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英語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困難的,甚至呼籲英語作為選修課,退出高考。可見他們有多「痛恨」英語了。無論怎麼樣,多掌握一門外語總是好的,相當於多了一門技能。也有很多英語愛好者,會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但在視頻下方我經常會看到一些這樣的評論:發音不準,太中式口音。
往往嘲笑你口音的,反而是自己的國人。
有沒有發現?聽到一個外國人說中文不準,大家都不會嘲笑他,聽著他洋腔洋調的中文可能只覺得好玩,從來不會說:「你這樣也敢說中文?」外國人只要能蹦出個「謝謝你!」可能都會誇他中文說得好。
而我們自己國人只要開口說英語,身邊就會有人來說你這個發音錯誤,那個語法問題,還有口音很重……放到網上就會有更多的人帶著審視的眼光來看,甚至批判。
對於非專業的人來說,他們只是喜歡英語,或者想通過英語改變自己的生活。他們都在努力著,並且分享傳遞自己的正能量。人家自身的不足自己會在說的過程中自我糾正,更多的是需要鼓勵。英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國家那麼多,真正遇到native speaker的情況是比較少的,很多外國人跟我們一樣在學習說英語。只是因為長著外國人的臉,他們受到的挑剔就少了很多,他們自然也敢於開口說,學起來也快。
阻礙你開口說英語的,往往是自己的身邊人。
正因為我們沒有英語環境,所以我們對於說英語母語的人而言,就是一個外國人,說不地道又怎麼樣,我們的母語是中文,相信很多對中國人友好的外國人是不會嘲笑你說英語的,因為在他們眼中你是外國人,會有更多的包容。阻礙我們的,往往是害怕被身邊人嘲笑而不敢說英語。受著很多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們不夠自信,總害怕出錯,因為會被批評、被審判、被評價。被鼓勵著長大的人往往會大膽很多。
長的就是一張中國人的臉還怕被聽出中式口音?
有一個視頻,是個女孩分享自己出國前的口語練習,口語說得很流利,卻被這樣評價:
說英語的時候太多人會說你英語口音很重,太中式口音了。有什麼關係,我們就是中國人,一下就被聽出來是中國人說英語又怎麼樣呢?我為之感到驕傲,而不是羞恥。英、美國家不同地區還不同口音呢。為什麼一定要模仿外國人的腔調?有時候你模仿得不像,反而還會被他們嘲笑,說你沒有自己的個性。如果不是需要發郵件、翻譯等文案類工作,不用太在意個別發音和語法問題,先敢於開口說,英語是交流的工具。讓人理解你說什麼才是更重要的,發音語法問題隨著說得多了慢慢會糾正。
首先我不是提倡大家說帶著尾音的或者完全不標準的英語,那個是發音問題,也不是呼籲大家就不要學習標準的發音了,我想表達的是:學習口語要先敢於開口說,交流中再慢慢糾正,畢竟發音不準容易讓人誤會意思,還是要讓人能理解你說的話的。而那些僅僅只是口音問題真的沒必要糾結,隨著口語越來越流利,接觸的外國人就會多了,口音問題慢慢地也就解決了。當然追求完美的本地口音也是OK的,能做得到當然好,做不到也不要太過於糾結,交流才是重點。
我也呼籲不要再去嘲笑、批判自己的國人口音問題,沒那麼多人是在英語母語國家長大或者長待,要糾結口音,那其他非英美國家的人說英語怎麼辦?不都有自己國家的口音嗎?之所以有中式發音,除了連讀技巧外,還有一點是發聲部位的不同,中國人說普通話是口腔前部發聲,而英語是口腔後部發聲,這需要長時間練習的。追求標準英語口音是沒錯,但不能為之成為羈絆,也希望英語的學習者們能拋開面子,不要怕被批評,大膽說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