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長期以來,數學課堂中,老師都注重學生數理邏輯的訓練,忽視學生對數學教材的「閱讀」,其實,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數學教材能力。
閱讀不但能增加知識面,而且能使人養成嚴謹的作風。在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以下方法:
一、指導學生掌握基本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
課外要安排學生預習,課內要給時間讓學生看書。學生能夠看懂的內容,教師要儘可能讓學生自己閱讀,要採取不同的方式,提出明確的要求,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一)讀記結合,讀寫結合。閱讀離不開寫寫畫畫和記憶回顧,否則就達不到理解、消化、吸收之功效。例如應用題的教學,就要讓學生閱讀並記憶,達到能夠背誦或用自己的話複述的程度,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就能自己領悟、理解所讀之題。
有關概念、法則、定理、推論等,學生不僅要讀、要寫,還要記憶,做到讀、記結合,讀、寫結合,手、腦、眼並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好教材,不斷強化這些基本閱讀方法。如教材中的「數一數」、「猜一猜"、「讀一讀」、「想一想"等,教師則應該放手讓學生去完成。
(二)提綱導讀。即指定閱讀範圍,列出應弄清、回答的問題。設計提綱時,應注意坡度,還應遵循認知規律,循序漸進,逐步深人。如在學習「反比例函數及其圖像」時,可列出如下導讀提綱:
1、什麼叫做正比例函數?成正比例的兩個變量的商有什麼特徵?
2、什麼叫做反比例函數?成反比例的兩個變量的積有什麼特徵?
3、怎樣判斷兩個變量成反比例?怎樣判斷一個函數是反比例函數?
4、反比例函數的圖像是怎樣的?k>0時,圖像在哪裡,增減性如何?
描述其增減性時為什麼要加上「在每個分支裡"這個語句?
5、畫反比例函數圖像列表時,有哪些注意點?
(三)讀議結合,讀練結合。即讓學生閱讀指定內容,在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在能讀懂的地方寫上體會或見解,然後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提出問題,全班探討;匯總見解,全班分享。還可讓學生閱讀教材後,嘗試做一做練習。練習題不能完成或把握不大的,再去閱讀教材,以「練」促「讀」,讀練結合。
二、指導學生「鑽進課本,把書讀透」
數學教材的咬文嚼字不同於語文教材裡的字、詞、句。數學教材著重研究的是那些限定性的詞語和條件,或「不起眼」的詞語。教師要指導學生對這些詞語和條件進行深人分析、論證,讓學生鑽進課本,把書讀透。
例如:公式"a0=1(a≠0)"中的a≠0,概念「形如y=kx(k≠0)函數叫做一次函數」中的k≠0。我們就要特別指出,並提請學生閱讀時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又例如"在同圓或等圓中,相等的圓周角所對的弧相等"。
緊接著又有一條推論為「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為什麼前者要加上「在同圓或等圓中」這個條件,而後者不需要這個條件呢?
三、指導學生跳出課本,把書讀精
書讀到一定階段,要教給學生依據課本前後相關的內容,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繫歸納、整理,形成知識網絡,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這種歸納整理應該布置給學生,先讓學生自己通過查閱課本來完成,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在不斷地歸納整理中,逐步提高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
例如:在學完「圓錐體積的計算"後,可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整理歸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並結合圖形特點,將公式進行精簡,如圖表。
又如,在學完「二次三項式的因式分解」後,可指導學生歸納整理因式分解的一般方法:多項式為二項的,用平方差公式或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多項式為三項的,用十字相乘法,完全平方公式或求根公式法;多項式為四次及以上的,用分組分解法;此外,不論多項式有幾項,有公因式就要先提出公因式。
人類幾千年的思維成果基本是以書面文字的形式儲存的,有堅實的閱讀能力,才能佔有這些成果,並轉化為現代思維的組成部分,使後人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思維高峰。
如何提高中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特別是提高閱讀數學教材的能力,值得我們去進一步探索。
(作者:杜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