產的確可以延續很多代子孫,一時半會兒是花不完的,就算子孫胡作非為,可他們也根本拿不出錢來揮霍。
不得不說,許愛周為了保持家族的榮耀和家業,實在是花費了不少的心思,憑藉他的智慧,才讓他他積累的財富沒有被揮霍一空,不得不說天下最苦的就是父母心,也許正因為用心良苦,反而不易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