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世界旗下深度資訊平臺「全現在」專稿,無授權不得轉載。
閱讀約11分鐘
「中國風」的概念出現在ACG領域的頻率越來越高了。
僅僅在過去一個月內,就有多個引起廣泛討論的「中國風」作品,比如動畫《霧山五行》《妙先生》,遊戲《江南百景圖》等。
仔細觀察這些作品,會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就是「水墨風格」,也正是因為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美術風格,才使得他們身上「中國風」的標籤如此明顯。
但中國風一定不止「水墨畫」。中華五千年豐富的歷史、文化對於創作者來說,是取之不盡的素材,但取哪些、取多少、用在哪,都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而從我國動畫產業肇始,關於「中國風」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
從今天看,在ACG領域,除了水墨,已經出現了大量其他新嘗試,在這個趨勢下,未來中國風雖然一定仍是中華文化元素的集合,但最重要的,卻是對生活真實細節的體現。
過去的探索與消亡
1937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問世,給身在上海的萬氏四兄弟帶來巨大震撼。當時,他們已經在動畫這條路上摸索了12年,創造了《大鬧畫室》《駱駝獻舞》等作品,是中國動畫行業的開山鼻祖。
《白雪公主》讓萬氏兄弟意識到自己與迪士尼之間的差距,心裡憋著一股氣的萬氏兄弟歷時一年半,創作出了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故事選自《西遊記》中「三借芭蕉扇」的情節,為了對標《白雪公主》,萬氏兄弟特地把名字改成《鐵扇公主》。
《鐵扇公主》
雖然在畫風和配樂上有模仿美國的痕跡,但這是我國動畫創作者第一次製作「西遊」這類中國傳統題材的作品。《鐵扇公主》上映後,迅速成為無數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之後還陰差陽錯在日本本土上映,激勵了當年只有14歲的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走上了漫畫之路。
在那之後,由於時局動蕩,萬氏兄弟也分別去往重慶、香港等地避難,原本計劃的作品全部擱置。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的動畫產業逐漸恢復,萬氏兄弟才回國,加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重新開始動畫創作。
1955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烏鴉為什麼是黑的》上映,並在1956年獲得第七屆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獎。但由於作品畫風很像蘇聯1949年推出的動畫《外鄉人》,導致作品受到不小非議,也刺激了國內創作者開始嘗試剝離外國元素,尋找具有中國氣韻的表現形式。
《烏鴉為什麼是黑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驕傲的將軍》誕生了,這是國內第一次將京劇元素融入動畫中,包括板鼓鑼鈸的京劇配樂,中國風的美術風格開始覺醒。1958年的《豬八戒吃西瓜》和1960年《聰明的鴨子》又分別開創了剪紙動畫和摺紙動畫的先河。
《驕傲的將軍》
1961年,萬氏兄弟二十年前就在策劃的《大鬧天空》終於完成,一經推出就成為全球動畫人討論的焦點。為了表現原汁原味的中國風格,攝製組畫稿近 7 萬張,為了追求統一的美學風格,製作組還在故宮和碧雲寺的漢白玉望柱上獲得靈感,把戲裡的雲朵都改成了中國古代的如意頭雲紋。
同年,中國第一部水墨風格動畫《小蝌蚪找媽媽》也完成了,這種極具東方美學的繪畫手法讓其他國家的人驚嘆不已,包括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
《小蝌蚪找媽媽》
1964年,原本計劃上映的《大鬧天宮(下)》並沒有如期上映,由於當時國內的政治情況,動畫製作被扣上「浪費國家資源,製作封建遺毒」的帽子,中國的動畫發展因此停滯了十幾年。
黃金時代落幕
1978年,延遲將近14年的《大鬧天宮》全本公映,一舉斬獲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一年後,中國第一部彩色寬熒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上映,原本在小說裡刁蠻任性,殺神下凡的哪吒,在主創們的改編下,成了一個富有膽略、人格高尚,為了拯救蒼生願意犧牲小我的中國式英雄。
在同一時期,日本已經創作出《宇宙戰艦大和號》《魯邦三世》《多拉A夢》等世界級IP,並且推動了動畫TV化改革。改革開放後,大量日本作品被引入中國,這些作品讓中國動畫人意識到自身內容題材的落後、製作技術的落後,於是他們開始嘗試融入更多新思想,新觀念,上世紀80年代推出了許多和此前風格截然不同的動畫,比如1981年的《九色鹿》、1983年的《蝴蝶泉》等,這些作品在題材上和此前相比有了更大的突破,同時也保留了中國特有的美術風格。
《九色鹿》
但時光流逝,原本依託計劃經濟的動畫製作模式已經不再實用。上海美術製片廠之所以能在過去的幾十年創作出如此多充滿藝術氣息和中國韻味的作品,是因為由國家承擔盈虧,藝術家們由足夠的自由度和時間去摸索新的創作模式。
1988年,水墨動畫《山水情》上映,成為「舉國體制」的絕唱,無法適應市場環境的水墨風格也就此絕跡,創作者們還是選擇了更簡單的繪製方法,畫風上,也有向當時日本動畫靠近的趨勢。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日本的動畫產業已經相對成熟,中國逐漸成為日美的「代加工廠」,很多承擔外包工作的動畫公司高薪挖走了上美廠的技術骨幹,人才大量流失,中國原創動畫受到巨大打擊,這時別說是創新風格,連製作一部原創的作品,都需要很大的勇氣。
1998年,迪士尼推出動畫電影《花木蘭》,一年後,上美廠推出中國第一部商業動畫電影《寶蓮燈》,被視作老一輩動畫人的最後一次衝鋒,但最終票房不佳,一個時代就此落幕。
《寶蓮燈》
新時代的重生與升級
進入21世紀後,每年可以被稱作「中國風」的作品屈指可數。
2003年在央視收視率極高的《哪吒傳奇》;糅合了秦漢交替之際的世間風雲以及玄幻元素的《秦時明月》;把中國武俠文化,江湖兒女快意恩仇融入作品的《虹貓藍兔七俠傳》以及中法合拍的《中華小子》等,是2000年-2010年間為數不多在製作和題材上都可圈可點,具備「中國風」要素的作品。
那時的國產動畫人僅僅是保證作品的順利播出就已經傾盡全力,但迪士尼的衝擊沒有停止,2009年,《功夫熊貓》在中國席捲兩億票房,同年上映的國產動畫《風雲決》則以虧損3000萬收場。但迪士尼製作的《花木蘭》《功夫熊貓》這類作品,雖然講述的是中國故事,故事內核還是西方價值觀。
《功夫熊貓》
知乎大V「淺色回憶」說,《花木蘭》的整個故事非常迪士尼動畫喜劇和"公主"夢。《功夫熊貓》主人公阿寶成為神龍大俠,突出的是「他對功夫的熱愛」和「他相信自我實現自我的精神」。但國內的「俠」,講的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士為知己。前者更強調「個體價值的實現」,後者更強調「個體和世界的聯繫」,是兩套不同的價值體系。
中國人的故事,還是要中國人自己講。
2010年後,政府開始治理利用劣質動畫賺取國家補貼的行為,真正用心做動畫的創作者們也經過十年的蟄伏和鍛鍊,逐漸露出自己的鋒芒,再加上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網絡動畫崛起,用戶也逐漸成熟,國產動畫開始找回自己的步調。
2015年,《大聖歸來》接近十億的票房給了整個行業一劑強心針。它告訴所有人,如果國產作品做得好,也許可以賣到九個億。在此之前,國內賺錢的動畫電影只有《喜羊羊與灰太狼》這樣低齡向的作品,而且還是每年先產出三四百集的動畫劇集,到年末再推出劇場版。
同年,一部引起廣泛討論的「中國風」動畫《中國唱詩班》發布了第一集《相思》,被人評價「每一幀畫面都透著濃濃中國風,極具中國氣息,畫風古樸細膩。」在豆瓣上,已經發布的五集評分都超過了8分。
《中國唱詩班》
和幾十年前的《大鬧天宮》相似,《中國唱詩班》是由中共上海嘉定區委宣傳部投資出品,為「嘉定建縣800年」重點項目之一,導演彭擎政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打磨作品,每一幀畫面都極其精緻,且充滿考究,是當時「中國風」的標杆作品。
彭擎政對全現在說,《中國唱詩班》每個細節都很有講究,比如那個年代的春聯內容究竟是什麼?為官時穿的朝服的領子應該是怎麼樣的?那個年代的灶臺應該是什麼樣子?英文翻譯中「內閣學士」的準確表達是什麼?這些非常細小的問題都會被拿出來推敲,討論。
2016年,《大魚海棠》上映,再次大幅提高了國產動畫電影美術水平的天花板,在之後,2017年上映的《大護法》,2018年上映的《風語咒》,以及今年的《霧山五行》《妙先生》等作品也開始重新探索水墨風格,以及其他中國獨有的美術風格在動畫創作中的應用。
再加上去年《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的成功,整個行業似乎又回到了幾十年前中國動畫剛剛發展起來的時期。越來越多創作者們重新把目光放在了中華傳統文化上。
不是古代才是「中國風」
伴隨著技術水平的成熟,創作者們得以有更多手段表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並且有更多精力去思考如何創作出更具中華文化精神內核的故事。
《霧山五行》導演林魂對全現在說,只要故事想表達的思想內核是中國的,都算是中國風。「一些傳統文化的東西並不是落後的,反而它傳達的精神,一直沿用至今。」林魂說。
即便是50年前的《大鬧天宮》,在當時也了打破時代的局限,講述了一個年輕,熱血卻又不失理性的猴王,挑戰權威,勇於抗爭的故事。在當時的環境下,《大鬧天宮》全篇充滿叛逆基調,喚醒了很多國人心中的「面對不公,勇於鬥爭,生命不止,鬥爭不息「的狂野基因,帶來直達靈魂深處的共鳴。
《大鬧天宮》
現在的創作者們對內容的理解要比過去更加成熟,他們清楚地意識到,即便是傳統故事,也要落回到現代人的生活上。
比如《哪吒》中,導演餃子就改變了傳統故事中哪吒與父親李靖之間的關係。餃子認為,每一代新觀眾都需要看新的故事。這個改動更符合現代中國的家庭觀。包括哪吒講自我實現,喊了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個「命」的內涵,也和西方語境中的個人命運有所不同。它更像是一個包括了命運,權威,社會關係,乃至社會規則的綜合體。
包括一些細節上的處理也很巧妙,比如踢毽子這條線索的引入。在片中,哪吒和母親的情感連接是通過踢毽子來表現的;中後期,哪吒又和熬丙踢毽子;最後,哪吒又和李靖說,「很可惜沒能和您踢一次毽子」。
毽子是一個非常接地氣的、中國化的象徵,是來自我們生活中的東西。這在迪士尼電影裡看不到,觀眾可能不會明顯意識到這個事,但觀眾會覺得這是好的。
此外,創作者也開始描述現代的真實生活中帶有「中國特色」的元素,就像日本動畫裡的學園祭、社團活動、煙花大會這些標誌性場景一樣。比如漫畫作者Zcloud的作品《拜見女王陛下》,就生動描繪出了中國90年代小城市中的人情世故,從小孩子視角觀察大人的世界,揭開關係社會的一角。
Zcloud對全現在說,創作這部作品時,他特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去尋找帶有那個年代特色的地區、建築。他還回到自己的母校取材,也把很多自己的真實校園經歷融入到了故事之中。
同樣的,《快把我哥帶走》描寫高中生體育課偷懶,食堂刷飯卡打飯,《非人哉》中記錄各路神仙在現代的生活百態。《貧窮父女》那種節衣縮食的窘迫感,《大世界》對城市邊緣髒亂破敗的環境刻畫,都讓人感到無比真實,仿佛身臨其境。這些都是屬於只有中國人才能感同身受的東西。
有時候一些意想不到的元素,也可以做文章。甚至一些元素因為太過熟悉,導致「燈下黑」,反而不容易被注意到。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漫畫作品《中華字庫》,這是一部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並且享受的作品。它創造性地讓漢字成為故事的主角,每個漢字,甚至偏旁部首,都是故事的角色,故事也完全基於漢字本身的組合拆解展開,女和子兩個人,就可以生出「好」寶寶。提手旁跟醜在一起,就變成了「扭」,但和丁在一起,就變成了極具攻擊性的「打」。
當你看到頭頂「張」字的人真的打開一張大弓,頭頂「箭」字的人把頭上的「竹字頭」幻化成兩支箭矢,你會驚奇,「原來漢字也可以這麼玩?」日後如果做成動畫,也定會很有特色。
《中華字庫》
中國風的概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賦予了越來越廣泛的意義,也被越來越多人接受。這背後是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在90年代遭受打擊之後,中國動畫終於跟上現代的步伐,逐漸適應新的商業規則和工業邏輯。
《哪吒》在這套工業化體系中進行了第一次嘗試。《哪吒》是國內目前參與製作人數最多的動畫電影。總人數超過1600多人。「我們把一千多個鏡頭拆成幾千個步驟分出去,做完了拿回來還能合到一起,以前我們是不敢想的。」餃子曾在接受採訪時說。
「我們的工業流程實在太弱了,整體的數位化水平肯定沒辦法跟國外發達地區相比。」餃子說。
前彩條屋CEO易巧也曾提到,目前動畫電影產業亟需完善產業鏈,現在前期公司、製作公司、後期特效公司分工非常不明確。其次現在團隊單獨完成作品的能力還比較差,而外包就會導致質量參差不齊,時間周期拉長,而且沒有自己的核心流程線。
雖然和美國以及日本仍存在一定差距,但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伴隨著國人原創意識的覺醒,「中國風」不再需要特地拿出來討論,而是已經徹底融入進了每一個創作者心中,《鐵扇公主》《大鬧天宮》給整個世界的震撼將會重現。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每一個瞬間,都在等著被人發現,中國的創作者們對「中國風」的挖掘,將是一個永久的命題,只有當民族的成為世界的,它才真正是民族的。
————
請搜索關注公眾號「全現在」,朋友圈的世界也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