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一起學語文」即可關注
「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我心依舊,只有那無盡的長路伴著我。」這是作詞家陳樂融、作曲家盧冠廷先生在二十多年前的作品,也是筆者相當喜愛的一首歌曲。歌詞中的「幽」字、「夢」字恰與《幽夢影》的書名相合,而「平平淡淡」二字,更可以點出《幽夢影》的特色。
《幽夢影》的作者張潮,字山來,號心齋,別署心齋居士。「心齋」一詞出自《莊子》:「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齋」原指祭祀時不飲酒吃肉的禁忌,莊子則進一步將之引申為修道時不涉入成見的境界。不飲酒吃肉,口中自然淡;不涉入成見,心中也自然淡。
「平淡」不是無味,而是看過一切繁華後所得到的真味,一如那蘊著淡淡蜜香果味的東方美人茶,容不得一絲一毫刻意添加的人工香料與糖分。從讀書到才華、從修養到天理、從交友到處世、從藝術到審美,《幽夢影》一書表現出古代文人獨特的幽雅情懷。它與《論語》同屬語錄體,看似平淡簡單的話語,總能令人再三回味。對於忙到忘記停下腳步的現代人而言,這樣一本書就是一杯足以供人暫歇止渴的美味淡茶。
過去的社會有一種「奉茶」的文化習俗。一些善心人士會在路邊準備一些茶水,供過路的人飲用,講究一點的,更會搭個避雨遮陽用的小竹棚,稱為「茶亭」。奉茶的文化顯現出來的是體貼他人的善念,簡單而純粹。
行路匆匆,但是該休息的時候就該休息。莊子說:「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這句話的意思是,終日在競逐中生活,總是趕啊趕的,一直到生命的盡頭,卻不懂得暫時停下腳步,如此不是很可悲嗎?
「你累了嗎?」人們需要的,或許不是提神飲料,而是真正的休息。許多人不知道怎樣才算真正的休息。電玩、電腦、電視……前人以「風馳電掣」形容快速,以「電光石火」比喻匆促,冠著個「電」字的事物,究竟能帶給人們多少閒適之感呢?
筆者向潘麗珠老師學習詩詞,向盧長貴老師學習武術,向張穆希老師學習書法。在幾位老師的帶領下,得以接觸這些被視為「傳統」的領域,深覺在這些領域中,心靈的提升更重於技巧的精熟,而心靈的提升終須走向「美」的境界。在浩瀚書海中,《幽夢影》書中的語句恰足以傳達出這樣的理念。
本書在篇目的順序安排上為讀書、才華、交友、處世、修養、天理、藝術、審美,理由是因為筆者認為讀書而後可以發揮個人才華,由交友而後可以領略處世哲學,由修養而後可以體會天理人情,由藝術而後可以到審美境界。篇目以「談」字冠首,以應「悅讀」二字的輕鬆感受。
本書的行文取材上,筆者著重在「趣味」二字。「趣味」不等於搞笑。「趣」字是「走」、「取」這兩個字的結合,若能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走)得到(取)一些會心的感受(味),甚或能夠使讀者回想起書中的一字一句,就是所謂的「趣味」,也就是筆者編寫本書的目標所在。
文章選自《我在臺灣教語文:教孩子擁抱世界的<幽夢影>》,作者曾家麒,本文為作者自序,原標題「領會《幽夢影》中平淡的『真』與『美』」。
掃描下方二維碼(長按→「識別」),或點擊本頁面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我在臺灣教語文》系列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