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搭檔,為您講最有趣的兒童故事。
點擊上方藍字,即可抱住我 ↑ ↑ ↑
這是言媽與言言的日常故事。感謝您的關注
轉發,訂閱公眾號可以收聽收看更多往期內容
寫在前面的話:
大約兩個月前的一個早上,清晨醒來,女兒突然說:我想死!當時,我的第一反映是,孩子有可能是在模仿。就像粗話一樣,隨口一說。只要大人不多加回應,這事兒也就過去了。可碰巧的是,這句話,竟然和一個偶發事件聯繫起來,使得女兒對「想死」,有了強烈的體驗感。情景再現如下:
早晨
臨近八點,言言還沒露臉。張羅好早餐的我,趕到臥室,想喊她起床。見她已經睜著眼,,醒了。我笑逐顏開地和她問早安!~可她,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沒有搭理我。
我:你看起來不太開心的樣子~
她:恩!
我:能和我說說怎麼了嗎?~
她:我想我要死了。
(我心裡一驚,何來這麼消極的話?但一想,孩子也許意會不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只是聽大人講過,隨口模仿而已。)
我:哦,看得出來,你很痛苦。發生什麼事情了呢?
她:我就是想要死了。
我:恩。(我猛得想起幾日前,突覺壓力倍增,入睡前,半開玩笑地喊了幾句,我不想啦,太累了)你一定是聽到前幾天,媽媽說過不想活了。你和媽媽一樣,覺得特別累,是吧?
她:我想要死了。
(看來,她已經進入旁若無人的碎碎念模式,這會,鐵定是問不出什麼了)
我:如果非得要這樣的話,媽媽尊重你的選擇。你打算用什麼方式死去呢?
她:我想吃毒藥!~
我:哦。好,先稍等,請把衣服穿好,我們下床聊,好吧?
(為了緩解她的情緒,我順著她的思路走。她也配合地穿好上衣。在穿襪子時,她一手拿起襪子,一手示意我幫她按著秋褲,好掖到襪子裡面。我抬頭一看,發現她一臉神情低落。)
她:(氣若遊絲地)我要是有像章魚一樣,八隻手就好了。
我:哦,那一定可以同時做很多事情!~
她:(好奇)媽媽,你想像章魚一樣,有八隻手嗎?
(恩,是個轉移話題的好時機。我積極接話)
我:當然希望啦,那樣我做事的效率可就老高了!~等你下了床,我來給你演示一下,我有八隻手是怎麼幹活的?
她:好哈。(轉憂為喜)
恰巧,燃氣灶上的熱水開了。我要分別灌到兩個保溫壺裡~
我:如果我有八隻手的話,我就可以一隻手啟開壺蓋,一隻手(把剩餘的水)倒出來,一隻手拿起壓力杆,一隻手打開另一個壺蓋,一隻手(把另一個壺殘餘的水)倒出來,一隻手灌兩隻壺的水,一隻手蓋好壺蓋,一隻手把保溫壺歸位~
她:(驚嘆)哇,那你想不想像長勁鹿的脖子一樣,有八個長頸鹿的脖子。
我:想呀!這樣的話,我就可以一抬頭,就夠著(高處)東西了,晾衣服時伸脖子,就弄好了。
她:(邊說邊演)也可以一邊洗衣服,一邊錄音,一邊陪我玩,一邊擦東西。一邊洗碗,一邊炒飯。
看得出,言言已經沉浸在歡樂的想像中,把先前的低落拋諸腦後了,於是,我宣布早餐開始。
言言跑到飯桌前,見粥還冒著熱氣,不想吃,提出要把未完成的作業寫完。此時,爸爸還在酣睡。我默許她的決定,獨自吃完,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在我毫無幹涉下,言言磨磨噌噌地寫一點作業,吃一會兒飯,剩一片饅頭沒吃,又跑去寫作業了。如此往復,自然耽誤時間。正在她作業完全寫好,打算好好享用饅頭時,上學鬧鈴響起來了。(我們做過雷打不動的約定:上學鬧鈴一響,就要停下任何用餐行為。)可是,她無視鈴聲,直奔還沒吃的饅頭去。
我:鬧鈴響了,該上學咯!
她:我還要吃饅頭。
我:請遵守約定,鬧鈴響了,就不能吃了哦。
見時間臨近九點。我生怕遲到,便顧不上舉止強硬,一邊說著,一把奪過放饅頭的盤
子,隨手放置高處。
她:(氣乎乎)給我饅頭!!
我:我們該上學了,你看時鐘已經快指到九了,學校馬上就關門了~
見自己夠不著饅頭,她氣急敗壞地抓住我的手,想一口咬下去。我自保地縮回。並努力地抱緊她。已經起床並快速吃完早餐的爸爸和我一起催促她快點上學。但,此時的言言,似乎已經徹底失去理智了。不依不撓地想狠咬我一口,以求報復!爸爸在一旁喝令停止,我則一味地妥協,自保。在爭執中,由於我們仨挨得很近,言言的手一不小心戳到爸爸的眼睛,能夠想像,這猛然的一擊,該有多難受,多讓人氣從心來。但爸爸強忍住疼。
爸:好,如果你非得咬一口媽媽來發洩的話,那現在,爸爸被你打著了,算抵消了吧?可以上學了吧?
可言言絲毫沒有「停戰」的意思。她要報復的對象是我,依舊對我「步步緊逼」。只見她突然猛撲過來,抓起我的手,對失去防備的我,狠狠地咬了一口。
看到此情此景,「護妻心切」的爸爸,已經突破忍耐底線,他用警告,命令,脅迫等方式,將言言一頓痛批。但言言「毫無悔改」,帶著滿腔怒氣,憤然地奪門而逃。
我和爸爸尾隨而至,下樓看到的景象,令我倆感到瞠目結舌:
言言脫下外套,直挺挺地躺在大路中央。
這是個降溫天兒,大風四起,全身裹緊,都覺寒意陣陣,更別說除去外套,橫躺在路上。可是,被娃激怒的爸爸,卻深深地覺得這不過是孩子在用自虐的行為,在要挾自己。
爸:你想演給我們看是吧?好呀,有本事就躺著不起來。
我一刻不待地跑過去,將言言從地上扶起,幫她除塵穿衣,並把她抱至樓幢口。
我知道,爸爸對言言的羞辱嘲弄,與其說是對她「自虐」行為感到不可理喻,倒不如說是爸爸已經被情緒惡魔徹底俘虜了。有情緒的雙方,是最不適宜解決問題的。於是,我努力保持平靜地將爸爸勸走。儘管餘怒未消,但爸爸還是配合地離開了。]
樓幢口,我擁著淚流滿面的言言,聽她在我懷裡絕望不已。
她:我想死,我想死。。。
我:恩,媽媽知道你心裡很難受。發生什麼都不要緊,媽媽愛你!
我緊緊地抱著言言,讓她盡情地哭泣。好一陣子過後,
她說:媽媽,我不想上學。我想死。
是呀,她才不想要用這麼痛苦又狼狽的樣子去面對老師和同學呢,我「同意」她不想上學的決定,帶著她「兜風」去。
我故意騎著電動車繞了很遠,然後再行至一廣場,離學校咫尺之間。我沒帶她進入,而是一遍遍地帶著她在廣場上轉著圈子。
我:怎麼樣了,感覺好點了嗎?
她:我想要死。
哦,又聽到這句「滲人」的話了,從我以為是她不經意的一次吐露,到讓我漸漸覺得,需要認真地和她在一起,正視,探討這個話題了。
我:恩恩,媽媽有一個問題,想問問你是怎麼想的,當我們不小心摔一跤,或,不小心碰到頭的時候,如果想要避免下次不疼,不遭罪的話,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她:我想要死。(我的本意是想引導她意識到生活中,一些小傷小病,是可以通過有
效防患來避免,唯獨死,是無法回頭,無從追悔的。但她刻意也好,無意也罷,一直
不和我保持同一頻道,那好,我就順著她的話。)
我:你說,你想死,你知道死有多少種方式嗎?
我羅列了一些死法兒。接著和她講。
我:記得上午你說,想吃毒藥死。這種死法,會相對平靜一些。就像睡了一覺一樣。言言,媽媽記得你曾經和我說過,你不喜歡黑夜,每當夜晚來臨時,你就希望白天快快到來,那現在呢,你喜歡黑夜嗎?
她:(搖搖頭)
我:哦,假如一個人死了,她的世界,就全部都是黑夜。
她:(頓感好奇)啊,為什麼?
我:死了,就像睡著一樣,不過,這一覺就不會再有醒來的時候;假如你一直這麼睡著,就只能見到黑夜,不能見到白天,想要重回白天,你也不會再有機會能夠繼續回來了。
她:媽媽,我(真的)很想死。
我:恩恩,媽媽聽得出你一定是感到非常傷心,非常難過,非常痛苦(才會想到要去死的)。你不想去面對這些痛苦。所以,想用死來解決。恩,沒錯,死是(解決這些痛苦)最簡單的方式,但也是最沒有辦法後悔的方式。一旦你去做了,就沒有機會再回頭了。
她,呆呆地沒有發言,好似突然頓悟到「死」並非只是一種能夠短暫地逃避俗事紛擾的方式。而是一旦選擇,就沒有退路。
我:(趁熱打鐵)寶貝,想一想,有什麼比死更難做到,但只要去做了,就有可能幫助我們消滅心裡的痛苦,重新找到快樂的感覺呢?
靜靜地聽著,她已經不再提想「死」的話了。但臉上顯得非常茫然無助。
我:不管發生什麼,媽媽是愛你的,爸爸也是愛你的。雖然,我們愛你的方法,不太一樣。但我和爸爸愛你的想法是一樣的。只要你有愛,你就有辦法重新找回快樂!
說完這話兒,我已經把車騎到學校門口,在她進入學校以前,我又一次在她耳邊說:
媽媽,爸爸愛你!
老師迎上來了,滿眼笑意地拉著她的手,帶她走進教室~~
下午
接言言放學。當我帶著惴惴不安的心,以為見到的依然會是難過,委屈,痛苦的她,卻發現她像沒事人一樣,拿著老師獎勵的小本子,歡歡喜喜地和我回了家。
*******************************************************
反思:
此事過後,我陷入了長時間的反思,孩子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其實關乎養育上,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經過梳理,得出了以下幾點:
1,以身示範,行大於言。適時創造屬於自己的特別時光。
言言之所以會突然冒出「我想死」的念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聽見我曾經當著她的面,說出「我要死了,我不想活啦」的話,儘管彼時,語氣中帶著戲謔。但確實是我,在籍由這句話,緩解連日來學習備課,工作所帶來的壓力,和辛勞。
孩子是絕好的觀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模仿的首要對象。記得生育前,和老公說話時,三句不離一個「滾」字,其實沒有惡意,就是夫妻間的俏罵,然後漸漸演變成習慣。但孩子一聽,很快就學會了,而且能夠結合場景語境,運用自如。老公發現後暗地裡提醒我要盡力避免,我意識到並照做了。可是,當帶著滿腹宣洩的一句「我不想活了」的話衝口而出時,孩子不知輕重緩急,卻意會到可以用此來表達自己消極失望的心境,然後「拿來主義」地很快用上了。
常常會和言言分享情緒管理的理念,知識,也會教她如何緩解負面情緒,
但讓孩子更好學會情緒管理的最好方式,還是要以身示範。
半職媽媽肩負的東西較多,容易焦慮,煩燥,委屈,疲乏。當我感覺累,心情不好時,可以及時和家人坦明感受,積極暫停,創造屬於自己的特殊時光。
特殊時光的方式有很多,不能常常和閨蜜逛待聚會,也可以擠時間看一集喜劇,聽幾個相聲,吃一款美食,散一下步。這樣,能極大地減少將壓力渲染到家庭中,也能避免將負面的情緒和消極話語傳遞給孩子。
2,越是「忌諱「,越要直面!
大人總希望孩子舉止溫順,言語文明禮貌。所以,每當聽到」粗口「或」忌諱」的話語時,常常會反應過度,甚至怒不可遏。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要制止孩子,但卻讓孩子愈發好奇。
在這個案例中,言言一再提到「想死」,在大人,尤其是老一輩看來,是挺犯忌諱的。我們會擔心「不好聽」的詞語,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但事實上,越是有所忌諱,越要和孩子大方坦誠面對,由此,可以消除孩子內心的神秘感,增進他們對未知的了解認知。
而在孩子一邊說著「忌諱」的話,一邊情緒不佳並伴隨極端行為時,與其急於糾正,勒令停止,不如與孩子積極聯結,保持愛的流動,耐心地傾聽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想法,幫助他們消除恐懼,憤怒,難過,沮喪,度過暫時的精神困境。
《遊戲力》這樣教我們,當孩子持續惡作劇時,與其說教,責罵,不如「反其道而行」,有時,一句簡單的「謝謝」,反而能夠扭轉他們的胡鬧惡搞。(詳見遊戲力1)。
發生這件事的當天晚上,在言言特別平靜之下,我好奇地問她:你為何會脫下外套,躺在大路上~!她說:那個時候,真的很想死,我(做好了死的準備了)。
聽完這話,我能想像,言言在和爸媽發生爭執,歸屬感全然喪失,感到愛已不復存在時,是如何傷心欲絕!躺在大路上,「想死」的心,真的不是隨意的玩笑,而是心念篤定。所幸,彼時我一直給她緊緊的擁抱。告訴她,愛沒有離開;讓她崩塌的歸屬感得以「絕處逢生」。當孩子知道依然被愛時,她的自愈能力會非常強;放學時,我依舊惴惴不安,而她卻能若無其事!~
3,和善與堅定並行。
回到事情的最初,言言不但違反停止就餐的約定,還對報復媽媽感到不依不撓。她的爆脾氣,之所以如此「一觸即發」,在於我一段時間以來,和善有餘,堅定不足。爸爸曾經激烈地批評我,在孩子「犯錯」時,不應該給孩子找各種理由,並和我強調「懲罰」的重要性。我知道,他的意思是在說我,不夠堅定。
在閱讀了大量育兒書籍,參加工作坊,成為講師,積極踐行正面管教方法的過程中,我漸漸從一個十分暴躁,對待孩子簡單粗蠻的媽媽變得溫和耐心和善有愛;在這種轉變持續發生時,我一邊欣喜地堅持,一邊卻忽視了幫助孩子建立規則與邊界;即使建立了,也在執行上缺乏堅定,時松時緊,讓孩子沒有明確的界限感。(這是導致言言無視約定,無法忍受饅頭被奪走的現實而陷入報復執念的重要原因之一)。。
每當看見孩子的不良行為,我會非常主動去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接納,理解她的感受,但也在不知不覺間,接納了她的行為。使得孩子在爸爸眼裡,變得愈加「放縱不服管束」;
孩子的感受可以理解,但負面行為,不能因任何理由變成默許!需要尊重孩子,也需要同時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當孩子情緒水平升高時,以接納,連接為先;情緒穩定了,著力於糾正行為~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幫助到孩子;
4,沒有任何一種教養孩子的方法是絕對正確而且是絕對有效的!這是我在經歷這次事件,和爸爸深度連結以後所深深認識到的。
但,無論哪種教養方式,都始終要以「愛」和「維護關係」做為基礎!不僅要去「愛」,也要讓對方「感知」到愛;
如果說,「愛「孩子,對每位父母而言,都是天然能夠做到的,那麼讓孩子」感知「到愛,則是需要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才能get到的「技能」。朋友感慨道:家庭教育真的很難。在我看來,如何表達愛,讓孩子接收到愛,是育兒學習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大難點!~我們常常只會注重自己,而忽略了孩子的所思所想,但,難又何妨?知難而上,愛,會愈發閃耀!
言言媽媽故事屋言言 言媽
言言媽媽:職業配音員,正面管教家長講師,讀書會導讀師,3-8歲教育戲劇引導者,非暴力溝通遊戲力踐行者
言言:六歲女孩,熱愛舞蹈,畫畫,唱歌,講故事。陽光活潑,心思細膩。錄製多部童聲商業廣告。
原創文字 歡迎轉發朋友圈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言言媽媽故事屋」
圖片,音樂部分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