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川智惠子
■北絳
她是盲人,同時也是一位母親;她擁有文學學士學位,同時也是東京大學計算機博士;她14歲失明,卻憑藉頑強的毅力和過人的才智發表了大量的技術論文和著作,獲得13項發明專利。她在信息無障礙領域作出突出貢獻,把網際網路及其他網絡資源由文字圖像轉換成語音。正是因為她的創新,盲人才得以與普通人一樣瀏覽網頁。
她的名字因此被世界銘記——淺川智惠子,現任IBM 研究中心東京研究實驗室無障礙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獲評「IBM傑出工程師」。
「永不放棄」是這位堅毅的女性想傳遞給世人的觀念。她常常引用愛迪生的一句名言:「我們人最大的缺點就是總會放棄,最好的成功方式、最有可能的成功方式就是永遠在失敗的時候再去試一次。」
為盲人點亮網際網路的淺川智惠子,正是這句話的積極實踐者。
樂觀主義對抗失明
淺川智惠子14歲時因為一次意外雙目失明。她感到憤怒、迷茫,自己做一名運動員的夢想因此破碎。儘管想要成為運動員的理由僅僅是不喜歡學習。
「那個時候並沒有很好規劃自己。而真正探索人生旅程的開始,是在失明之後。」
得益於父母從小為她培養的樂觀主義精神,淺川智惠子很快停止了煩惱,決定不再糾結自己已經失去的東西,而是開始思考自己的新目標應該是什麼。她進入一家盲人高中學習,在那裡,她發現原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儘管對她而言都很困難。
第一個挑戰便是學盲文。盲文的最佳學習年齡是在15歲以前,這對於已經14歲的淺川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一方面因為她的觸覺已經不如小孩子;另一方面,從一個正常的閱讀者變成通過觸摸閱讀對她來說非常不適應。
雖然辛苦,但是她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她說:「那段時間是我人生中最忙碌、最活躍、最有意義的時光之一。」
她在大學學習的專業是英國文學,因為慘澹的就業率而選修了計算機課程,也因此得到了IBM的實習機會——在東京研究實驗室做一年實習生。
淺川智惠子當時參與的項目主要是讓計算機自動把數據翻譯成盲文。
「在完成這一年的實習後,IBM就僱傭我作為一個正式職工,這樣我能夠繼續展開關於盲文系統的研究。」她覺得幸運女神站在了自己身邊。
為盲人而工作
1987年,也就是淺川智惠子加入IBM的第三年。IBM日本分公司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一種盲文網絡,淺川負責其中的編輯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向工作站輸入文本,然後更正錯誤,之後再列印。「不像以前列印盲文時,打錯了只能從頭再來,另一個好處是可以使用正常的鍵盤。」
厚重的盲文書籍是淺川下一個想要改進的對象。一本盲文書的體積大概是普通書籍的20到30倍,存儲、使用都是極大的難題。一本盲文字典有500卷,可以佔據一整面牆的空間。
基於這樣的想法,她和IBM的同事們一道,製造出一個可以在顯示器上顯示凸點的機器。「這樣的話,整個500卷的書可以在很小的顯示器上全部顯示出來。」
後來,她又在這個機器的基礎上作了更新,誕生了一個可以幫助盲人閱讀的閱讀器。使用者可以將閱讀器連在電腦上,讀到某一行時,盲文的盲點就顯示出來,然後就可以通過觸摸來閱讀了。這樣一套系統對盲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變,後來甚至衍化成了一套標準系統。
「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我做過的一項最難忘的工作。」儘管現在她的團隊開發的「無障礙網際網路瀏覽器」使用者眾多,淺川還是對於自己最初開發的閱讀器充滿感情。
堅持鑄就成績
對於自己能夠取得今日成就的原因,淺川智慧子總結道,首先是樂觀主義精神以及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其次就是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為自己制定較高的目標。
加入IBM之初,她希望能夠取得一個計算機博士學位,但是就連自己也不覺得有很大的實現可能性。但當她決定追求這個目標之後,竟然就一步一步地實現了。她白天在公司研究無障礙技術,晚上回家讀書。
「博士學位是關於無障礙基礎性研究的,兩者是相關的,總是會有樂趣。」儘管每天只有三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她還是覺得很快樂。
忘記不愉快的事情,讓生活變得更簡單一點。在回答為何會從一個不愛學習的人變成以學習為樂趣的人時,淺川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很多身體不便的人將她作為自己的榜樣,淺川傳遞給他們這樣兩個信息:一是殘疾並不可怕,掌握一項技能一樣可以很好地生活;二是要享受團隊生活。
「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團隊溝通的技能,學會協作的技能,必須要讓團隊的成員了解到,我需要的是哪方面的支持,這樣大家才會非常愉快地一起溝通和工作。」
《中國科學報》 (2014-04-25 第12版 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