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覺得很一般,四部曲裡我最喜歡的依然是第一部,我甚至覺得其實第一和第二部就可以收官了。
如果說第一部講的是倭寇侵略,第二部講的是打破殖民者的歧視,第三部講的是一個男人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那第四部是什麼?我真沒看出亮點。
劇情一如既往套路:「我是地區一霸 —— 我找葉問麻煩和葉問切磋 —— 打了一兩場 —— 化敵為友 —— 壞人出場 —— 我被壞人打了 —— 葉問出手—— 葉問打贏了壞人」。每次演到某個部分我就知道下一場是什麼劇情,對比第一二部,完結篇這一部表現力下降好多,有很多東西其實是沒必要的。
我感覺編劇什麼想講,但什麼都沒講好。我最不喜歡的還是文戲,同樣講的是父子情,這樣一對比忽然覺得《葉問外傳:張天志》講得好多了。葉問最後理解了兒子,但兒子又是怎麼理解父親的?仿佛得了重病就可以解決所有家庭矛盾似的。臺詞和感情轉折之生硬,對此我內心毫無波瀾,唯一有get到我的地方是萬若男為了救父親不惜下跪乞求,主動承擔錯誤和責任那一幕而已。
反派人物的設計上依舊臉譜化,《葉問》四部曲唯一值得嚼勁的是第一部的日本將軍三浦,雖然他稱不上是一個反派(反正我不覺得是),但他某程度上對葉問功夫的看重,以及對對手始終懷著一份敬意和惜才之心,這都讓三浦這個人物多了幾分面向。
又或者像《葉問外傳:張天志》裡Dave Bautista飾演的反派,表面是溫文紳士的餐廳老闆,結果演到快後面時才揭開真正的身份和底牌,也算是有看點。
而Scott Adkins飾演的美國軍官也不算十惡不赦的壞蛋,他之所以鄙視,是因為他沒有見識過中國功夫,但他其實也給了對方證明自己的機會,萬宗漢倒了他也沒有往死裡打,技不如人要怪誰呢?他一個如此歧視外來者的人卻接受了來自日本的空手道,可想而知他也不是全然的盲目自大,如果這麼個多面化的角色僅僅只是套上「反派」的名頭,那就有點可惜了。
武術場面,你問我打得好看嗎?
我忘不了第一部葉問和前來踢館的金三找在家中切磋,打到一半他兒子騎著玩具車慢慢走出來讓他爸爸別打破太多家具的那場戲。還有第二部葉問和洪震南雙雙立在圓桌上一上一下開打的那場戲;又或者《葉問外傳:張天志》裡張天志和曹雁君互推酒杯的那場試探戲。
反正這幾場動作設計我都特別喜歡,也許有袁和平做武術指導,至少在武打的呈現上,本片還是有過人之處,更何況現今正宗功夫片基本絕跡,想看硬橋硬馬的真功夫,我們好像也真的沒有更多的選擇。
其實說來還是有點悲哀的,繞了那麼久,說了那麼多,功夫片好像還是只能打老外/日本仔,打他們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們總是欺負我們,沒道理地歧視我們,更悲哀的是觀眾還愛看。我的意思不是說要拿功夫去打外星人,我的意思是武術的強大不如內心的強大。
就像葉問不排斥老外學詠春,支持把詠春發揚光大,面對歧視挫折他面帶微笑,面對敵人他冷麵拆招,面對死亡他冷靜克制,看他處事溫吞慢熱,其實都是智慧。相比那幾個所謂的各派師傅,技不如人不是最丟臉的,丟臉的是他們只會口口聲聲地埋怨洋鬼子欺負他們,只會對葉問訴說自己的委屈,但卻沒有人想過自己有沒有為此做出相應的改變,比如人在異鄉起碼也把英文練好,起碼嘗試去了解他國的風土民情而不是一味地抗拒。
都是坐井觀天,井底之蛙之徒罷了,談何進步?如何強大?
只有內心強大才有足夠的自信來面對這個世界,到時候就算不打功夫,還是有其它的選擇,世界之大,時代更變,到哪裡去做什麼事情都能活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