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6年9月,朱元璋讓徐達、常遇春率二十萬精兵圍攻張士誠。西吳採取「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戰略,逐步蠶食張士誠的地盤,張士誠孤軍奮戰十個月,最終以失敗告終。平江城(即蘇州)陷落前,有人建議張士誠放火焚城,趁亂率軍突圍,張士誠為城中百姓計,斷然拒絕,最終兵敗被俘。其後,朱元璋順利揮師北上,順利擊敗殘元勢力。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年號洪武。
稱帝後的朱元璋發現,江南人對自己沒有什麼好感,仍念念不忘張士誠之恩,所以他決定報復江南人,大批量、長時間地將其遣送到蘇北、鳳陽等地,以開發江淮,這就是史上有名的「洪武趕散」。
除了實行報復性的遷徙,朱元璋對留在江南的民眾也不手軟,徵以高額稅賦。江南打富豪沈萬三家族資產雄厚,因其資助過張士誠,家產被朱沒收。朱元璋又以沈家租薄為依據,格外加賦,每畝高達七鬥五升,數年間吳地中小地主紛紛破產。明朝碩儒貝清江記載:「三吳巨姓……數年之中,既貧或覆,或死或徙,無一存者。」
一、張士誠兒子下落
《太祖實錄》載,1365年東、西吳在浙江爆發新城之戰,西吳大勝,「士誠第五子及(李)伯升以數騎遁去」。張士誠第五子後來下落不明。1366年,東吳大將李伯升兵敗投降,反戈打擊昔日戰友,東吳形勢急轉直下,李伯升後官至大明宰相。從此,蘇南人將背主求榮者稱為「李司徒」。
《明史》雲,平江被攻下前,張士誠「有二幼子匿民間,不知所終」。
《吳王張士誠載記》云:「吳王子,年六歲,城破後,有舊將周國俊,為海鹽人,與趙、姚、廉三將自閶門匿出,渡江,棲於通州。從國俊為周氏,名確,字伯堅,族繁衍至千餘家。其世譜所載,謂王更有二子,避出他所,為虞、吳二氏雲。」即蘇州城破時,張士誠的心腹部將、海鹽人周國俊帶張士誠的六歲幼子逃到通州,遂改名換姓叫周確,字伯堅,後繁衍上千戶,張士誠另有二子冒姓虞、吳二姓。
泰州日報等刊文稱,元末張士誠一支後裔輾轉逃到泰州姜堰區城北村,改從舅氏姓吳,至今珍藏著六百年前蠅頭小楷寫就的「始祖張士誠」牌位,牌位上註明(張士誠)「後人遷徙淮城之西,寄居外舅吳氏家,埋名改姓」城北村吳氏,以張士誠年號「天佑」為堂號,生前姓吳,死后姓張,「生吳死張」現象已有650年歷史。該支吳氏村民謹遵先祖「生姓吳,死姓張,有朝一日認祖歸宗」的遺囑。《閶門尋根》一書對此分析道:張氏所娶吳貴妃乃高郵人,吳氏所生子女投奔舅舅,乃落籍蘇北。實際上,張氏改姓吳不僅因母舅姓吳,也因張士誠曾做過吳王,所以才奉吳王年號天佑而不是延陵、至德等為堂號。最近,姜堰區城北村六百多名吳氏村民集體要求改回張姓,實現歷代祖先「認祖歸宗」的夙願。該書又載,收藏牌位的城北村民吳元大說:「祖上說過,清朝的平西王吳三桂就屬於這個家族的。」。難怪史書對吳三桂家族詳情知之甚少,可能真有隱情。
蘇州府氏稱,張士誠的小兒子由老僕人抱出來,手中所提王府破燈籠上有個「府」字,被西吳兵丁阻攔,老僕急中生智謊稱姓「府」,才僥倖脫身,從此改姓府。
當代,全國多地還有多支張氏自稱是張士誠後裔:徐州豐縣城西張士誠村稱,明初張士誠一子隱居此地;雲南昭通市鎮雄縣清河堂張氏自稱是張士誠第四子後裔,目前丁口甚蕃;湖北監利縣高郵堂張氏也聲稱是張士誠後裔,並有記錄近七百年的古譜為證。
明代,張士誠後裔的去向已進入小說家筆下。著名藏書家、山東副使楊儀以張士誠為背景創作了《金姬傳》,書中說劉王妃提前於1366年將張士誠二幼子託於金姬(章丘李氏)母及二乳母,各給金三斤,遂冒名李氏。
張士誠起義地-大豐市草堰鎮北極殿
二、張士誠的下落
1367年,張士誠部與朱元璋部在江南決戰,最終張士誠兵敗被俘。叛將李伯升、朱元璋的謀士李善長等輪番前來勸降,張不言不食,被解送金陵。朱元璋親來勸降,張只言「天日照爾不照我」,不再搭理他。當夜,張士誠乘人不備,自殺而死,年僅47歲。因為此前其弟兼心腹大將張士德被朱元璋殺了,其母曹氏憂憤而死,所以張士誠與朱元璋有不共戴天之仇,寧死不降。
當代有人研究發現,張士誠當時並沒有死,自絕而亡的張士誠是假的。在獄中,假張士誠見到叛將李伯升等不吱聲,見到朱元璋只說一句話,否則就容易露餡,反正古代也沒有現代才有的DNA驗證技術。當代,香港女記者謝麗華花半年多時間考察蘇州和監利縣,撰寫了《在張谷英村驚人的發現》一文,文章提出蘇州城破前替身換下了張士誠,張士誠率部分家人逃到湖北監利縣,張士誠改名張谷英,在此繁衍生息。後來,謝麗華據此寫出了小說《張谷英傳奇》。
張士信的下落也很蹊蹺,《明史》載「最後(東吳)丞相(張)士信中炮死,城中洶洶無固志」,中炮而死的張士信面目全非,可能也用了替身。
歷史上,很多梟雄及其兒孫逃過滅頂之災。如李自成兵敗湖北通城,使過「金蟬脫殼」之計:軍中突然放出風聲說李自成死了(主帥真死了往往秘不發喪,趕緊扶立幼主),阿濟格奏報李自成墓中屍體「屍朽莫辨」,何騰蛟奏報稱「無頭無首」,據說李自成後來隱居湖南石門山夾山寺當了奉天玉和尚。
民國吳縣誌雲,吳三桂後裔一支隱居吳縣,「隱於後戴墟,其始遁歸吳也」。江蘇邑縣風物叢書《高郵》中還提及,吳三桂失敗後,清廷追查其殘部,吳三桂的一個孫子逃回故土高郵六漫鎮,改姓孫,祠堂卻供奉「吳憲公蓮位」,家族仍保留著尚武傳統。當代人們發現,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率吳三桂次子吳應麒化名吳啟華,隱居於黔東南岑鞏縣馬家寨此,至今穿漢服,操高郵方言。還有資料說,吳三桂反清兵敗遇蛇,其後裔一支在湖南避禍改姓佘。
1864年湘軍攻陷天京(今南京),此時洪秀全已死,其兒女部屬被屠戮殆盡,但第五子、幼東王洪天佑趁亂逃出,輾轉逃到高皇鎮程家灣(今屬淮南市高皇鎮),改名程文起,倖存下來。1997年程文起的後裔認祖歸宗、改回洪姓。1943年日軍華南特務機關長洪矢崎義郎來到廣東花縣,自稱是洪秀全後裔……這說明戰亂中什麼都可能發生,張士誠等逃出生天是有可能的。
梁羽生依據楊儀、謝麗華等人整理的史料,圍繞張士誠的兒孫大作文章:在《還劍奇情錄》中塑造了張士誠長子張復初,在《萍蹤俠影錄》中塑造了張士誠孫子張宗周等,他們皆流落蒙古,最終都放棄了復國之舉。
蘇州城破前後,很多人潛逃至江北,僅寶應湖畔就有朱氏、鄭氏、張氏、劉氏等多個家族。為了生存,有家族改名換姓,如寶應問氏由溫氏改姓而來,從此一直姓問。有的家族不敢忘本,死後又改回原姓:邗江有「生裔死徐」,山東牟平有「生李死吳」,湖北雲夢有「生萬死劉」,浙江富陽有「活金死劉」等現象,背後往往都有悽慘動人的故事。
作者:金湖縣委黨校 張來林 13915189002 jhdxzll@163.com 金湖縣為民路26-10
此文版權為張來林所有,未經作者同意,切勿轉載!文章配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繫管理員,及時刪除。揚州家譜微信公眾號平臺(主編:微塵,編輯:李格格,審核:歐陽曉曦) 原創美文徵集:歡迎投稿1027632695@qq.com;公眾號服務熱線:199 7503 2695。
長按二維碼識別
了解更多家譜知識及美文
請關注「揚州家譜」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