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是中國最好的歷史戰爭片

2021-02-13 學習清年

有這樣一部戰爭片,

它不用任何電腦特效,就還原出數十萬人規模的戰鬥場面,至今還被各個影視劇借用;

它人物刻畫極度還原歷史,演員的造型、口音乃至習慣動作與原型幾乎不差分毫;

它不僅僅有宏大的場面,也展現了小人物在戰爭中的故事……

這就是1991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大決戰》三部曲

這部系列作品全景式地展現了解放戰爭中遼瀋、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的全過程,樹立了中國主旋律影片和戰爭片歷史上不可磨滅的豐碑。今天,我就帶著大家重溫經典,也藉此回顧七十多年前那決定中國命運的對決。

三大戰役,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間進行的遼瀋、淮海和平津三場戰役的總稱。這三場戰役是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共殲滅國民黨154萬餘人,消滅了國民黨主要軍事力量,為全國範圍內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大戰役中,我方從最高層到前線將領智計頻出,基層官兵英勇奮戰,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又一個經典戰例。

遼瀋戰役東北野戰軍千裡奔襲錦州,塔山阻擊戰留下「塔山無山,四縱是山」的傳奇;淮海戰役華東和中原野戰軍以六十萬戰勝八十萬強大敵軍,讓史達林都直呼「奇蹟,真是奇蹟」;平津戰役中政治和軍事攻勢雙管齊下,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保護古都免受炮火之災……

有這些作為背景素材,拍出的戰爭片的質量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證。

大決戰系列作品是建黨七十周年獻禮之作。

這一系列影片既要較為忠實地反映真實的決策過程和戰鬥場面,又要在思想上具有引領作用。

同時,作為一部電影,它還要做到「好看」。

戰鬥場面要做到真實和精彩,「文戲」的編排也要做藝術的加工,避免流水帳式的平鋪直敘。

主旋律作品常有「假大空」的問題,即容易空喊口號而不能深入人心,過於關心宏大敘事而忽略人性的細節。

考慮如此多複雜甚至互相矛盾的問題,這種類型的影片創作可謂「戴著鐐銬跳舞」,還要求舞姿美妙。

但《大決戰》系列做到了,它在各方面都交出了一份堪稱完美的答卷,成為中國戰爭片史上前無古人,大概率也後無來者的存在。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地看,《大決戰》何以成為如此的經典。

大決戰第一部《遼瀋戰役》的開頭,毛主席獨自一人登上深秋的山巒,遙望整個中華大地。

鏡頭切換到冰封的黃河水面,浮冰轟然碎裂,隨滾滾河水以不可阻擋之勢隆隆前進。

鏗鏘的旁白聲響起:「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投降,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徹底勝利。這個飽經戰亂之苦的東方古國,隨即面臨著兩種命運的抉擇……」

這個開頭大氣磅礴,將厚重的歷史感展現的淋漓盡致。毛主席遙望山河,體現出一代偉人對民族命運的關切之心。黃河冰封解凍,象徵著解放戰爭局面的逐漸打開,更象徵著中華民族命運的解封。自此,中國發展的進程如滾滾黃河水一樣奔湧向前。作為大決戰三部曲的起筆,這一段可謂氣勢萬鈞,為整部作品奠定了史詩般的宏大基調。

喊殺聲漸漸從遠處傳來,畫面一轉,解放軍正在寬廣的戰線上發起衝鋒。

淮海戰役是對國民黨軍事力量進行致命一擊的一役。我軍以精妙的謀劃和大無畏的勇氣,在徐州一帶消滅國民黨軍五十餘萬。

所以本集就採用了如此宏闊的開頭,體現出解放軍「席捲千軍如卷席」的雄壯氣勢。單從電影構圖的藝術角度來看,夕陽下成千上萬奔馳的駿馬也具有極高的美感。接下來的數分鐘航拍長鏡頭,展現數公裡的戰線上解放軍衝鋒的場面,更是展現了無與倫比的調度與攝影能力。

接下來,傅作義陪同美國大使司徒雷登,雨中欣賞故宮「千龍吐水」的勝景。

平津戰役戰鬥不多,我方主要目標是促成北平傅作義部和平接受改編,保護古城不受戰火破壞。故宮一幕與此意相合。作為三部曲的最終章,《平津戰役》也要起到收尾總結的作用。這個開頭體現出蒼茫的厚重歷史感,與《三國演義》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故宮山海關也暗應平津戰役發生的地點,起點題之用。

開頭短短幾個場景,便道盡無限內涵,這種高度的藝術概括能力與表現能力,是大決戰系列能成為經典的重要保證。

另外一場「文戲」——淮海戰役中雙方最高層作戰役部署的會議,也體現了製作組將歷史與藝術融合的高超技巧。

這種領導開會的場景,無論在現實中還是熒幕上,都容易讓人感到無聊。假若選擇平鋪直敘,就會淪為流水帳式的紀錄片。而製作組選擇使用蒙太奇手法將國共雙方的兩場會議融合在一起。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層在西柏坡土坯房裡點著油燈開會,蔣介石則在燈光明亮的大會議室裡訓示下屬。毛澤東堅定地立下決戰的決心,蔣介石憤怒的批評下屬的失敗主義情緒。蔣介石用浙江話說「不管怎麼樣,會戰兵力是六十萬對八十萬,優勢在我」,毛澤東則操著湖南腔講「六十萬對八十萬,這是一鍋夾生飯,也要把他吃下去」。

在鏡頭的不斷切換中,場景的對比下,兩位領袖的氣質得到完全的展現,進而整個國共雙方不同的形象也樹立了起來,淮海戰役乃至解放戰爭的勝負,也在導演安排的這場「對手戲」中變得明了起來。

作為一部反映歷史的電影作品,如何選擇材料裁剪場景,最能體現創作者的藝術功底。大決戰系列做到了將歷史與藝術的完美融合,展現歷史的同時帶有高度的藝術性,最終成就一代經典。

作為戰爭片,戰爭場面是必不可少的。

大決戰系列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可以動用的資源極其豐富。影片中戰爭場景全部由解放軍戰士出演,裝備全部使用「真傢伙」,射擊與爆炸場景也都使用實彈。博物館甚至將展品提供出來,用以更逼真地還原當時裝備的情況。

解放軍出演也帶來足夠的專業性。大到兵團野戰行軍隊列,攻堅衝鋒隊形,工事的修築,小到步兵戰術動作,對武器的使用,都與實戰相差無幾。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於硬核的軍迷,大決戰系列的戰爭場面絕對讓人無可挑剔。

基於這些資源,大決戰系列不負眾望地拍出一系列經典地戰爭場面。這些場面也被後來許多影視作品借用,如《亮劍》就借用了《淮海戰役》中的解放軍大規模衝鋒和國軍飛機轟炸的場景。

影片中國軍精銳部隊的行軍鏡頭,更是展現出美式機械化部隊不可阻擋的氣勢。如《淮海戰役》中黃維的第十二兵團的行軍鏡頭,更是被軍迷們奉為經典。

這種野戰行軍隊列,只有經過訓練的精銳部隊才能走出來

大決戰戰爭場面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善用長鏡頭表現大場面。在表現大規模戰鬥場景時,影片使用航拍一鏡到底的方式,展現出一幅寬廣的全景式畫面,具有極大的震撼衝擊力。當然這也對場景調度和拍攝技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數千甚至數萬解放軍演員,無數裝備和煙火,要準確地出現在該出現的位置,攝影師要及時捕捉畫面,這些都極難做到。而大決戰製作組藝高人膽大,最終成就了戰爭影視的許多經典畫面。

影片離不開人物形象,歷史類的影片更承擔著忠實反映原型的壓力。大決戰系列成功復刻了當時國共雙方無數領導與將領的形象,成就了許多螢屏經典。

古月飾演的毛主席之形似神似早已得到讚譽。其他人物形象,如趙恆多飾演的蔣介石,蘇林飾演的周恩來,謝偉才飾演的粟裕,也都形神兼備。這些成功並不僅僅是特型演員的選擇以及化妝技術的功勞,演員對人物形象準確的把握和精湛的演技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以馬紹信飾演的林彪為例,做具體分析。

馬紹信飾演的林彪,首先外表與原型極為接近。《遼瀋戰役》系列播出時,許多東北野戰軍的林彪老部下一見便潸然淚下。

林彪沉默寡言,用兵風格謹慎,而一旦抓住戰機便毫不猶豫。片中很好體現了這一點。戰役初期,對於繞過敵軍主力,從長春長途奔襲錦州,他始終抱有疑慮,被軍委催促了很久才下定決心,中途甚至想放棄錦州回頭再打長春。但攻錦戰鬥一旦開打,他便意志堅定絕不動搖。阻擊敵人援軍的塔山防線壓力巨大,傷亡慘重,林彪則說「告訴他們司令員,我不要他的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林彪的指揮風格在這幾幕裡得到很好的體現。

在細節上,演員抓住了幾個特點。林彪愛吃炒黃豆,無論戰事多麼緊張,他都會不緊不慢地嚼著黃豆看著地圖。劇中經常出現林總吃黃豆這個細節。林彪對地圖極為熟悉,甚至可以倒背如流。於是劇中便出現了這樣一幕:地圖還未在牆上完全掛好,林彪邊說著部署邊指,參謀掛好地圖後發現他指的位置竟完全正確。

大場面和細節相結合,一個栩栩如生的林彪,就出現在螢屏上了。

中國主旋律電影承襲蘇聯,以「領導開會+戰鬥場面」作為電影的主要內容,相比美式戰爭片而言較為缺乏人性的關懷。選擇宏大敘事和選擇小人物視角是兩種不同的敘述方式,各有所長也各有缺陷。

作為以宏觀歷史進程為主線的紀實性電影,大決戰選擇加入許多小人物的故事,為影片增加很多「人情味」。同時,影片也沒有一味保持我軍節節勝利的昂揚節奏,對戰爭的慘烈也有充分的展現。

《遼瀋戰役》塔山防禦戰一段中,一位大姐將自己嫁妝箱子捐出來修防禦工事,她見到一位年輕的戰士凍得滿臉通紅,便將自己的紅圍巾送給他。戰士扭扭捏捏地收下了了。接下來地戰鬥中,小戰士被擊中,紅圍巾掉落在地上,他倒下時伸手想去抓住圍巾,但炮火卻將紅圍巾炸上了天空。戰士倒在地上犧牲,紅圍巾在布滿硝煙地空中飄落,降在屍橫遍野地戰場上。

《遼瀋戰役》攻打錦州外圍配水池一役中,戰前炊事班長許諾給大家送上豬肉燉粉條。待到他做好飯帶到戰場上時,發現全部戰士都已經犧牲。他跪在地上,手捧著豬肉燉粉條,哭著將飯菜「送」給大家。

在《淮海戰役》中,一位小戰士被補充到前線部隊。為避免頭部受傷不好處理,戰前所有人都要剃光頭,愛美的他十分抗拒。前來視察的野戰軍政委鄧小平以身作則,率先剃了光頭,小戰士才不情願地剃了。剃完光頭後他照著小鏡子,為滑稽地模樣偷偷笑出了聲。而鄧政委下一次見到他時,他已經躺在擔架上毫無聲息了。抬擔架的群眾傷心的說,剛才還在照鏡子呢,一會就……收拾烈士遺物的人想拿下他手裡的小鏡子,鄧小平攔住了,沉重的說:鏡子讓他帶去好了……

鏡頭轉到停放烈士遺體的村子裡,年輕的姑娘撕下塊塊白布用作裹屍,終於忍不住抽噎了起來,擦了擦眼淚後又投入工作。鏡頭聚焦在白布上,一塊塊白布被撕下,一條條生命逝去。滿臉皺紋的老太太用抹布擦洗著烈士的遺體,淚水早已在臉上縱橫……

這位老人當年戰役期間就曾為烈士擦洗遺體,現在拍攝時又觸景生情。

戰爭是殘酷的,對雙方都是如此。戰報上冰冷的數字,背後都是無數條鮮活的生命。忸怩的小戰士,愛美的年輕人,一群盼望著豬肉燉粉條的「吃貨」……在和平年代本應該有各自精彩的生活,但戰場上都變成了冰冷的屍體。劉伯承元帥晚年回憶,自己時常夢見年邁的老人向自己哭著要兒子。

《大決戰》在勝利的凱歌中加入悲傷低回的旋律,宏大敘事的同時不忘小人物的故事,渲染情緒而不濫煽情,體現出人性關懷的力量。

大決戰要在思想性上更進一步。

它沒有停留在「戰爭殘酷我們要反思」的思想深度,而更深刻地指出了這場戰爭的正義性與我黨勝利的必然性。

近年來一些謬論甚囂塵上,說「內戰無英雄」,把解放戰爭說成爭權奪利的內戰,藉此否定其正義性。不知道這類人是怎麼看待美國人紀念南北戰爭和林肯的。

解放戰爭之所以被冠以解放之名,是因為這是一場爭取民族解放、最廣大人民群眾解放的正義之戰。在國民黨統治下,人民尤其是廣大農民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國民政府對外出賣主權,讓美軍在國內駐紮,對他們肆意欺凌百姓忽略不問。是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使國家和人民站了起來。也正是因為有人民的支持,共產黨才能用短短三年時間打敗強大的敵人。

這一主旨在片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現。除了前面已經提到的婦女捐出嫁妝箱、群眾志願做衛生兵的情節,《淮海戰役》對支前民工的描繪也體現了這一點。

泥濘的道路上,無數小推車和牛車匯聚成望不到邊的洪流,妻子扶持著丈夫,孩子陪伴著爺爺,歡聲笑語不斷,群眾全家齊上陣運送著物資支援前線。晚上在宿營地歇腳,老伯伯在車上刻畫痕跡來記錄路程,備做日後的回憶。突然之間炮火襲來,國民黨對普通老百姓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群眾拼死掩護著物資躲避,在炮火中紛紛倒下。第二天,支前隊伍重新上路,人人戴孝,沉默中帶著更為堅定的決心……淮海戰役總共動員了550萬人次支前民工,陳毅元帥說淮海是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這是我黨得到人民群眾堅定擁護的體現,戰場的勝負,在戰場外早已決定。

國民黨通訊兵丁小二的轉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主旨。丁小二原先在國民黨軍中冒著炮火接通電話線,得到了青天白日勳章的獎賞。長官授勳時問他為何加入國軍,他說當年在車站賣雞蛋,車上的軍官讓他把籃子舉高一點,趁機一把將他拽上火車,扣上一頂軍帽,就變成國軍了。這一回答引發了一陣尷尬的笑聲。後來丁小二聽說自己家鄉土改,自家分到了田地,就連夜投奔了解放軍,還帶來了好幾條槍。新戰士授槍儀式上,華野司令員粟裕表揚他的貢獻,說要給他授勳。丁小二不好意思的說「勳章不要緊,在那邊他們已經給過我一個了,就是能不能把我這身國軍的穿戴改改。」粟裕將軍聽後,摘下自己的軍帽,親自戴到了丁小二頭上。

這並非藝術創作,這個故事有史實作為背景。但歷史上的丁小二並沒有這樣光明的結局。他在國軍受獎勵後,連隊的軍官嫉妒他的獎金,加之他不時有抱怨之語,竟將他誣陷為「共匪」而活埋了。

土改讓廣大農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他們對於保衛自己利益的熱情被極大激發出來,這是我黨得到廣泛擁護的重要原因。對於被俘的國民黨士兵,得知土改的消息,再加上幾輪憶苦思甜的思想教育,往往就加入解放軍,迸發出比原先更高的戰鬥力。他們被稱為「解放戰士」,隨著戰役的進程,有的連隊裡解放戰士的比例甚至達到了80%。蔣介石困惑於共產黨越打越多,背後的原因就在於此。

同樣的士兵,到了共產黨手裡,戰鬥力有了質的飛躍。長春起義的原國民黨六十軍,在國軍序列裡戰鬥力低下,被嘲笑為「六十熊」。被改編為解放軍五十軍之後,在原軍長曾澤生的帶領下,竟可以在朝鮮戰場與美軍正面對決,成為第一支攻入漢城的中國部隊。舊軍隊舊制度壓迫下的人,到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新軍隊中,就如脫胎換骨一般。如此對比,國民黨焉能不敗?解放戰爭的「解放」之名,確是當真無愧。

大決戰系列,在物資較為匱乏、技術較為落後的時代達到如此高度,實在難得。

限於篇幅原因,很多精彩的部分本文都沒有完全提到。如作品中配樂也相當經典。

主題曲恢宏大氣,收殮烈士時配樂悽愴悲涼,國民黨行軍的專屬BGM因其氣勢十足而被軍迷戲稱為「大壞蛋進行曲」。當今軍隊已不大可能如當年那樣配合影片拍攝,那些壯闊的戰爭場面或許成為戰爭片影史上的絕唱。

但更難以追回的,是那種凝練的藝術表現力,從選材到製作拍攝的高超藝術水準,那沉下心來打磨作品的藝術操守。

如今小鮮肉充斥著屏幕,炮火中髒不了的臉亂不了的髮型成為影視劇中軍人的標準形象,戰爭影視作品要麼淪為手撕鬼子的弱智低俗,要麼陷入「偉光正」的空洞雞血。歷史類作品多是虛無主義的魔改,或者變成無趣的歷史cosplay。

現在回看大決戰系列,才能深刻的體會到,這是一部多麼優秀的戰爭作品,多麼優秀的歷史紀實作品,它可能真正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豐碑。

七十年的煙雲逝去,如今借這部作品回望那個烽火年代,可以讓我們從過去汲取面對現實困難的力量。同時,這也提醒我們要不忘初心,不忘黨和人民群眾要緊密相連,不忘爭取民族復興與人民幸福的最初目的,帶著歷史的記憶,走向屬於我們的未來。

供稿丨徐銳

編輯丨張雨晴

相關焦點

  • 這才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沒有之一
    最近電影《八佰》在院線熱映,借著這個機會,我們來聊聊國產戰爭片。受制於工業水平、投資成本以及題材敏感等原因,我們的國產戰爭片數量一直不是很多。可雖然量不大並不意味著沒有佳作。今天解說的這部電影,就在當年紅遍了大江南北,不過放在今天倒是有些小眾了。
  • 《八佰》:年度最好哭的戰爭片?還是歷史虛無主義?
    一群人說,這是今年看過的最好哭的戰爭片;另一群人說,《八佰》根本沒有尊重歷史,完全是歷史虛無正義。最近,《八佰》上線網絡平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觀看了這部影片,關於影片的爭議再次成為熱點,那麼,《八佰》應該如何被看待?豆瓣7.7分,知乎54%推薦,B站5.4分,《八佰》的評分似乎會比大多數人預想得更低一些。
  • 《高山下的花環》:中國最好的戰爭片
    文|啼豆謝晉的電影創作生涯長達半個多世紀,他以悲天憫人的情懷,直面時代的勇氣和深刻的歷史思考譜寫著銀幕上的傳奇。謝晉是中國電影的「脊梁」,是銀幕中華精神的「魂魄」。《高山下的花環》劇照《高山下的花環》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
  • 影院恢復營業後,終於迎來重量級,這是我看過最好的國產戰爭片
    但瑕不掩瑜,它仍是我目前看過的最好的國產戰爭片。國產戰爭片和《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1917》的距離在逐漸縮小,這是技術帶來的進步。嚴格來說,淞滬會戰是以中國軍隊的敗退告終,但這三個月的消耗戰也讓日本
  • 近1.6萬人打9.1分,唐國強這部電影,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
    但今天要聊的是不是《八佰》,而是《高山下的花環》,許多同學評價這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敢於正視慘痛代價的戰爭片。1、一代電影大師謝晉謝晉,中國電影人的楷模,是中國電影的民族魂。姜文稱他是「豐碑」,張藝謀說謝晉他們那一代導演比我們會講故事。
  • 近1.6萬人打9.1分,唐國強這部電影,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
    但今天要聊的是不是《八佰》,而是《高山下的花環》,許多同學評價這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拍出了中國最好的戰爭片。但是在他得知趙蒙生想要當「逃兵」的時候,他怒了,他覺得這是對軍人的最大侮辱,並說出了那句:中國是我的,可也是你的。
  • 韓國最好的戰爭片,張東健主演,比《高地戰》更真實
    韓國的犯罪片非常好,愛情片也不錯,而我認為韓國最好的電影是戰爭片。 韓國在戰爭片上還是有建樹的,他們的技術也很一流。國內比較好的戰爭片,比如馮小剛的《集結號》,拍攝這部電影時就用了韓國人的團隊,馮小剛在某次採訪中說過。
  • 《八佰》:華誼的年會攢出了一部國內最好的戰爭片
    命運多舛的《八佰》成了疫情後第一部熱映的新片,影片取材於真實的抗日歷史,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仗,11月1日謝晉元奉命撒出四行倉庫後,淞滬會戰結束,上海淪陷。 影片的上映也是一波三折,今天我們不聊此戰的背景和意義,就來聊聊電影本身。
  • 2010-2020十部最好的戰爭片,你看過幾部?
    戰爭片是一種獨特的類型片,也是很受歡迎的類型片,很多影迷都喜歡看。好的戰爭片,不光能讓大家看到激烈的戰鬥場面,還能讓大家反思戰爭的殘酷。2010-2020這十年間有不少優秀的戰爭片,下面就來聊聊。三、《血戰鋼鋸嶺》這是梅爾吉布森導演的戰爭片,講述了二戰期間衝繩島戰役的故事。
  • 《八佰》票房超16億,用影片還原歷史,這才是戰爭片該有的範
    貓眼娛樂數據提供這部由管虎執導,黃志忠、歐豪、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等主演的戰爭片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所改編。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 美國戰爭片風靡全球,為什麼中國的戰爭片只有華人捧場?
    繼《血戰鋼鋸嶺》之後,又一部美國戰爭片在中國內地掀起了觀影熱潮。9月1日,諾蘭新片《敦刻爾克》開畫當日便以6270萬的成績取代《星際特工:千星之城》,登頂日票房冠軍,創下諾蘭作品內地最高開畫紀錄。而此前諾蘭內地票房最好的作品是2014年的《星際穿越》,該片首日票房3340萬。
  • 13年過去了,《集結號》為什麼還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
    可它對榮譽,對生命,身份的思考與討論,是很多國產戰爭片無法匹及的。這麼多年過去了,中國的戰爭電影,進步的似乎只有技術和票房。戰爭題材電影的未來中國的戰爭片拍了太多,其中不乏像《紅河谷》《紫日》《集結號》這樣的優秀作品。
  • 30億不是夢,《八佰》為中國戰爭片逆天改命
    作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部商業大片,《八佰》這把火燒得夠旺。這也意味著,在中國電影票房的第一梯隊裡,終於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戰爭片。事實上,《戰狼2》和《紅海行動》都是建立在大國想像基礎上的軍事動作片,和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抗日劇一度是國產電視劇經久不衰的一大類型,琳琅滿目,泥沙俱下。長期以來,抗戰題材的高曝光度、低美譽度,使其很難在市場中突圍。
  • 30億不是夢,《八佰》為中國戰爭片逆天改命
    這也意味著,在中國電影票房的第一梯隊裡,終於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戰爭片。事實上,《戰狼2》和《紅海行動》都是建立在大國想像基礎上的軍事動作片,和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隨後,憑藉《中國機長》的搶眼成績,他也成為一位能將主旋律玩出花的香港導演,博納的戰爭大戲《冰雪長津湖》也還由其執導。誰是下一部《八佰》?由於抗戰題材在電視上的高曝光度、低美譽度,使得抗戰電影在商譽上很難有保障。因此,單從市場角度來考慮,拍攝一部聚焦歷史「盲區」的戰爭片,是有一定題材紅利的。
  • 《拯救大兵瑞恩》後,最好的戰爭片
    在本周頒出的奧斯卡上,呼聲頗高的
  • 中國最好的戰爭片,仍是「大決戰」三部曲
    這三部電影分別於1990年、1991年與1992年上映,每一部都有200多分鐘時長,場面宏大、細節豐富。鄧小平曾在看完三部電影後說:「片子拍得很好, 我每年都要看一遍。」這三部電影絕不僅僅只是戰爭片,它們的野心更大。它想講述的其實是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問題。
  • 《鳴梁海戰》——韓國最燃戰爭片,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
    如果說《太極旗飄揚》、《高地戰》、《歡迎來到東莫村》等高分戰爭片主要是傳達反戰思想,那《鳴梁海戰》無疑是點燃了戰魂,也樹立了民族威望。《鳴梁海戰》的主人公李舜臣,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聲名顯赫的武將,甚至在坊間還有亞洲第一戰神這樣的稱謂,韓國首爾的忠武路就是為了紀念李舜臣的功績而命名的。
  • 《拯救大兵瑞恩》——最好的戰爭片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戰爭片,使我真正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 這部影片主要是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第時,米勒上尉率領一支8人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去尋找空降部隊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
  • 東方快評丨不尊重歷史事實的戰爭片,可休矣
    不同於一般的電視劇的娛樂性,戰爭片的特殊性使其在內容和創作上有嚴格要求:必須尊重歷史事實。影視劇在創作時進行藝術加工無可非議,但加工不等於胡編亂造。以娛樂的態度來消遣歷史,這是對抗戰先烈和歷史事實的極度不尊重。
  • 中國戰爭片,逐漸走向成熟
    在這巍然屹立的銅牆鐵壁裡面,奉命死守的正規軍與逃兵等混雜在一起。在激烈的戰鬥及戰鬥間隙中,不同身份、不同階層、不同立場的人物角色,被集中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逐一展示。片中,隨著兩軍之間戰鬥的推進和升級,不同人物的特點被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