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岙水庫,位於寧波市象山縣牆頭鎮,壩址位於牆頭鎮周家路村,水庫盡頭的山谷名為倉岙,故名倉岙水庫。
倉岙水庫東西兩側都有紅杉林,正是初冬出遊的好去處。
今秋以來雨水較少,水庫的水位非常低,紅杉林下,正好可以愉快地玩耍。
寧波各地的水庫,目前水位均降到了十多年未見之低位,今冬恐有缺水之憂。
冬天出現大雨緩解旱情的可能性非常之小,唯有寄希望於多來幾場大雪。
水庫每天的入水量小於出水量,入不敷出,水位逐日降低,蓄水量逐日減少,按目前水庫的水位下降速度,還可以保證多少天正常用水?
從現在到春天雨季來臨,至少還有三個多月。
水庫會不會完全見底?
水庫中會不會可以抓魚?
我在倉岙水庫紅杉林遇到一位老村民,聊起了建設倉岙水庫的事。
老人說,倉岙水庫最早始建於1958年,基礎都打好了,卻中途停工,一停就是十多年。
1959年至1961年,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人們無糧吃飯,吃野菜,吃樹葉,很多人水腫浮腫而失去生命,建設倉岙水庫缺乏資金和勞力,因此被迫停工。
直到十年後,1968年重新開工建設,1976年大壩建成,1978年8月全部建成,1981年5月驗收竣工。
老人說,建設水庫時,四個公社一個鎮全部動員來修水庫,手工年代,非常艱苦,搬運泥石依靠手拉車,現在幸福生活中的人們,很難想像曾經生活之艱難。
水庫不算大,但是建設時間長達十多年,也是當年建設之艱難的見證。
水庫盡頭的水杉樹,就種植於那個年代,現在成了美麗的風景線。
前人栽樹,後來人賞景。
倉岙水庫的水域由東西兩翼組成,西翼盡頭是沙家廠、峧頭、排其等多個村落,水庫建設期間已經全部搬遷。
西翼的紅杉林規模最大,水庫的水位太低,露出了曾經村莊和田園的痕跡。
水庫東側的盡頭是毛洋嶺村,村旁的紅杉林正紅。
倉岙水庫的壩址所在的牆頭鎮周家路村,《象山縣誌》載,張姓始祖,宋時,橫渠張子後遷入。蔣姓始祖,南宋末,從大溪蔣遷此。謝姓始祖聖娜清康熙年間遷入。
因村莊地處倉岙口,初稱外倉岙,傳張氏出資在村裡修成一條路,長裡許,至明末周姓遷入,重修該路,稱周家路,村以路名。
倉岙水庫沿岸的公路可以環繞一圈,但是泥石路,坎坷不平,而且道路太窄,錯車太難,建議車停毛洋嶺村,欣賞村旁紅杉林,如果還想欣賞西側盡頭的紅杉林,可以徒步沿公路進去。
公交車出行,需要先到象山丹城客運站,乘坐213或214路公交到大周路下,再徒步半個小時左右可到。