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冠傑舉辦線上演唱會《2020許冠傑同舟共濟Online Concert》
而當人看到老歌神這次演唱會的演出曲目時,便不免讓人夢回那個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一共二十首歌,影視劇的主題曲和插曲佔了大半,而其中大多都是許氏兄弟出品的經典電影,細數一下:《天才白痴夢》、《莫等待》——《天才與白痴》;《杯酒當歌》——《賣身契》;《鐵塔凌雲》、《雙星情歌》——《鬼馬雙星》;《心裡日記》——《打工皇帝》;《半斤八兩》、《浪子心聲》——《半斤八兩》;《滄海一聲笑》——《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1990)
二十首歌,七十多歲的初代歌神在陽臺上一首接一首地唱,幾無間歇,而歌聲入耳,腦海中浮起的卻是那段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許氏一門四兄弟裡,除了許冠武常年做幕後工作外,其他三人都在舞臺和銀幕上發光發彩,其中許冠文和許冠傑更是在各自的領域中登頂。
在香港流行樂壇,許冠傑被稱為現代粵語流行歌曲的鼻祖。1967年擔任蓮花樂隊的主音歌手,同年發行首張專輯《Just A Little》。1974年發行的粵語專輯《鬼馬雙星》揭開了香港粵語流行樂壇的序幕。1977年憑藉專輯《半斤八兩》獲得第1屆金唱片獎百年紀念獎。1985年獲得第8屆十大中文金曲獎金針獎,成為首位獲得這項榮譽的香港歌手。1986年在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上獲得勁歌金曲榮譽大獎。
許冠文則是老一輩香港人心目中的喜劇之王。2016年「風華絕代 港片年華」第六屆香港主題電影展的展映影片之一便是由許冠文主演並且參加劇本創作的《雞同鴨講》,許冠文曾作為嘉賓出席廣州和佛山站交流活動。在活動中,許冠文分享了開幕式影片《雞同鴨講》喜劇背後的意義,也不忘在現場懷念弟弟許冠英。今年1月份下旬,第4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公布焦點影人為許冠文。為了致敬這位縱橫影壇近半世紀的「喜劇天王",焦點影人回顧展精選放映許冠文的10部重要作品,並舉行香港名家講座等活動。
許冠英雖然沒有另外兩位兄弟那麼出彩,但是也在銀幕上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銀幕形象,在許氏兄弟出品的電影中他和大哥許冠文最常搭夥,但是真正成名還是和林正英合作的《殭屍先生》系列,他和林正英一莊一諧,每當人想起道長九叔時,肯定也忘記不了他身旁的那個梳著西瓜頭的倒黴傻徒弟。
《殭屍先生》(1985)
許冠文和許冠傑兩人一影一歌,幾乎把持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娛樂圈。
許冠文作詞、許冠傑作曲演唱的《鐵塔凌雲》是被寫進香港流行音樂史的發端之作,《半斤八兩》的同名金曲道盡那個時代打工仔的心聲,傳唱度極高。在92年宣布封麥隱退後,他被封為香港初代「歌神」,要知道那是在香港娛樂圈如火如荼似黃金一般的年代,羅文、林子祥等一堆神仙人物同臺薈萃,可見許冠傑這一歌神的封號含金量何其高。
而許冠文登頂八十年代香港電影圈比弟弟獲封歌神還要早一些,在1982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剛辦第一屆的時候,許冠文就憑藉自導自演的《摩登保鏢》摘得影帝。1971年許冠文和許冠傑兩兄弟在憑藉綜藝《雙星報喜》闖入娛樂圈,第二年適逢李翰祥導演重返邵氏,有意在電影一途發展的許冠文便跟著李翰祥導演一起排片,接連參演了《大軍閥》、《一樂也》、《聲色犬馬》、《醜聞》等四影片,部部都是主演,可以說是一踏入電影圈就成了當時香港電影界聲名最盛的大導演的御用男主。
《醜聞》(1974)
在重返邵氏之後,李翰祥在香港開「風月片」風氣之先。香豔畫面和喜劇笑料混搭極能挑動觀眾神經,一時間讓邵氏賺的盆滿缽滿,在這樣的電影類型裡,許冠文的喜劇天賦和表演才能也都顯露無疑。在甫一觸電,許冠文就表現出了對於角色無與倫比的創造力,這一點從他在《大軍閥》中的表現就可見一斑,如果不看演職員表,你可能看不出那個剃著光頭、怒目圓睜的北方軍閥就是許冠文。作為一部以主人公諸多行為事跡為敘事主體的喜劇片來說,電影的成敗可以說是集於主演一身,然而許冠文也沒有讓人失望,這部片在當年算得上是一炮而紅,不僅讓重返邵氏的胡金銓一下子打開了局面,更是讓剛剛成為電影演員的許冠文就此一飛沖天。
《大軍閥》(1972)
在拍完《聲色犬馬》之後,許冠文自導自演了《鬼馬雙星》,同時出演的還有許冠傑和許冠英,許氏兄弟的喜劇之路就此展開,並且持續了對香港喜劇電影長達十年的統治。這部《鬼馬雙星》在當年光在本港就賣了625萬港元的票房,打破了之前由李小龍創下的香港票房紀錄,並且電影的原聲大碟也狂賣15萬張,從此「許氏兄弟」幾乎成了「票房保證」的同義詞,後續推出的《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和讓許冠文斬獲影帝的《摩登保鏢》也都拿到了當年的票房冠軍。
《摩登保鏢》(1981)
其實聊許冠文的電影可以和許冠傑的音樂放在一起去聊,倒不是說許冠傑常常為許冠文的電影作主題曲,而是因為在香港,音樂和電影在發展脈絡上有著相似的地方,並且這兩兄弟在各自的創作上也有著相當的一致性。在前文提到許冠傑的《鐵塔凌雲》是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的發端之作,那麼許冠文自導自演的《鬼馬雙星》則是開啟了香港喜劇電影的新時代。
《鬼馬雙星》(1974)
在70年代以前的香港喜劇電影多是南下影人所拍攝的國語電影,李翰祥的風月片可以作為其中的代表,大多都是笑話段子的拼湊,伴以床笫笑話,並且背景大都放在舊社會,稍微打破這種局面的是不久前拿了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的楚原導演,他的《七十二家房客》取材於香港當下社會中小人物的生活,並且全片都是粵語對話,雖然還是有許多前一種喜劇片的痕跡和文明戲式的舞臺感,但是隱然已有破題之意。
《七十二家房客》(1973)
直到許冠文橫空出世,以一系列講著粵語、描畫香港市井小人物形象和貼近香港人日常生活的電影,確立了香港喜劇電影的新起點。而這樣的喜劇無疑是更為貼近喜劇內核的,在笑料之餘,更是藏著針砭時弊、諷刺社會的辛辣內核。像是《半斤八兩》,導演以偵探辦案為線索,以一件件案件為線,穿起來的是當時香港社會的市井百態,而在展現之餘,更是對當時的畸形的勞資關係進行了不留情面的批判,批判資本家之餘,主角對自己身上小市民心理的反省也讓銀幕面前的觀眾自省。
《半斤八兩》(1976)
從喜劇手法和對社會的辛辣諷刺上,許冠文的電影或與伍迪·艾倫的電影有共通之處,只是伍迪·艾倫的鏡頭對準的一般都是社會上流,而許冠文的電影裡講的大多都是市井小人物。這種知識分子式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同存於許冠文的電影和許冠傑的歌聲裡,像是描繪因石油危機導致物價騰貴的《加價熱潮》、諷刺只看衣服不看人的《先敬羅衣後敬人》,他們用時代的筆,書寫著關於這個時代的悲憫,這也許也正是他們的作品之所以能流傳許久而不衰的原因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