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伊能靜今年6月為老公秦昊,在美國剖腹產下一女小米粒,卻因傷口感染,前些天她再度入院開刀清創。。。
8月6日伊能靜發文感謝大家對她的關心,同時也控訴為她接生的醫生"沒醫德","水平低下",不僅害她傷口感染,該醫院更未經她同意,就將她照片用為宣傳廣告。
昨天,事情到達了高潮!
美國醫生李端堂通過律師發表聲明,否認相關指控。
並指出,伊能靜5次復檢都沒能按時參加,自己有超過35年的臨床經驗,也是美國婦產科最高醫學權威認證的醫師,不存在什麼"水平低下"問題。
隨即,伊能靜按慣例不回應媒體,在社會網絡上"開撕",詳細還原事情經過,甚至不惜把最私密的潰爛傷口公諸於世。
伊能靜寫道:"原本不想糾纏,過了也就過了,畢竟米粒好可愛,可以撫平一切傷口,但事情已過一段日子,還不斷被影射,明明留下許多語音、紀錄,為什麼要讓事情更難堪進一步證明有問題?我早將一切交給洛杉磯律師,但真的不想浪費時間,高齡開刀兩次已夠辛苦,現在只想好好照顧寶寶,並且得饒人處且饒人。"
伊能靜老公秦昊也轉發微博表示:"不作死就不會死,醫術不行就是不行,錯就是錯,我們都沒有點名說你,你還敢自己跳出來作死,本來已經商量原諒你,給人留口飯吃,看來你這作死的節奏,是天理難容了。還說不知道傷口裂開,生為人你這是挑戰做人的下限嗎?需要我把看診的錄音發給你嗎?"
不近,令這事變得更戲劇性的是,伊能靜自己的朋友,同時也是高雄紀念醫院的副院長鄭丞傑跳出來表示這狀況 "並不罕見",認為她的指責不太妥當。
鄭丞傑表示北美在剖腹前只會幫產婦打1支抗生素,術後會感染大多都是抵抗力弱、產程過久沾染太多空中落菌,或是傷口疏於悉心照顧,感染的機率大概為1%,所以他認為伊能靜此次的狀況不算是醫療疏失。
美國的醫療制度為"保守治療",會讓感染的傷口自己痊癒,國內的醫生反而會在感染初期就主動治療,"如果是這樣就怪美醫是庸醫不太好",認為只是每個國家的處理方式不一樣。
不過網友們並不買教授的帳,看看在美國的他們都怎麼說?
@靜夜聽雨:這件事明眼人一看就知是診所醫生不負責任所致,事後還將原因推諉給病人。不明白為什麼指責伊能靜,她選擇來美國生孩子選擇華人醫生怎麼了?這和醫生不負責任是兩回事。
@GG2006:在美國混的華人醫生?水平有限,吹得天花亂墜,很多診所的藥品都過期的...
@北京秋天:只想陳述我看到的。我看了伊能靜的微薄, 她選擇在洛杉磯生女兒是因為當初兒子就是在洛杉磯出生,她和兒子小王子對這個地方有美好的回憶,此外生產期間兒子正好在洛杉磯過暑假,她希望兒子和妹妹能在相同的出生地點第一時間建立親密的聯繫。中國人找中國醫生再正常不過的,她的病例相信也是偶發事件,即使在美國醫生那裡也難有百分百的保證,看伊的微薄就知開始她並沒有指責醫生,只是希望得到醫生及時正確的治療。但這個醫生不積極與病人溝通還推卸責任才將此事鬧到今天這個地步。此外伊早已將此事交予美國的律師處理,是這個醫生自己先透過臺灣媒體倒打一耙,說伊沒有按時回診。為什麼伊就不能在中文網站上回應了?
@artlover1:所有病人都會在見醫生時在HIPPA上簽字,醫生違反 HIPPA LAW是非常嚴重的違法行為,要被高額罰款。伊能靜應該告到那醫生,醫生是中國人?
又是赴美產子、又是中美醫療差異!
你可能不是明星,也沒那麼多錢。你可能要問,美國醫生的水平究竟如何?中國人真的合適去北美生孩子嗎?
總體來說,中美兩國的醫療差異還是巨大的。如果不了解清楚兩者的不同,無論是去就醫還是生子,風險都是很大的。
美國的醫生職業素養確實普遍比較高。但生孩子這種事放在任何國家都是有風險的。。。
比如,2004年,一名赴美生產的中國產婦新生嬰兒一出生就有嚴重黃疸,送到加護病房照顧20多天,出院時醫療帳單高達30多萬美元!
因為她手頭沒有那麼多現金,於是院方要求在中國的丈夫赴美解決帳單糾紛。
然而其夫入境機場,透過中文翻譯接受移民官詢問來美理由時,誠實回答是來解決醫療帳單糾紛,並提供該家醫院聯絡電話,移民官當場拿起電話致電醫院。
結果醫院有關人員說,他們根本是有心賴帳,其夫遂被移民官員下令原機遣返中國。
另一個例子,
倪琳與先生洪遠達在中國大陸是初中同學,洪遠達為建築師,倪琳為財務主管。他們通過網絡上一家月子中心介紹,決定赴海外生產,因為他們相信北美的醫療服務最佳。
然而,他們錯了,這個決定毀掉了一個家庭。。。
在一個深夜,倪琳剖腹產下四磅重健康兒子,接著就在加護病房裡大出血死亡。院方事後否認有任何疏失和責任,雖然最後其丈夫洪遠達通過訴訟贏得了官司,但孩子的媽媽已經沒了。。。
要知道,在美國求醫,醫生的態度遠比醫術高明。
腳崴傷去看骨科?大夫熱情問好,家長裡短開聊,然後瘋狂地鼓勵說:"這種崴傷根本不會影響到你,你會因這個傷病變得更強,不過看到你的患處,我真的感覺太難受了,我能理解到你正在承受的每一絲痛苦。。。"
我特別想跟他說大哥你別背臺詞了能趕緊給我拍個片兒嗎?(就是不給你拍~~呵呵)
如果你帶小孩子去看大夫,無論哪一個,男女老少的醫生都有,但他們說的話一字不差的。
他們都會抱著孩子說:"哦,親愛的小寶貝,你真可愛,我真喜歡你,你就是我的寶貝。"你甚至每次帶孩子去兒科都覺得人家大夫才是你的親生父母。
美國醫生的這種態度的確提高了患者在求醫時的用戶體驗。
然而,就像鄭丞傑教授說的,美國醫生多是"保守治療的專家",少吃藥,多鼓勵自我康復。
但,這是很多中國人根本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