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忍受國內音樂平臺越來越差的體驗已經夠久了,這一次,我終於決心轉投Apple Music。
以現在網絡音樂版權的割裂程度來看,從一個平臺轉向另一個並不是件容易事。如果恰好在這麼些年裡累積了不少的歌,那麼光是想想它們在新平臺能否全部聽到,以及聽不到的歌要怎樣解決這些事情,我猜就能勸退絕大多數人了——不就是聽個歌嗎,何必要弄得這麼麻煩?
實際上我也是非常怕麻煩的人,只不過國內優質的視頻平臺尚有B站可用,然而優質好用的音樂平臺,怕是一個也沒有。過去幾年中我一直是網易雲音樂的忠實用戶,網易雲最初吸引到我的有兩點:黑膠唱片的UI設計、歌曲下方的評論。
最初的網易雲簡單好用,它將播放列表稱為「歌單」,每個人可以分享自己製作的歌單,而優質歌單與歌曲下方的精品評論極大地增強了網易雲音樂的社交屬性。當時我在喜歡上一首新歌后,去評論區翻看並為和眾多喜歡這首歌的人產生共鳴而感到高興,其感覺不亞於加入一個有共同小眾愛好的圈子。
然而任何小眾平臺在大火後都難免遭流量入侵,這些年網易雲的歌曲評論堪比知乎,動輒便是一大段情感雞湯、深夜電臺,或許故事有真有假,人的心境也會隨時間變化,卻難再讓我有更深的共鳴。
無論如何,歌曲評論只是網易雲的附加屬性,版權時代,各家拼的就是歌曲數量。看著這些年來我歌單上不斷變灰的歌曲,顯然網易雲已完敗於QQ音樂。而隨著國內音樂平臺競爭愈發激烈,平臺花大價錢購買版權後要考慮的變現難度,廣告和會員制度也是難免的。問題在於,有些歌開了會員尚且能聽,而更多的歌還是免不了變灰下架的結局,尤其是國語歌我基本只聽周杰倫的情況下,網易雲等同於廢物一個。
然而我也不會轉投QQ音樂,我不會再嘗試使用國內任何音樂平臺。其一,他們的app設計思路基本和其他國產app等同,就是大雜燴,每一次版本更新都可能塞入更多的、與聽歌無關的雜亂功能,以及無處不在的廣告和音樂周邊商品銷售。其實我需要的大概是一個可以聯網搜索歌曲收聽的音樂播放器,去除一切冗雜,安心聽歌。
國內環境下,我想只有Apple Music了。
作為音樂播放器和流媒體平臺,Apple Music足夠簡潔,底欄從左到右依次為資料庫(我自己要聽的音樂)、為你推薦(根據我常聽的風格進行口味化推薦)、瀏覽(平臺新歌發布、編輯精選等)、廣播(根據曲風、語種等分類的音樂電臺)、搜索(搜索AM與自己的資料庫),中間三個功能基本就是其他平臺一頁的功能打散(甚至還可以加上搜索)。
然而剛剛開通後的Apple Music資料庫是一片空白,接下來才是重點:轉移歌曲庫。
從一年多前有了轉移平臺的想法後,我陸陸續續在網上尋找轉移網易雲歌單的方法,發現選擇並不多,主要有以下兩種:
1.在iOS上添加一條已經編寫好的快捷指令,複製網易雲音樂歌單的分享連結,並打開快捷指令,接下來就可坐等歌單遷移完畢。
優點:簡單易懂好操作
缺點:在2019年初以前,這個快捷指令應該還比較好用,可以完成同步歌單的功能;然而也許是各方面的限制更多,現在此捷徑基本形同廢物。據網上評論描述同步後大概只有不到3成的歌曲能導入Apple Music,而經過我親自使用過後.這個捷徑甚至都無法運行完畢。
那麼只剩下第2種了——
2.使用「tunemymusic」網站進行歌單導入。網站正如其介紹:「在不同的音樂服務平臺之間傳送播放列表」。
點擊「讓我們開始吧」,會出現數十家音樂平臺作為來源選擇,裡面並沒有國內主流音樂平臺,我選擇的是最後一項「從文本」。
「從文本」說白了就是把你要轉移的歌曲信息直接粘貼到文本框中,即可開始轉換,文本框內也給出了歌曲的格式示例。不過這裡不用去糾結手動輸入和格式等繁瑣問題,我要做的是直接將網易雲歌單以文本形式下載下來。
網易雲並不提供下載歌單信息這種莫名其妙的功能,因此有大佬做出了網頁插件(此插件來自知乎@c4r,感謝作者)。
使用此插件(嚴格來說應該叫「腳本」),需要先安裝能使用腳本的瀏覽器插件「油猴」,這個插件非常好用,可說是瀏覽器必備,我已經安裝過,所以直接安裝腳本就好。
安裝腳本後,重啟瀏覽器並登錄網頁版網易雲音樂,就能看到歌單旁邊多出一個「導出歌單」的按鈕,點擊就下載到了一份TXT格式的歌單文本。
下載後的歌單內容就是這樣的。
把它複製粘貼到tunemymusic網站文本框中。
選擇目的地,當然是Apple Music。點選後,初次使用會彈出此網站請求連結Apple ID的頁面,輸入帳號密碼並通過兩步驗證就好。由於頁面是蘋果提供,所以安全性不用擔心(就好比你使用微信帳號登錄國內的各種服務一樣)。
開始移動——坐等片刻即好。然而移動完畢,才是轉移歌曲最麻煩的地方。
網頁轉換完成後,會列出其中因Apple Music沒有版權等原因轉換失敗的曲目。以我這份歌單為例,歌單中共有383首歌曲,轉完後還有130多首歌沒有過去——基本是因為版權原因。
由於Apple Music曲庫中最全面的是歐美流行音樂以及古典音樂,而我聽的歌曲種類實在有些雜亂:國語、歐美、古典、日本流行、電音、ACG、獨立音樂人等等,因此這一步肯定跑不了。
版權問題是無解的,我敢說,現在全世界都沒有哪個平臺能囊括我想聽的所有歌。還好Apple Music可以使用iCloud資源庫來同步本地音樂,其功能基本等同於網易雲音樂的音樂雲盤。
打開PC版iTunes,選擇將文件或文件夾添加到資料庫即可同步到iCloud上,或者直接用iTunes播放本地音樂文件。在網易雲的歌單一點點變灰之前,我一直在有意識地提前下載和保存音樂,這時候派上了大用場。
不得不說,這麼多年來,iTunes永遠是蘋果最反人類的軟體之一。以下幾點吐槽,不吐不快:
1.在一次性上傳多首歌曲時,由於蘋果伺服器在國內的不穩定性,手機端總會有那麼幾首歌,明明出現了名字,卻顯示灰色,點擊則提示「歌曲尚未跨設備同步」,但iTunes端沒有重新同步按鈕,未同步歌曲只會顯示一個虛線的雲朵圖標。什麼時候能同步好?同步進度怎樣查看?這些統統沒有答案。在第一天晚上上傳完畢後,隔天上午我再查看,仍是毫無變化,最終我只得刪除這些歌曲並重新上傳,而這樣的情況出現了不止一次。
2.iTunes音樂的主界面強制以專輯分類,所有歌曲都以佔地面積極大的專輯封面顯示,但明明專輯信息是一樣的幾首音樂,又會因為創作者不同而再次區分顯示,如下圖——
音樂專輯並非全部都只能是一位演奏者,像上面拳皇2002UM的原聲帶,就因為藝術家的不同而分成了兩張專輯,即便它們本來就是同一張。
而鬼泣5原聲帶的問題就更加嚴重,下面這6首曲目都是寺山善也編曲,則iTunes將其單劃為一張專輯,但同時參與這張原聲帶的藝術家類型多達9種,一張原聲帶也就被硬生生分割成了9張。
3.雖然我不是非無損不聽的完美音質愛好者,但在搜集歌曲資源時,遇到高品質FLAC(無損音頻壓縮編碼)時會優先下載。而在上傳這些FLAC文件時我發現iTunes完全沒有反應,百度後才知道,在iPhone都終於支持FLAC格式的2020年,iTunes居然還不支持播放和上傳。無奈,我只得又下載專門的軟體,轉換格式後得以上傳。
iTunes固然難用,說到底也只是我轉移歌曲的一個工具,平時用PC聽歌的時間少得可憐,只要手機這邊搞定,這些缺點都不算什麼。
當我打開iPhone的音樂APP並隨便聽了幾首歌之後,我發現這件事根本沒有搞定。
問題出在歌單的轉換上。其實歌單轉換的邏輯非常簡單,就是用我提供的歌曲名字+專輯名字+演唱者同Apple Music曲庫搜索匹配,tunemymusic只是幫我們完成了無數首歌曲的重複操作而已。
在Apple Music沒有某些歌曲版權的情況下,它會匹配到一些相似的歌曲來添加到我的歌單中,這些邏輯有「歌名相同、歌手不同」、「歌名+歌手相同、演唱版本不同」等等情況,也有「歌名相同,但僅是名字一樣,完全是兩首歌」,最離譜的是某些好幾個單詞為名字的英文歌,給我匹配成了其中個別單詞不同的其他歌曲。
這麼一來,我就只能從第一首歌看起,先看專輯封面、再檢查曲名和歌手是否匹配,如果某項和我網易雲音樂歌單內的歌曲不同,就要打開聽一聽,刪除錯誤歌曲,並在Apple Music曲庫中搜索,有則添加,沒有則繼續使用PC端上傳與同步。
這一步中,我優先選擇從Apple Music搜索,一是因為有些歌曲本來確實有版權,卻錯誤匹配成了其他版本;更重要的一點是,只有Apple Music曲庫中添加的歌曲才能顯示歌詞,也就是說我之前上傳的那麼多本地音樂,因為無版權,也就不會有歌詞。
罷了,聽了這麼些年,歌詞在唱些什麼也早就不用看了。
在匹配正確歌曲的過程中,我還遇到了被網友們長期吐槽的日語歌名問題。Apple Music中,幾乎所有日語歌名均以日語羅馬發音顯示,某些歌曲使用原名搜索可以搜到,而某些歌曲原名無法搜到,一定要用羅馬音搜索才有,這個問題曾讓我一度錯失了一些歌曲的Apple Music正版資源。
如下圖,使用歌曲原名搜索Aimer的「花の唄」,結果只有根據歌曲二次創作的鋼琴獨奏,讓我一度以為Apple Music沒有這首歌的版權。
而使用「花の唄」的羅馬音「hana no uta」則可以搜到原版歌曲,且添加到資料庫後也只能用羅馬音搜到,這個邏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合理的解釋。
圖中第二首為初版歌曲,第一首則是官方混編,也可以說是原版歌曲
至此,由網易雲音樂向Apple Music的平臺過渡基本完成,有人說Apple Music的音源聽起來更好,不過這點反而是我最不在意的事情。資料庫中128k、320k、無損等文件混雜,更何況用手機+AirPods又能聽得出什麼差別呢?
說到底,費時費力做這麼一次「大搬遷」,為的就是使用上的最佳體驗。無論APP運行與否,每次打開網易雲都有大概率播放開屏廣告,此外,國內音樂軟體越來越自以為是的功能更新也令人無法忍受。在之前的某次更新後,我發現網易雲音樂的鎖屏界面無法切換上一曲,原本上一曲的按鈕變成了菜單。
點擊菜單後,會彈出標紅和上一曲的選項,雖然這個也有APP功能更新的可能,不過很多歌曲是我已經標紅了的,而且上一曲的按鈕有一半時間會失靈,導致我想切上一曲的時候需要「菜單——上一曲——失靈——菜單——上一曲」的繁瑣操作來完成。
在這篇文章編寫時,我本以為這是蘋果使用系統來強制第三方軟體的一種排外行為,為了嚴謹我又下載了QQ音樂來試驗,發現QQ音樂可以正常切換上下曲,那麼這就是網易雲的又一個腦殘操作了。
而除去會員費用外,國內音樂平臺有不少新歌或者熱門歌曲還需另外付費購買,其中一個讓我決心行動的細節是:某次網易雲更新後,我發現之前已經下載過的歌曲,播放時只能聽到副歌部分的十幾秒鐘,打開APP一看,原來是要求付費購買,不然只能「試聽」高潮部分,如果斷網,則連一秒鐘都不能收聽。通過上文使用QQ音樂後發現,二者在這點上是一丘之貉。
反觀Apple Music的訂閱制度,10元/月,收錄歌曲全部在訂閱期內可聽,無任何另外收費,大學生優惠5元/月,還能開通15元/月的家庭訂閱,最多6人使用(每個人都是獨立資料庫),收費不能說多便宜,但起碼省心。
不過Apple Music離完美也還有不小的距離,除開國區版權參差不齊的問題,光是從其他平臺轉移過來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就能過濾掉絕大多數用戶,畢竟聽歌是件常事,卻不值得我們為它大張旗鼓。
我明白國內音樂市場環境和國外不能一概而論,市場差異決定了商業模式的不同,但說到底我不是從業人員,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音樂消費者,在這點上,我一定會選擇國內環境下的最優解。
而在YouTube、Spotify等國外平臺無法使用、且未來也看不到使用希望的情況下,這個最優解於我來說,只能是Apple Music。
End
P.S. 經過幾天的使用,我發現Apple Music在快速切換歌曲時會有一個非常短的緩衝時間,即當我連續點擊下一首時,不會出現每首歌都要先播那麼零點幾秒前奏的情況,而網易雲音樂則一直有這種情況,對於總是快速切歌的我來說,這種體驗的不愉快感很強烈。而這些細枝末節的體驗優化,也是我無法擺脫iOS的一個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