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微博看到這樣一條熱搜:袁姍姍道歉。
出於好奇,點進去一看,原來是袁姍姍參加一個綜藝節目的時候,文物專家提醒要用手託起文物,而袁姍姍則直接用三指捏住文物。
這個時候,杜海濤提醒她:「這個文物最難的是,它有可能從中間會斷掉。」
袁姍姍這個時候大聲指著文物說:「這裡有斷掉的痕跡。」很明顯,這是已經被修復過的文物。這個時候,有人在旁邊提醒袁姍姍:「姐,你別掐了,等會又掐斷了。」
袁珊珊下意識說:「沒事,他(工匠)可以再修補。」
就是這句話,被眾人吐槽她「情商低,不會說話」。文物古蹟是歷史的見證,是人類技術和文化的結晶,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實物遺存,也是珍貴的研究材料。
保護文物古蹟,是我們每個人對傳統的繼承。
且不說,別人已經提醒過她,讓她小心點。光是對待文物的隨意態度,就已經是很多人批評她的緣由。
文物是需要小心翼翼保護的,而且修復文物並不是一件很隨意的事,這是很精細的活,是很費時間的。每一個修好的文物,都是修復人員的心血,而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沒事,可以再修補」。
這表面上是說錯一句簡單的話,但是實際反映的實質,是不尊重修復人員的工作,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這是態度和素養問題。
這個節目原本的意義,應該是號召大家尊重和保護文物,引起大家對文物的重視,而袁姍姍的此舉,的確是樹立了一個錯誤的形象。
而網上的輿論,也讓袁姍姍在晚上的時候發文道歉說:
很抱歉在節目中我所做出的不當行為及錯誤表述,為此我深表愧疚。當時我個人沒有重視起來,我很慚愧。不該有這樣輕率的行為和不恰當的話語,我為自己這次不妥的行為道歉,也會在今後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謹言慎行,請大家監督。
02
也有的人為袁姍姍鳴不平,認為就是隨意的一句話而已,沒必要上綱上線,每個人都會犯錯,沒必要抓著不放。
但是,袁姍姍已經不是一個素人。
她出道多年,也曾經經歷過全網黑的階段,後來因為「健身人設」拉回好感,更因明白「好好說話」的重要性。
況且這次,也真的是她自己過於說話口無遮攔。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很珍視的一本書,原本就因為某些原因被撕壞了一部分,你很是小心翼翼地粘好,自己一直都是輕拿輕放。
結果家裡來了熊孩子,他一把抓起你的書,很是隨意地翻動。
你在旁邊看得膽戰心驚,提醒她,這本書是你很在意的東西,已經壞過一次了,不要再這麼大力地翻動。
結果熊孩子並沒有把動作放輕,而是大咧咧地對你說:「沒事,要是壞了你再粘一遍就好了。」
如果你聽見這種話,心裡會是什麼感覺?
況且文物的價值,更不是一本自己珍視的書可以相提並論的,修文物也不是用502粘起來這麼簡單。
我相信作為任何一個有思想的成年人,動手拿起一件文物的時候,尤其是在明白這個個文物貴重的前提下,都會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弄壞了。
要是不知道怎麼觸碰的話,肯定乾脆就不會動它。
袁姍姍的行為,下意識反應的就是她沒有從內心裡尊重這些文物,也沒有認識到它們的價值。
作為公眾人物,謹言慎行,真的很重要。
聚光燈下,有利也有弊。
上節目的時候,你的一言一行,都被看在大眾眼中,錯誤的行為,要是不加以糾正,可能就會誤導電視機前的一些年齡小的受眾。
所以,公眾人物,首先有的就是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靈感迸發」的胡言亂語。
說話之前,三思而後行。
03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
但是每個人,也都應該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作為一個成年人,自己內心裡都應該有一桿秤,不應該無所顧忌。
尤其是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加強自己道德規範,樹立好的三觀和價值觀。
不是由著自己的性子,說話不經過大腦。事後再來道歉的話,其實也顯得比較蒼白,因為錯誤已經造成。
今天的微博,還有一個明星也是因為「不會說話」上了熱搜,歌手仝卓自爆曾經通過一些手段從往屆生變為應屆生,連帶著翟天臨都一起上了熱搜。
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挖坑嗎?
再想起前兩天,《清平樂》裡懷吉的扮演者邊程在和徽柔的扮演者任敏直播的時候,邊程就是因為「不會說話」,同樣被諸多網友批評。
邊程在直播中,是因為各種拆臺懟任敏,錯把無知當個性,把沒禮貌當作是耿直。歸根結底,也是內心對對方的不尊重吧。
好好說話,是人的一種教養。
德不配位,必有殃災。
尊重每一個人,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準則。
尤其是在公眾場合,你說出的每一句話,都要經過思考和忖量,而不是頭腦一熱,想說什麼就隨便說。
作為公眾人物,這是基本的覺悟。
你自己遞出去的黑點會伴隨很久,自己犯的錯,不是道歉就能了事,而是要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態度,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