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網吧和朋友玩 魔獸3傳統對戰模式 的時候,坐在我旁邊的人驚奇的對我說 「DOTA還能這麼玩?」
我一直認為,魔獸三的傳統對戰模式是一個有深度,有內涵,有思考、有操作的遊戲。衍生作品完全破壞了這個正向文化,甚至是摧毀了這個遊戲。從錢的角度講,為什麼暴雪公司不自己做dota?反而讓冰蛙拿了去?後來暴雪重製了魔獸三,評分直線下降(真的毫無進步),原創未必能走得更好啊!還不如給冰蛙……從最開始的痛心疾首,痛罵雞賊的冰蛙同人文了暴雪的遊戲,到後來覺得,同人創作也許還不錯,至少我還有個dota可玩兒。
相生為善,相剋為惡,我們就要靜靜的反思一下,同人創作對社會文化到底是相生還是相剋。同人文化的發展是讓社會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在消費領域,對於自出生就存在魔獸3和刀塔的人來說,她(他)只關心哪個更有趣,她(他)更喜歡什麼,而不會關心誰是先出現的。
我們可以模仿道格拉斯·亞當斯的科技三定律重新表述一下,我們就叫這三句話為「廣義文化三定律「吧,可以看作科技三定律的同人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稀鬆平常的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3)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 同人定律 ===
1)任何在我12歲時已經有的文化現象都是平常的世界正常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3-35歲之間誕生和擴散的文化現象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新文化。
3)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和擴散到普羅大眾視野中的文化都是墮落的文化。
是不是12歲其實不怎麼重要,之所以放到大多數人完成義務教育的那個時點,因為那個年齡的人基本把文字都認全了,能夠自己學習了。注意,我在同人這個定律的時候偷偷地放入了一個詞「擴散」。因為某種文化很可能早就有了,只是你還不知道。所以你看到一個胖虎漫畫都覺得有了一個新世界。其實就是沒見識。更直接地說,舉報AO3的人,就是因為沒見識。所以,我作為同人定律的作者,必須加入我的態度:擴散。
傳統文學是從作家所形成文本的內部來定義文學的,而同人文是從文學的外部來定義文學的。比如判斷一部作品是否是同人文要看它和之前的某一部作品有沒有聯繫,是否存在對某些已經存在的內容或人物的情感投射和社群基礎。如果只看同人文的內部,其多樣性是驚人的,可以說就是文學。
你看過《重生之我是劉姥姥》嗎?這個劉姥姥就是《紅樓夢》大觀園裡的那個劉姥姥。用了古典名著紅樓夢,就是外部定義。有沒有群眾基礎不知道,我相信大多數能夠在腦海裡產生出劉姥姥樣子的,一定是紅樓夢電視劇裡的演員的形象。
如果你看題目沒有什麼興趣的話,我來列一下目錄:
如果我是讀者,
這個目錄對我的腦迴路是個挑戰,
出賣史達林這個很跳脫。
故事會怎麼走?
我繼續翻目錄:
是不是有點兒意思?
下三路的東西越來越密集了。
作者可不僅僅停留在這裡,
還有:
後面是各種小標題,
然後,
還有第二部!
是不是很鬼扯?
你覺得這個同人文會名垂青史麼?
你覺得這個就是惡搞麼?
你覺得這樣的文字不能稱之為文學麼?
其實我上面發的,只是網友擬出來的一個純目錄,並沒有小說本體!但是這個目錄實在太紅了,所以居然開始有人按目錄碼字了。文化在這裡又發生了變化,它不再是純粹傳統意義上的同人文了,你甚至可以叫他「眾包同人作品」。我大概瀏覽了一下,後來的寫手碼出來的字並不比你自己想的更好,但是也不會比你不喜歡的更差。這就是同人文化,或者說這就是文化。它在發展。
同人文,不是有了網絡才有的,事實上,同人文本來就是人類文化進步的動力。《聖經》和希臘神話是歷史上被頻頻借用的故事源頭。某些經典文學本身就是神話、傳說和宗教作品的同人文,比如但丁的《地獄》和《失樂園》。幾個世紀以來,人類都一直在重複著類似行為。我們可以在文學史上找到同人作品大戶,他叫做莎士比亞。他的大部分戲劇都可以算是「同人作品」,而且他還以此為生。
對於更晚出生的人來說,他不會關心哪個是最初的作品哪個故事的作者署名了莎士比亞,他只關心他更喜歡什麼。
想要創造傳世的作品,就要允許各種文化的生態。因為後來的人並不關心哪個是最先的,他們只選擇他們喜歡的,選擇的人多了,文化就繁榮了。但是,同人之所以稱之為同人,在同人之前要有個第一推動力,我們要允許新鮮的東西誕生或從別處來我這裡擴散。你首先要在電影院裡能看到一秒沒剪的《鐵達尼號》;放暑假的白天,有沒配音的字幕版《變形金剛》N集連放;晚上,電視裡播放著身材曼妙的凌波麗;血腥刺激的《北鬥神拳》。開學後,放學跑回家,能在晚上六點半的黃金時間,從公共電視平臺上看到唱著歌的林明美。
他們沒見過,
偶爾見一次,驚了,
告訴全世界,
快看看啊,
胖虎還能這樣!
(到底是在說我嗎?)
有的人,打開了鎖,除了驚嘆之外,還要告訴更多的人,原來還能這樣,而且我還要讓它那樣!但是有的人開鎖後想的是:我要把你們依舊鎖上。
同人文對文化是雙刃劍,首先你要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