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蹲在陽臺上,西邊有個月亮,東邊有個月亮。兩個月亮,都挺明亮!
一會看西邊的,透過紗窗,有點淡淡的雲,紅雲;一會看看東邊的月亮,隔著玻璃,挺清晰明亮,卻看不到帶著淡淡紅的雲彩。
《詩經》裡說:「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夜晚的月亮很容易讓人睹物思人!所以,傳統詩詞裡面歌頌描寫月亮的多得去了!
所以,曹操作詩說:「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蓋古人之離思,非在晚上寂靜之時而不可得。而晚上寂寂時,又有月亮出來相伴,就像李白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亮就像善解人意的人,總能和抒發憂思之人合拍而共鳴,故能感覺到月亮之遙遠和美好!
所有的喧囂都將歸於沉寂,所有的絢爛都將歸於平淡。這點就像《詩經》裡說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純粹和自然之美,無以復加。
傍晚時分,騎行在路上,抬頭看天,湛藍湛藍的,純淨;而雲,有的像潮水之浪花,有的像紗巾舞動於空中,輕盈、自在、空靈。瞬間想,此時最幸福的事,就是啥也不做,只是躺在躺椅上看雲,看天,看鳥,看雲捲雲舒,看鳥飛來飛去,看空中的純粹的藍,進而使自己的一顆心得到哪怕一點的淨化!
自然之美,勝過任何人工的雕琢!但卻需要用一顆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
我對唐朝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喜歡,甚至超過了李白的《將進酒》。無數次的一遍又一遍的吟誦,更多的時候是在晚上看到明月之時。「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美的不能再美之美了!特別是後面的「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搗衣砧,讓我想起老家鄰居北屋的後面的那塊石頭,石頭不大,放在緊挨的北牆下,大人洗完衣服或者被面,常常用棒槌在上面敲打,便會發出「噗噗」的聲音。而這種聲音,或者說這塊石頭,便是張若虛所說的「搗衣砧上拂還來」吧。
一首詩,連著空中的明月,連著一段兒時的美好情景,甚至連接著北牆根下面的一塊石頭。
皓月當空,何其美好!那時的孩子,哪裡像如今的孩子憋在屋內做作業看手機和電視,有月亮的晚上,早飛奔而出,在月光裡,在樹蔭下,在土路上,奔跑玩耍,不知夜已深,直到被大人喊回家。
空中傳來孩子的笑聲,夾雜著秋天的蟲鳴,還有萬家燈火的閃爍,構成了一幅不可多得的人間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