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東方衛視播出了一部比較火爆的電視劇,名字就叫《美好生活》,內容緣於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大家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電視劇通過藝術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干人物在處理家庭、事業、社會、友情、愛情的關係中,他們的美好生活理念和價值觀。當然,可能讓編導始料不及的是,隨著電視劇劇情的推進,觀眾的感覺卻越來越不美好了,豆瓣評分一路下滑,網友吐槽評論也越來越尖刻。
粉絲的不滿,主要緣於故事中所展現的美好生活與實際感受的反差太大,觀眾認為是在糊弄自己的情感和智商。所以,對美好生活的理解,既有普世價值觀的認同,也有屬於個人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感悟和密碼。富足無法定義幸福,金錢堆砌不出美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白巖松說有的人每天有二兩老酒喝喝就很美好。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不丹這樣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至今仍被認為是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概念,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升華的。小時候,人們嚮往描繪的美好生活是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土豆牛肉、老婆孩子熱炕頭,今天早已物質富足,但是人們仍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生活在當下,心靈上能夠得到慰藉和滿足,能夠按照自己預設的希望和目標相向而行,你就會感受到美好生活對你的眷顧。但就像自然界一樣,有藍天白雲,也有狂風暴雨。生活中終有缺陷,博弈中必然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敗。
白巖松的《痛並快樂著》向我們道出了美好生活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的真理。王健林說小目標一個億,很多人發帖說,天哪!我有一百萬就幸福死了,但今天擁有一百萬的人,仍然會不滿足。正因為有了讓生活更美好的嚮往和追求,人們才有了持久的動力,去品嘗和享受一路的風景和樂趣。以上是我對美好生活的一點感悟,下面歸納一下我的一些理解和認識。
剛才有位嘉賓講到囯家和行業美好,個人家庭才能更美好。我非常認同美好生活只有建立在國富民強基礎上才最牢靠,才是可持續的。像剛剛不久前的海軍七十周年閱兵式震撼十足,「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全球來了那麼多的國家元首和高級官員。中央電視臺最近正在播放《超級工程》《大國工匠》等紀錄片,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非常自豪。現在到國外,一聽是中國人,人家都會熱情相迎,豎起大拇指,很多商店都配備了懂中文的服務員,到處都有中國餐館,國外機場在公共場所增設的中文指引越來越多。在多瑙河、萊茵河等景點旅遊路線上,特別增加了專為中國遊客服務的郵輪,前些天我和家人體驗了一把,天南海北的數百個中國人遊走在萊茵河上,聽著滿滿的鄉音,陶醉在異國他鄉的美景中,確實特別幸福和滿足,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習總書記講,黨和政府將努力讓人民的教育、工作收入、社會水平、醫療衛生、居住環境更好,讓孩子能成長地更好,生活地更好,工作地更好,我們追求美好生活也就有了底氣。國富民強為美好生活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撐。
前兩天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文藝晚會上,一段追憶與致敬「兩彈元勳」鄧稼先與其夫人許鹿希的激情詩朗誦《等待》,讓許多人熱淚盈眶。講述的是兩彈元勳鄧稼先為了研製我國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與家人28年聚少離多,隱姓埋名,在茫茫戈壁上艱苦奮鬥,因為核輻射身患癌症,奉獻了一生的故事。在鄧稼先去世後,國家特意分配了一套新住房,但鄧夫人婉言謝絕了,她覺得國家對她們家的照顧很好,他們為了祖國的強大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堅定的信念,精神上的富足,讓這個家同樣充滿著愛和幸福,他們因此而自豪,這就是鄧稼先一家向我們展現的生活之美好的真正意義,這就是家國情懷,這就是民族自豪感。
知足常樂,平平淡淡才是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平和,每天都能在滿足中看到希望,這是他們對美好生活最樸素的理解。前幾天有人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討論三十多歲的女人的精緻生活,很多的留言說明,年輕的一代希望事業與生活、物質追求與精神享受更加均衡的價值取向。所以生活是多彩的,多彩生活基礎上的美好很大程度上屬於個人的心靈感悟,我把它理解為積極生活態度上的自我滿足感價值取向。
這張照片上的老人名叫夏伯渝,是一位雙腿截肢的殘疾人,去年在69歲高齡依靠假肢登上了珠峰,因此獲得了今年在摩洛哥蒙德利爾頒發的,被稱為體育界奧斯卡的勞倫斯獎,成為繼姚明、劉翔和李娜之後,第四位也是唯一一位獲獎的中國殘疾體育人。這是一個為滿足個人人生目標而奮鬥的勵志故事。1975年第一次爬珠峰的時候,夏伯渝因為把睡袋讓給了一位藏族隊友,導致凍傷截肢失去了雙腳。後來的43年中,他把登上珠峰作為人生目標,雖然經歷了20多次手術,遭遇癌症、化療等等常人難以忍受的病痛折磨,五次挑戰登頂珠峰,前四次因為癌症、雪崩、地震等因素沒有成功,有一次離頂峰只剩93米距離了,因為暴風雪突降不得不下撤,旁人看來的人生變故,無數次的挫折、失敗、打擊,老天爺好像很不公平,他卻都淡然以對,為實現人生目標,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包括超出正常運動員的高強度訓練,他每天過得很充實,很滿足。他向我們傳遞了夢想的力量。
《挑戰不可能》節目全程記錄了夏伯渝登上珠峰的實況,真的很震撼,很多人佩服他的勇氣和毅力,看到那張充滿滿足感的幸福笑容照片定格在8848米世界最高點上,我認為,一個人即使在黑暗中,只要他堅持就一定能看到黎明的曙光。夏伯渝對夢想的追求和執著,老伴和孩子的理解和支持,家庭親情匯聚成的愛和溫暖,能化解所有的不幸與不公,生活依然美好、陽光,其樂融融,這是夏老向我們詮釋的美好生活。
中央電視臺有一則公益廣告,臺詞是「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我奮鬥,我幸福」,他所傳遞的意思是,追求美好生活,沒有坦途和安逸,只有拼搏奮進,才能讓生活更美好,才能給奮鬥者帶來成功的快樂。本來這樣一句勵志、拼搏、似乎得到社會廣泛認同的價值理念,卻因為一位程式設計師關於996的文章,引發了公眾的輿論,而又隨著人民日報評論、馬雲、劉強東等媒體和網際網路大咖的加入而變成了嚴肅的話題。我贊同人民日報評論的觀點「崇尚奮鬥,但不強制996」,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訴求,已經不再是溫飽時期的拼命工作賺錢,而是需要在工作之外獲得更多價值,發現興趣、陪伴家人,尋找意義。我覺得奮鬥者獲得的成就感應該有更深的含義,不應該是犧牲自我成就大我,是小我大我共贏的理念。
前幾天,我們剛剛過了五一國際勞動節,這個節日的另一個名字叫「國際示威遊行日」。1898年,恩格斯領導的第二國際通過決議把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其背景就是為了紀念1896年美國芝加哥工人的大罷工和示威遊行。八小時工作制就是這場大罷工的勝利果實。所以,五一節不僅是尊重勞動的節日,更是尊重勞動者權利的節日,捍衛八小時工作制應該是企業和員工的共同使命和神聖職責。
我1989年曾到德國培訓。當時第一次與西方人討論人權問題,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人權中包括了休息的權利。這一權利已經寫進了大多數國家的憲法裡。前些天去荷蘭旅遊,導遊介紹在荷蘭的年輕人不喜歡找固定工作。倒是願意到處去打零工,每天工作五六個小時,賺的錢夠花就可以,他們追求一種隨意、愜意的生活。
所以我認為對那些滿足於平凡工作生活的人,我們沒有權利去苛求他們。他們的選擇和權利都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但從社會價值取向的角度,我們應當對那些具有創業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企業家精神的人更加尊重,因為他們有強烈的行業和社會責任感。
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往往建立在強烈的成就感的基礎上。從馬雲兩次講話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這一點。天道酬勤,有付出才能有收穫。所以他們比普通人在學習、思考和自我發展上用了更多時間。憑藉超越常人的努力去爭取,為企業、為社會進步做貢獻。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收入,去過體面的生活,幫助家人實現夢想。馬雲講要快樂工作、認真生活,快樂美好的追求是人之常情,認真努力是實現目標的基礎和過程。
我們小區曾經有一對年輕夫婦租了一個門面,開了個很小的包子鋪,每天起早貪黑,遠遠超出996。我經常去買包子。夫妻倆永遠沒有怨言,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非常有成就感,因為他們通過勞動獲得的收入,可以支撐子女上好一點的學校,將來成為有用的人才。沉浸在成就感的氛圍中,懷著愉悅的心情開啟每一天,996就不在話下,心繫美好的生活,對未來就充滿信心,幹起活來滿身是勁。
智聯代表了新一代信息技術下的社交美好。所以今天討論智聯問題,應包含兩層意思。
隨著5G技術商用化進程加快,我們進入到萬物互聯的新時代,300億臺的聯網設備,全新的網絡架構峰值10GPS以上的寬帶,5G與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的深度融合,將帶來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解決方案。智能城市、智能社區、智能家居將給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新物業被重構,代表了未來的服務載體具有無限的縱向和橫向發展空間。物業服務企業的數位化轉型成為必然趨勢,將帶來更多新的商業模式。
協會微信公眾號剛剛推出了一篇文章,《被捧紅的退休故宮院長留給物業管理行業的啟示》,這是我為第四期《中國物業管理》雜誌撰寫的卷首語。從故宮推進的數位化實踐來看,傳統服務業+網際網路技術大有可為,一是使服務流程更簡單,比如觀眾怨聲載道的排隊現象不見了。二是用數位化再現了故宮恢宏的歷史場景,讓觀眾可以近距離地觀賞。三是安全監控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其實物業服務也屬於傳統服務業。用網際網路+思維打造新物業,一定會給業主帶來更好的體驗,一定能在讓物業管理更簡單、更有價值上做大文章。
比如我們行業有家企業服務了舉辦G20的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杭博中心一共有353個廁所,如何科學管理這些廁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這家企業通過運用物聯網技術對廁所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也給觀眾帶來了更好的服務體驗。
這幾年大多數物業服務企業在安全管理上採取了非常人性化和科技化的方式。很多小區已經實行了無感應門禁和車輛出入。有的採取了智能化管理,提高了業主的滿意度。目前我們看到的這些成果,僅僅是物業管理行業分享科技紅利的初級階段,剛才有位嘉賓講,科技成果都是先工業後再進入到生活服務領域,當網際網路+、特別是5G技術與物業服務更深度融合時,一定會出現更多的集成運用解決方案,形成更加規模化和特色化的數據開放和共享機制,智慧物業進入到2.0、3.0、甚至5.0時代,智聯美好生活將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每個企業都可以大有作為。
我這裡指的「軟體」想表達的意思是物業管理其實還需要另一種很重要的智聯,也就是有溫度的智聯。隨著各種技術平臺和人與物交互程度的提升,智聯服務不僅需要給業主帶來簡捷、便利,更需要有溫度、情感的傳遞,才能形成科學化、智能化、人性化基礎上有核心競爭力和品牌效應的服務體系和業態格局。不動產不僅僅是生活的容器,生活和服務才是核心。因此,在物業與業主之間連接與傳遞專業服務的功能與價值,讓服務的情感傳遞生活的溫度,讓業主真心感受到社區更安全、更溫暖、更和諧,這才是有溫度智聯的價值所在。從故宮管理改革的經驗中,我們可以領略到管理科技化、智能化、數據化最終都要體現在管理人性化上來,這也就是物業服務企業一直探索努力實現滿意+驚喜,親情十溫情服務的意義所在。也是我們從客戶角度去增強服務意識的責任和擔當。我在《故宮管理啟示》一文中特別強調了被動與主動的問題,以客戶為中心是商業的常識,但為什麼有的做得好,有的做得不好,這就是主動與被動的差別。只有當主動的時候,我們才能發現更好的服務內涵,才能真正從專業的角度把服務做到家。這裡的家其實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極致精緻的服務;二是有人情味的服務,要給業主營造開放和諧的家文化和社區人文環境。
我非常贊成某一位老總說的,服務創造幸福。在特別重視社群文化、社群經濟的當下,美好生活的感受、衡量和標準,是以社群的整體獲得感為基礎的,因為社群從地域上更多的與社區關聯。哈佛大學有一個已經持續了70多年還在繼續的研究課題,他們選擇了724個年輕人進行持續的觀察,目前活著的還有60人。其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論,即社會關係、人際關係對人一生的快樂健康、財富增長有很大的關聯。物業服務的範圍就是社區的場景,服務的好壞自然會影響到業主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社區的定義有三個要素,一是有公共的邊界,二是有共享的公共空間和共用設施設備,三是有共同的規約遵守,因此而形成了社區文化及價值觀念。某種意義上社區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需要相向而行。
所以僅僅是物業與業主的智聯還不夠,還必須考慮社區的相關各方。共建共治共享也是一種有溫度的智聯。
這幾年,很多城市探索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區治理體制,讓我們看到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已經在實踐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也給物業服務企業如何處理好與政府、協會、企業、業主、街道居委會等各方關係,協同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我想它的價值就在於讓企業不再感到參與其中是一種負擔,不再僅僅是社會效益,還能增強物業服務工作合力,提升服務效能,帶來業主滿意度的提升,帶給居民更多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對美好生活的體驗更為深刻。物業服務企業在推動社區文化建設、將精神文明建設與社區建設有機結合,創建綠色文明、和諧有序的幸福社區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萬科物業的大型社區公益活動「樸裡節」和社區樂跑賽、龍湖物業的「善親節」、雅生活的「鄰裡節」、保利物業的「和樂中國」等等,這些活動將服務與社區文化活動結合,倡導至善至親的家庭、鄰裡乃至社會的相處之道,建立守望互助、互信友好的鄰裡關係,調動和鼓勵業主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綠城服務集團與浙大共同開展過一項長達兩年的幸福人居課題研究,研究報告顯示的一組對比數據表明,物業服務企業通過基礎服務、增值服務和智慧服務,給社區居民帶來的幸福指數有明顯的上升,不僅契合國家美好生活的大勢,也滿足了業主崇尚向善的精神需求。
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下,物業服務企業要擺正位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當好美好生活的服務者、參與者的角色,處理好與政府、協會、企業、業主、街道居委會等各方關係,協同工作,提升服務效能,帶給居民更多的幸福感,也給企業帶來口碑效應,有利於品牌建設和打造核心競爭力。
最後,我想強調的是,智聯美好生活,物業服務企業不斷提升員工的幸福感,也是有溫度智聯的重要內容。我記得有一位物業老總曾經說過,要讓員工買得起房子車子,養得起孩子,讓員工體面工作,有職業發展的空間。這是企業家和企業應有的情懷。根據哈佛大學泰勒教授的心理學研究,讓員工更加快樂和幸福,可以提高生產率,降低離職率,可以幫助公司更加成功,為公司帶來更多的利潤。從那些成功的物業服務企業身上,我們看到,企業只有尊重和維護員工的各項權利,分享企業價值增長的成果,讓他們過上美好生活,員工才能有動力與企業目標、企業利益相向而行,才能把一份發自內心的工作熱情,投入到為業主創造美好生活的服務中去。
本文節選自沈建忠會長在「2019中國房地產和物業管理發展論壇暨《城市開發》雜誌年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