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史上的許氏兄弟喜劇電影特色及其意義

2020-08-26 影視最前方

前言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是香港影視產業高速發展的年代,也是一個香港影視產業人員逐漸成長起來的年代。自從一九六七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TVB)開播以後,整個香港社會的娛樂模式大大改變,由於電視的大眾化,電影再也不能稱霸整個娛樂消費市場,電影題材再也不能只透過煽情教誨的倫理文藝片來吸引觀眾,因為電視劇集的大量出現,載歌載舞的青春電影也被娛樂綜合性更強的節目《歡樂今宵》所替代;粵語片更被大型製作的國語片(不論是邵氏或國泰) 所取代而走向窮途末路;七零年粵語片的上映只有幾十部,而七一年上映的只有一部,和粵語片在全盛時期出產幾百部來相比,可以說是粵語片的全面的潰敗;七十年代初的香港社會,無論在經濟和娛樂模式的改變上,都是經歷了混亂﹑尋找到穩定的階段。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TVB)

綜合性節目《歡樂今宵》

回到香港電影發展史上,七零至七三年的香港電影,基本上是邵氏出品的電影為主流,張徹式刀劍及拳腳片雄霸一方,而李翰祥在七一年的《騙術奇譚》中,將騙術和風月片的市井趣味帶給觀眾,不過無論是暴力動作片或小情小趣的風月片,都是邵氏電影公司以亞洲市場為出發點而拍成的國語片,可以說,不是真正結合香港文化的一種「港產片」製作而成的電影。

李翰祥的電影《騙術奇譚》

到了《七十二家房客》(1973年)可算是一個轉折點,因為它是粵語片停產後,第一部再次配上粵語而打破紀錄的香港電影,無論演員陣容及場面設計形式,都可以說是電視式的電影,而這種代表小市民的粵語片,正是奠定了日後粵語片復甦的方向。

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


許氏兄弟喜劇初露頭角

在粵語片走向復甦的過程中,可以滿足其中必要條件的電影人物,第一位是李小龍,因為他的《唐山大兄》(1971年)開創了香港武打片揚威世界的英雄神話,即香港人是中國人的自我認同;另一位是則許冠文,他和兩個弟弟(許冠英、許冠傑)所合作的喜劇,都充分表露出當時香港地道市井小民的生活狀態,即大家所熟知的「許氏兄弟喜劇」。

電影《唐山大兄》中的功夫巨星李小龍

香港電影史上的喜劇代表許氏兄弟(左到右):許冠文、許冠傑、許冠英

由許氏兄弟所製作的一連串喜劇電影:《鬼馬雙星》(1974年)、《天才與白痴》(1975年)、《半斤八兩》(1976年)、《賣身契》(1978年)不單掀起一股以廣東話(粵語)為本的喜劇熱潮,而且更造就一種港產片的新姿態以及粵語流行歌曲的香港本土文化模式,這種模式對日後所形成的香港影視產業文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而且更將香港式喜劇影視推向亞洲各國。

電影《鬼馬雙星》(1974年)

電影《天才與白痴》(1975年)

電影《半斤八兩》(1976年)

電影《賣身契》(1978年)

在許氏兄弟出品的《鬼馬雙星》中,電影題材其實是來源於許冠文和許冠傑兩人在無線電視臺的一檔喜劇節目《雙星報喜》,電視中一連串對話上的笑料以及妙趣橫生的經營,為日後許氏兄弟的電影笑料增添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電影中許冠文的表情及動作,則承接於邵氏時期所拍的《一樂也》(1973年)、《醜聞》(1974年)等喜劇影視;許冠傑則在嘉禾電影公司參演過《馬路小英雄》(1973年)、《龍虎金剛》(1973年)、《小英雄大鬧唐人街》(1974年)、《綽頭狀元》(1974年)等,不過許冠傑比許冠文更早加入娛樂圈,從演唱到電視圈,再創作出廣東歌曲,繼而進入電影圈。

許氏兄弟中的老大許冠文

許氏兄弟中的老四許冠傑

《鬼馬雙星》在當時之所以成功,除了引用電視臺時期高密度的笑料於電影外,其次是因為它成功地造了一對「難兄難弟」如何靠「賭」去實現夢想,尤其是許冠文飾演那種自作聰明,爭強好勝的老大「逞強」心態,正好代表七十年代經濟急速冒升的大時代小人物浮世心態,它是繼《七十二家房客》以來復興粵語片傳統最賣座的一部電影;當年的《鬼馬雙星》收入高達六百多萬港幣,不單創出武打片以外的潮流,而且更加成為香港開埠以來最賣座的電影。

電影《鬼馬雙星》中的許冠文


許氏兄弟喜劇的特色

許氏兄弟的喜劇電影和其他類型片有著不同的地方:它的精要不在主題或影像上,而在對白、動作和處境的喜劇感上,它的反應是直接性的;許氏兄弟喜劇的特色,除了達到觀眾直接認可的喜劇反應外,也具有一種反省性。

電影《摩登保鏢》中的許冠文

七十年代的許多許氏兄弟喜劇,都是許冠文自編﹑自導﹑自演的創作,而傳統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喜劇電影,大多數是以胡鬧滑稽為主,其次是靠演員的誇張形態為輔;在這期間的許氏兄弟更承接了電視臺的社會刺諷喜劇手法,發展出一種既寫實又充滿諷刺、刻薄的幽默笑料(包括處境和對白),它那種具有人情味和社會嘲諷的幽默,正好突出許氏兄弟喜劇的不同之處:一種對香港打工仔心態和舊社會現象的諷刺,使他們的電影時代感(七十年代)特別重。

許冠傑和許冠文

當時許氏兄弟喜劇被評論最成功之處,是善於運用喜劇處境以及突出小人物的性格,最成功的例子是《半斤八兩》中「廚房大戰」以及煮雞肉時的「按摩場面」,前者是充分利用廚房的道具和場景,來一次大規模的「戲謔」示範,後者很精密地運用早操的電視節目配音和煮雞肉時「按摩」的動作,製造出一系列喜劇的經典片段。

許冠文在《半斤八兩》中給雞做按摩

電影《半斤八兩》中精彩的廚房大戰

至於小人物的處理,許冠文在人物性格中費盡心思,他們的立體感不在於小人物的誇張形象,而是在於港式生活中人際關係的表現,其實小人物形象是香港喜劇一貫的傳統,但許冠文所創造的小人物形象卻又跟五、六十年代「賣傻式」的喜劇形象不同。

許氏兄弟中的老大許冠文

還有許氏兄弟喜劇無論在《雙星報喜》中的老大,《天才與白痴》中的雜役阿添,《半斤八兩》中私家偵探社的老闆,甚至是《摩登保鏢》的護衛員,許冠文的遭遇總是從逞強、貪婪以至全盤失落的模式;總而言之,許冠文的英雄形象總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失落、失敗多於成功。如果說李小龍在七十年代功夫片中戰無不勝的形象,是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一種神話符號代表,則許冠文在喜劇中所代表的就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以小博大、自作聰明的心態是許氏兄弟喜劇對舊時代小市民好大喜功的反映。

電影《半斤八兩》中許冠傑有著精彩的動作戲

許氏兄弟喜劇的第二個特色,是充滿睿智幽默感的「諷刺」。本來笑料在每種喜劇中都有出現,但許氏兄弟的笑料往往是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由於許冠文是知識思考型創作,往往不甘於只是「傻笑式」的笑話,往往會加插一些邏輯謬誤式的幽默,例如《半斤八兩》中許氏兄弟的對話:

飯多吃了會生痔瘡,你知道嗎

你有沒有講錯呀

那一個生痔瘡的人不吃飯呀

以上的笑料似乎是玩弄邏輯多於只講粗俗話語的對話。

電影《半斤八兩》中許氏兄弟的精彩對話

又例如在《天才與白痴》中,神父和阿添的對話:

阿添,上帝創造這個世界連人在一起,六天已經做完了

這可不同了,我洗的衣服每件都是很乾淨的

你看,上帝造出來的人都是瘋的,不信可以到外面看看

電影《天才與白痴》精彩對話

這種笑料其實是將舊社會比喻為精神病院,非一般笑料的堆砌,但由於許冠文很多時候要兼顧自我嘲弄和社會諷刺兩方面,有時會失去喜劇引發笑意的效果;然而這也是他的獨特之處:他要呈現出諷刺可以有兩面性,對大世界的諷刺和對自我小世界內外不一的諷刺。

喬宏在電影《天才與白痴》中也有精彩的演出

許氏兄弟喜劇的另一個特色就是「階級剝削」的話題。許冠文曾經這樣分析過自己的電影:「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不斷回到階級剝削這主題,但總之這是事實」。對許冠文來說,「階級剝削」這種字眼不是用來理解貧富懸殊的社會論述,而是一種日常現實狀態的描述。

許氏兄弟(左到右):許冠傑、許冠英、許冠文

縱使「剝削」是許冠文愛用的伎倆,然而在許氏兄弟喜劇中,似乎對階級剝削的自我醒覺並不明顯,許冠文並不想刻意在電影中大談「剝削」和「階級」的關係,反而多以不同權力的人際關係突顯對立的處境,如老大、老二,大公司、個體,上司、下屬的的關係;許冠文更多用冷嘲熱諷的手法,來挖苦人性弱點:自大、虛偽和貪婪。如果說許氏兄弟喜劇充斥著「剝削」關係的話,它是刻意嘲諷那種打工仔階層非人性的剝削,這當然會涉及階級觀念,但這並不是其作品的重點。

許氏兄弟喜劇並不真想用社會式的角度對社會作批判,而是用黑色幽默手法來諷嘲活在關係、舊制度下的小人物心態,以及他們是如何展露人性的。

許冠英和許冠文


許氏兄弟喜劇歌曲反映香港草根生涯

許氏兄弟喜劇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加插很多粵語歌曲,而這些歌曲的歌詞,大多反映小市民的現實以及個人對生活的態度。這些插曲直接和電影情節主題有關,有時則借題發揮,但其歌詞卻帶出香港的地道文化和市民心聲:有些是盡訴心中情、有些則是憑歌寄意;這些歌曲最大的特點是:不避諱且貼切香港的俚語,例如在《鬼馬雙星》的主題曲中:

「為兩餐乜都肯制前世,撞正輸曬心醫滯無謂,求望發達一味靠搵丁,鬼馬雙星...贏咗得餐笑,輸光唔駛興」

以上的歌詞,正好包含講得出卻寫不出的香港俚語特色,這些活生生的俚語「肯制」﹑「前世」﹑「搵丁」﹑「唔駛興」,說明許冠傑懂得運用香港俚語填於歌詞的中,更顯出香港俚語不同於正統廣東話的地道性。

電影《鬼馬雙星》的主題曲

又例如在《天才與白痴》的主題曲中:

「邊個系天才,邊個系白痴,扮懵定蠢才,冇咁易會知,阿茂至知」

道出香港人「走精面」的特格,小市民在社會打滾的兩面性表露無遺,既是一種諷刺,也是一種無奈。

電影《天才與白痴》的主題曲

又例如歌詞中: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勸喻世人勿過分強求名利。

電影歌曲在其中的角色,並不是一種點綴,而是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它也充分的表現出許氏兄弟對香港地道語言運用的精妙。

沒想到趙雅芝在《半斤八兩》中也有精彩的演出


許氏兄弟喜劇電影主題不離道德教誨

由於許冠文和許冠傑都是大學畢業,許冠文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許冠傑是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其喜劇的主題總是離不開一種知識份子的抱負。許氏兄弟喜劇雖有胡鬧堆砌笑料以及過分機械化的誇張動作,但他們的喜劇模式總有底線:

一、沒有出現粗口

雖然「粗口」也是香港草根階層的「日常語」,但他們的劇本對話只取香港俗語來玩弄,而非大肆濫用粗口;俗語不等同粗口,通俗不等同庸俗,從他們對香港語錄的攝取﹑拿用的運用來說,很明顯是有高度的篩選和自覺性。

電影《半斤八兩》中一段講「粗口」的對話

二、不玩低級的色情笑料

許氏兄弟在消費主導的電影生態中,自然明白「色情」﹑「鹹濕」笑料是最容易吸引觀眾的伎倆,但他們偏偏不走這條路線;在他們的喜劇電影中,兩性關係只停留於「吃冰淇淋」和「偷情」的劇情鋪排上,而不至於賣弄肉體以及色情的話語,許冠文作為一個編劇﹑導演及演員的總創作者,很自覺地想將喜劇提升為一種表演,而非一種技倆的賣弄。

許氏兄弟(左到右):許冠傑、許冠文、許冠英

三、電影主題含有道德教誨

在《鬼馬雙星》中:「勤力就會發財嗎,你不去看看鄉下的牛,發財的人都像木偶一樣坐著」這句對白中,他說出打工仔的怨氣:「做死一世也不會發達」的感嘆。

在《鬼馬雙星》中,許氏兄弟的經典對話

在《半斤八兩》中,當許氏兄弟嘆水床的一段對話:

我總是覺得這個世界,好像欠了我好多似的

你自出娘胎的時候,連尿布都沒有一條

這裡許冠文暗喻人生「本來無一物」的道理,勸喻時下年青人不要只會抱怨,不懂的自力更生。

在《半斤八兩》中,許氏兄弟嘆水床經典的一段對話

從以上的對白可以看出,許氏兄弟喜劇不單是機械式製造笑料,以迎合觀眾口味,而是將喜劇提升為一種對人性和現實的批判,從這角度來說,其喜劇不單只娛樂大眾,而是要提升喜劇為一種做人處世應求上進的教誨手段;許氏兄弟喜劇在每部電影中總要力求不重複自己,正好是他們超越自己的一種要求表現;不過對於二十一世紀的觀眾來說,這種道德教誨看起來有點不合時宜,其精神是承接一種七十年代知識分子的正面態度,這種態度是:揭示舊社會的不公,用嬉笑怒罵來指正人生的荒謬。

許氏兄弟的電影劇照和現實生活狀態


許氏兄弟喜劇的意義

從現今角度來看許氏兄弟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的的意義,可以分為幾點:

首先,在電影發展方面,許氏兄弟喜劇除了恢復粵語片的光輝傳統之外,而且還將喜劇推向一個新的品味格局,許氏兄弟喜劇在香港電影史上的貢獻,除了創造出一種新的喜劇的模式,而且更把七十年代以後「港產片」的喜劇模式定了下來,此模式不單將港式俚語發揮是淋漓盡致,更將地道的香港文化及社會現實,結合成對小市民的冷嘲熱諷,直接得到觀眾及評論界所認同。

許氏三傑,各顯所長

其次,許冠文的自編、自導、自演的角色,將笑匠的形象提升成一個自主自覺的電影創作者,可以和歐美大多數喜劇大師看齊,他那種黑色幽默的笑料和冷麵形象以及動作自成一格,即使在2004年懷舊片《鬼馬狂想曲》中劉青雲都以模仿他為榮;電影手法方面,他那種知識分子型的道德教誨,以現在觀點來看無疑是過時的,然而,許冠文始終認為喜劇不同搞笑劇,喜劇應該是言之有物的,他的這種電影觀在我看來並不過時,正如他在2004年香港電影金像獎中說:「我認為一部好的電影很簡單,他會使觀眾覺得明天值得生活下去,就是好的電影」。

香港影壇的一代笑匠:許冠文,同時也是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

最後,許氏兄弟的電影特色是一種具有正面價值觀和香港打工仔生活的反映,一種屬於七十年代的人和社會生活面貌的反映,這些反映都充分表現在他們的笑料和歌曲中,可以說許氏兄弟喜劇是一個創作者看一個時代的照妖鏡。

對於現今「強制搞笑」、「流量電影」來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許氏兄弟的喜劇,代表一種對舊社會及人性的自覺觀照;許氏兄弟的電影通俗而不庸俗,為觀眾帶來歡樂,也帶來各種嘲諷和反省,許氏兄弟的電影無論在題材創作以及語言運用上,都為香港電影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許氏兄弟演出(左到右):許冠武、許冠文、許冠傑、許冠英

註:現今廣為人知的「許氏兄弟」是指:許冠文(老大)、許冠英(老三,已故)、許冠傑(老四),而老二許冠武不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和電視節目上,而是專注在幕後工作上,所以「許氏兄弟」是指「文英傑」三位;許氏兄弟現在已經很少有作品出現了,九十年代以後他們就處於半隱退的狀態,只是許冠傑偶爾會舉辦個人演唱會,但他們對於香港喜劇電影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相關焦點

  • 許氏兄弟,香港電影史上繞不開的傳奇
    許冠傑舉辦線上演唱會《2020許冠傑同舟共濟Online Concert》而當人看到老歌神這次演唱會的演出曲目時,便不免讓人夢回那個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一共二十首歌,影視劇的主題曲和插曲佔了大半,而其中大多都是許氏兄弟出品的經典電影,細數一下:《天才白痴夢》、《莫等待》——《天才與白痴》;《杯酒當歌》——《
  • 許氏喜劇的娛樂精神與現實意義
    作者:康寧2020年第九屆香港電影展,以「鬼馬狂想·笑滿香江」為主題展映香港喜劇電影,並專門設立了「許氏兄弟·鬼馬傳奇」單元,回顧許氏喜劇電影的經典之作,《鬼馬雙星》《半斤八兩》《摩登保鏢》悉數登場。許氏喜劇,是香港喜劇電影的分水嶺。在此之前,香港喜劇電影與內地文化傳統一脈相承,依靠傳統情節劇的喜劇手法,常用倫理衝突營造喜劇效果;在此之後,香港喜劇電影開啟現代化進程,進入到「繁多主義」的階段,不僅採用「重笑料、輕結構」的創作手法,用密集笑料填充故事情節,並且在一部電影中呈現多媒介的指涉與借用。這種新型模式,直接引發了動作喜劇的熱潮,並且推動了「無釐頭」喜劇的出現。
  • 許氏兄弟喜劇電影 拿了三個全港第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氏兄弟可是香港喜劇電影票房的保障。大哥許冠文喜劇人,自編自導自演,電影風格被稱為「鬼馬喜劇」;二哥許冠武從事幕後工作,導演,早期也客串許氏兄弟電影;老三許冠英沒有大哥、四弟般出名,都是演些被欺負的小人物,不過也會為電影唱主題曲,雖然沒有弟弟許冠傑那麼有名,但是
  • 《半斤八兩》:許氏兄弟,無釐頭喜劇的開創者
    許氏兄弟,無釐頭喜劇的開創者當許氏兄弟的電影橫行香港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當我開始接觸電影這東西的時候,許氏兄弟的輝煌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周星馳的無釐頭搞笑,可以說,很多80後可以承認自己不認識許氏兄弟,但是他們沒有一個不認識周星馳。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作為無釐頭喜劇的開創者,許氏兄弟在顛覆傳統、開拓創新這條路上,無疑是電影界永久的豐碑。
  • 抗疫良藥:許氏兄弟喜劇.
    唱歌跳舞看喜劇。新冠新冠,有個冠字,讓我想到了一個時代的巨星,周星馳之前的喜劇之王,和李小龍齊名。他是誰呢?許冠文,以及文武英傑許氏四兄弟。七十年代以來,香港粵語電影及粵語流行曲,就是許氏兄弟奠定的。今時今日在YouTube看他們的電影,聽他們的歌,依然一點不過時。十分好看,十分好聽,可以陪伴你度過整個疫情期。抗疫良藥:許氏兄弟喜劇。
  • 提起香港電影,就不得不說起這四個兄弟,你知道他們是誰嗎?
    許氏兄弟集團是香港電影史上最有才華的兄弟團,對於現在年輕的一輩來說可能鮮有人知。許氏四傑是指香港娛樂圈的四位許氏兄弟:許冠文(Michael Hui)、許冠武(Stanley Hui)、許冠英(Ricky Hui)、許冠傑(Samuel Hui)。因四人對香港娛樂工業有傑出貢獻,被人稱為「許氏四傑」。
  • 豆瓣8.2,這是香港最好的喜劇電影之一
    隨後,由其領銜創作的許氏喜劇更是統領了70、80年代香港喜劇片的潮流,1976年的《半斤八兩》當之無愧是其中的巔峰之作,超過850萬港幣的票房創造了當時新的紀錄。在2005年,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年之際,香港電影金像獎主辦、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統籌評選的「最佳華語片一百部」中,許冠文自編自導自演的《半斤八兩》高居第13名。
  • 許氏四傑:喜劇之王許冠文,第一代歌神許冠傑,連創電影票房神話
    「許氏一門,文武英傑」,許冠文、許冠武、許冠英和許冠傑四兄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圈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能編能導能演能剪能唱,兄弟同心齊力斷金,許氏四傑可以不用藉助外力,打造出一部完整的電影。、演全行,對於年輕一代來說,可能對許氏四傑有些陌生,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氏四傑就是電影票房的保證,可以和九十年代的雙周一成相媲美。
  • 許氏四傑:喜劇之王許冠文,第一代歌神許冠傑,連創電影票房神話
    「許氏一門,文武英傑」,許冠文、許冠武、許冠英和許冠傑四兄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圈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能編能導能演能剪能唱,兄弟同心齊力斷金,許氏四傑可以不用藉助外力,打造出一部完整的電影。
  • 香港十大經典喜劇電影
    喜劇電影幾乎在電影中佔有統治地位,賣座電影中或多或少的有喜劇元素。香港喜劇電影在香港電影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賣座影片中,喜劇電影佔有半壁江山,更衍伸出無釐頭喜劇,功夫喜劇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喜劇片種,誕生了周星馳、成龍等國際巨星。
  • 香港十大破票房記錄電影
    《獨臂刀》影響深遠,催生了多部意義深遠的獨臂刀系列電影,且都有不錯票房。許冠文在邵氏已經拍出了賣座的《大軍閥》等電影,在嘉禾推出的《鬼馬雙星》更聚焦香港普通市民,本片笑點密集,精心設計的場景,對現實的嘲諷,都已頗具許氏兄弟的電影風採。本片亦初次涉及賭牌賭馬等橋段,為後續賭片的盛行提供了基礎。
  • 比星爺還早的香港喜劇電影,笑點滿滿讓你噴飯
    都知道香港電影起步比較早,特別是上個世紀中後期,經典作品不斷湧現,在喜劇電影的領域,也出現了像周星馳這樣的超級大咖,給我們輸出了很多爆笑的作品。但是早在周星馳獨霸喜劇電影的時代之前,其實也出現過很多優秀的喜劇,不過有些隨著年代的推移,漸漸被淡忘。
  • 他們是香港80年代的特色喜劇男演員,出演搞笑作品贏得觀眾讚賞
    當年的香港喜劇電影更是層出不窮,喜劇演員自然也是多不勝數,有的直到現在都活躍在熒幕上,還有的現在卻以不常出現在娛樂圈中,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他們是香港80年代的特色喜劇男演員,出演搞笑作品贏得觀眾讚賞。
  • 香港喜劇電影的喜劇之王「冷面笑匠」許冠文
    今天給大家談一下喜劇之王,說起喜劇之王,大家可能首先想起的是周星馳,周星馳是大家心中的喜劇之王,我之前有寫周星馳,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而我今天給大家說的是在周星馳之前的喜劇之王,如果你真的喜歡香港喜劇電影,應該不會陌生,在很多喜劇電影中都有他的名字,他就是許冠文。
  • 映後交流丨從《半斤八兩》談港式喜劇及香港電影.
    「許氏兄弟·鬼馬傳奇」單元中的「許氏喜劇」的代表作——《半斤八兩》映後交流會。導演: 許冠文編劇: 許冠文主演: 許冠文 / 許冠傑 / 許冠英 / 趙雅芝 / 吳耀漢片長: 94分鐘許氏喜劇的代表作,一部非常成熟的、有深度的動作喜劇電影。
  • 喜劇巨匠許冠文電影排行榜
    對於現在的年輕影迷來說,許冠文這個名字久遠而陌生,對許冠文的電影已經不了解了。或許這和時代有關。但是許冠文的成就地位,絕不亞於周星馳。作為一代喜劇大師,周星馳之前的喜劇之王,許冠文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香港最紅的巨星之一。許氏兄弟的喜劇,也是香港喜劇史上的經典。
  • 許冠文的喜劇電影為何會成功?
    於此同時,李小龍驟然離世之後,正在崛起中的嘉禾急需找到另一棵搖錢樹,彼時的成龍還在李翰祥電影中跑龍套,洪金寶還未開始獨立執導。有李小龍被邵氏拒絕被嘉禾撿寶的前車之鑑,嘉禾火速聯繫許冠文,並許諾幫助其成立許氏兄弟公司。於是,香港電影喜劇時代來臨。
  • 第九屆香港主題電影展·杭州站昨天開幕了
    2020-11-24 08:45:36 來源: 用心分享 舉報   第九屆香港主題電影展
  • 香港電影海報教父--阮大勇
    但在三、四十年前,觀眾要了解最新電影,就只能看掛在電影院大堂的電影海報。對電影宣傳來說,設計一張性格鮮明,受眾定位準確的電影海報是非常重要的 上世紀70至90年代初,可以說是代表了一整個香港電影工業的黃金時代。當中,明星掛帥和喜劇主導是總體性的方向。當時絕大部分的宣傳海報,皆出自肖像畫大師 阮大勇 之手。只要你是看港片長大的,應該沒理由沒見過阮大勇畫的電影海報。
  • 80年代香港的喜劇電影,還有一位前輩巨星名震影壇
    說起香港的喜劇之王,如今的觀眾可能大多數都會想到周星馳;但是在八十年代,還有一位前輩巨星,集「制、編、導、演」於一身、名震影壇的香港喜劇之王,他的名字叫做許冠文。說到許冠文,人們自然會聯想起他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帶來的喜劇電影,他也正是引領本港喜劇電影的代表人物,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推薦許氏兄弟最經典的幾部電影第三名、《鬼馬雙星》這是香港70年代的典型喜劇片,由許冠文執導,許冠英、喬宏、何柏光、許冠傑等人主演。影片講述了老千鄧國文用意想不到的辦法逃脫追殺的故事,於1974年10月17日在香港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