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掌握一些基本套路,你完全可以寫出很帶感的蘇式軍歌。
文|張宏兵
中國近幾十年譜寫的軍旅歌曲多不可數,或許可以認為,除了朝鮮外,中國的軍歌絕對是世界最多的,只是大多數的旋律都無法給人以威武雄壯之感。以至於經常有中國軍迷在製作讚美我強盛軍隊的 MV 時,只好選用蘇式軍歌做音樂背景。
· 著名軍旅歌手李雙江、夢鴿夫婦,不過公眾仿佛更關心他們的家事蘇式軍歌很難譜寫麼?
其實不難,只要掌握一些基本套路,你完全可以寫出很帶感的蘇式軍歌。
如何體現軍味
決定一首歌聽上去是軍歌還是哀樂,首先是節拍速度和節奏,我們暫且統一稱為節拍,節拍係指每分鐘有幾拍,簡單地說就是強音或較強音出現的頻率,通常,每分鐘有幾拍被簡稱為 BPM(Beats Per Minute)。
通常,那種聽上去很像部隊邁著整齊有力行軍步伐的軍歌,大都是每分鐘 110-120 拍,並且是規整的二拍或四拍節奏。二拍節奏的特點是「強、弱、強、弱」交替,這與優美的三拍子如華爾茲即圓舞曲不同,三拍子節奏一般是「強、弱、弱」的節拍規律。軍歌以二拍子或四拍子為多。典型如蘇聯軍歌《紅軍最強大》。為什麼這種節拍的曲子會讓人自然而然地聯想起軍隊的行進?因為它的節奏恰好與軍隊整齊行進的腳步節奏大致吻合。
世界上第一個明確行軍齊步走步速的普魯士軍隊,正步行軍時每分鐘的速是 114 步,解放軍是 116 步,蘇聯/俄羅斯、朝鮮、越南等則是 120 步。騎兵的速度比步兵隊列更快,自然描述騎兵的樂曲節拍就更快,最典型的是蘇聯的《草原騎兵歌》(又名《草原啊草原》),它的節拍是 140 BPM 左右。
熟悉歷史的人會注意到,納粹黨歌《霍斯特·威賽爾》出現時其背景畫面幾乎都是部隊行軍的畫面,它的節拍恰好是 120BPM。有意思的是,納粹德國時期的國歌《德意志高於一切》,聽上去像即有莊嚴神聖感,同時又像是緩步行進的軍歌,而戰後德國國歌旋律沒變,但聽上去卻像是教堂的頌歌,完全沒有了軍隊行進感。
奧妙首先是節奏的變化,納粹時期的德國國歌的節拍是 100 BPM 左右(現場指揮演奏演唱時節拍速度並不完全穩定準確,甚至會根據情緒進行微調),而今天德國國歌的節拍常常是 65 BPM,它變慢之後的節拍恰好是教堂頌歌常見的節拍。如果再慢一點點,它就要變成適合儀仗兵邁著緩慢步伐敬獻花圈、花籃時伴奏用的哀樂了。
—— 如果你留意一下儀仗隊在敬獻花圈時或在陵墓前的行進步伐,會發現他們的步速大都是每分鐘 60 步左右,最典型的是紅場列寧墓前儀仗隊的步伐。解放軍規定,儀仗隊在敬獻花圈或舉行葬儀時的禮步,也是每分鐘是 60 步。
音樂節拍與情感表達關係的影響,道理很簡單。人們在歡快、喜悅、幸福時,動作都較平常更快,譬如《新聞聯播》中重要領導或外賓出場時,人們多呈雀躍「狀」;而人在悲傷、憂鬱、情緒低落時,身體動作都會慢,腳步也會慢,追悼會上人們告別遺體送行的腳步,都是慢慢走。
同樣,在強調莊嚴、神聖氛圍的宗教場合,無論是人的肢體語言還是隊列行進速度,同樣較為緩慢,而宗教讚美詩為表達恩愛、慈詳、憐憫等情緒其較慢速度也恰好與之對應。
不過,德國國歌的前後變化,並不止是節拍的變化,還有器樂和演奏方式的變化。因為不同的樂器和演奏方式帶來的力量感的強弱,會讓人產生完全不同的情感、情緒。
比如,銅管樂器,如小號、長號等,音色嘹亮、輝煌,力量感十足,尤其長號的雄壯音色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軍隊,而中國古代的號角,雖音色與近現代銅管長號、小號截然不同,但其低沉、雄渾的音色同樣會讓人聯想起軍隊。銅管類樂器加上鼓點,它帶來的力量感非常適合用來表現軍歌。
而木管樂器如短笛、長笛、雙簧管、單簧管等等,力量感和強度要弱得多,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草地、樹林、鳥鳴等野外綠色景像,或對往事的回憶。而節奏舒緩的人的和聲則適合用於表現讚美詩。
前面的納粹版德國國歌聽上去軍味十足,除了節奏,它還是用銅管樂器和鼓點來演奏的,它有一種壓迫感,而後一個版本的德國國歌則用的是人的和聲,所以聽上去非常像宗教讚美詩。
中國民樂《賽馬》節拍是 150 BPM 左右,它的主奏樂器是二胡,鋼琴伴奏,它與節奏相似的《草原騎兵歌》相比,只有有輕快喜悅而無那種軍隊感。
不過,一首曲子要有軍味,除了節奏和樂器,旋律也有講究。因為旋律音線的方向對情緒也有重要影響。旋律總體上行,尤其是句末的音往高走,會帶來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情緒;反之,旋律總體下行,尤其是句末的音往低走,會帶來回歸平靜、消極甚至憂鬱的情緒。
要體現出軍隊威武雄壯一往無前,旋律總體應該總體是上行的,譬如《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的開頭有 11-3、55-6…,《義勇軍進行曲》的主要動機是向上的 so-do,蘇聯國歌《牢不可破的聯盟》除了向上的 so-do, 中間有一直向上的音階。
如何有蘇俄味
各地或各民族的音樂所用的調式多有其固定風格,這就是為什麼即使不懂音樂的人,也能分出不同民族或地區風格的曲子。
通常,傳統的民族音樂並不會全部用上我們熟悉的 Do、Re、Mi、Fa、So、La、Ti 這七個音。比如漢族民樂常常只用 Do、Re、Mi、So、La 五個音,而日本古樂可能只用 La、Ti、Do、Mi、Fa 五個音(偶爾會用Re),這叫五聲調式。
而蘇聯民歌除了七個音之外,可能還會用到把 So 升高半音的、有更多音使用的調式。除了使用哪幾個音之外,以哪個音為樂曲的結束音(常常也是開始音),也是決定調式的因素。
調式除了可以顯示出民族風格,不同的調式善於表達的情感也可能不同,比如聽上去有的明朗、有的憂鬱(例如,同是新疆風格歌曲,《掀起了你的蓋頭來》使用大調,且速度較快,聽上去明朗歡快,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使用小調,聽上去就會更抒情或憂鬱)。
另外,不同民族樂器的音準概念還不完全一樣,比如在吉他上無法完全準確地奏出熱瓦甫上的音,兩者相互看來對方的音不準、跑偏了。但這些不同民族樂器之間的音準不同,也就是律制不同,往往也是構成民族音樂各自不同風格的重要來源。
蘇俄傳統民歌最常見的調式是俄羅斯旋律小調,比如《三套車》和《小路》就是這種調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與《紅莓花兒開》也是用類似調式。
另外,蘇俄傳統民歌很容易分辨的特徵還有其自成一格的樂器,譬如德國人發明的手風琴經俄國人改良後,幾乎成為俄國民樂的標配,與手風琴地位同樣重要的還有俄國民族樂器三角琴。不過,蘇式軍歌就用不上手風琴和三角琴這樣的樂器,只能是銅管樂器和鼓。
· 2010 年莫斯科國際軍樂節,俄羅斯軍樂隊在紅場上演奏軍樂如果譜寫歌曲時,注意旋律上帶有濃鬱蘇俄傳統民歌調式,節拍在每分鐘 110-120 拍之間,配上豐滿、正規進行的和聲,用上銅管樂器和軍鼓演奏,它就會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蘇式軍歌了。
有意思的是,蘇聯歷史上誕生了無數軍歌,無論是通常被公認為蘇軍軍歌的《蘇軍之歌》(蘇聯並無法定的標準軍歌),還是《蘇軍最強大》、《勇敢的頓河青年》、《同志們,勇敢地前進》等歌曲,俄羅斯民歌的味道都不甚濃鬱,對中國人來說,有些歌曲甚至很難與二戰時期的納粹軍歌區分。
迄今為止蘇式軍歌味最濃的,反而是美國人詹姆斯·漢尼根(James Hannigan)寫的 —— 2008 年美國 EALA 公司推出《命令與徵服:紅色警戒3》時,推出的主題曲《蘇維埃進行曲》,這首嚴格遵照俄羅斯民歌調式譜曲的蘇式軍歌,不但比正牌蘇聯軍歌聽上去還正宗,還隱約帶有一種黑暗邪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